公共文化機構線上展風采 疫情之後將成新常態

公共文化服務 線上“花繁似錦”(解碼線上新風潮)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所有的公共文化場館關門,所有的線下服務停頓。但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近十多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數字文化服務奠定的堅實基礎,再加上人們文化享有方式的變化,催生出了疫情防控期間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景觀:老百姓數字文化需求井噴式增長,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火爆異常,“線下關門、線上開花”,公共文化服務為老百姓居家防疫抗疫的枯燥生活帶來了心靈藉慰和文化滋養。

公共文化機構線上展風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國家級圖書館、博物館到最基層的鄉鎮社區文化站室,全國幾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機構都以各自獨特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在互聯網上展現風采。

各級公共圖書館不僅普遍增加了數字書刊在網上的投放數量,同時針對居家生活的特點,精心策劃設計了吸引公眾參與的閱讀活動,如國家圖書館通過官網、APP等渠道,為讀者提供中文、外文資源庫以及館藏特色資源庫服務,涵蓋圖書、期刊、報紙、論文、古籍、音視頻等多種類型數字資源,讀者在線上就可以讀書看報、收看國圖公開課、查閱科研資料。上海等長三角省級圖書館聯合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和300多家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共同開展了“閱讀馬拉松線上快閃賽”,吸引全國1.5萬多人,在同一時間齊聚線上共讀共賞共答《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併為武漢送去溫暖寄語,開創了“以‘讀’攻‘毒’”的全民閱讀線上新風景。

疫情還催生了圖書館新的“無接觸借還書”服務方式。上海市長寧區圖書館在以往自助借還書的基礎上,優化流程、增加設備,按照“讀者網上預約—圖書消毒包裝—存放智能儲存櫃—手機短信通知讀者—讀者自助取書還書—歸還圖書統一消毒—再次上架流通”的模式,開展紙質圖書借還服務,滿足了老百姓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各級文化館以全新的方式把藝術普及資源、群眾文化活動搬上了網絡。“雲上文化館”流行的抗疫愛心歌曲視頻接力聯唱,以獨特的方式把溫暖勵志歌聲送到了千家萬戶。張家港市文化館利用手機小程序,傳播市民居家自拍的才藝表演短視頻,鄰里街坊通過手機方寸屏幕展現生活樂趣,化解居家煩躁。

許多文化館將通常點對點、面對面的藝術普及培訓課程搬到互聯網上,深受追捧,課位常常被“秒殺”。蘇州公共文化中心疫情期間推出了5門70多節藝術普及培訓慕課,據短短20天的統計,450多萬人次瀏覽,50萬人次在線學習。多年來一直倡導和推動的網上文化服務“一站式”“一鍵通”便民模式,在疫情期間取得了突破。

各級博物館先後推出300多個富有特色的“雲展覽”,出現了博物館關門、展覽卻看不完的景象。國家博物館等全國9家知名博物館聯合抖音推出了“在家雲遊博物館”活動,金牌講解員帶著大家足不出戶全景式參觀博物館。

文旅部官網開闢了“文化藝術服務專題”板塊,實現了對全國主要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劇院、非遺展示場館、文化藝術精品的匯聚和集中展示。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通過國家公共文化雲、國家數字文化網、文旅e家等平臺,策劃開設了“眾志成城·文圖防疫進行時”“不入一線·在家防疫”“同舟共濟·做好疫情防控”等多個專欄,截至目前,累計鏈接分享疫情防控知識220餘條,彙總發佈各地文圖兩館防控疫情信息390餘條,推送廣場舞、鄉村春晚、少兒動漫、藝術課堂、健康保健、美食美景等視頻節目近1000個,訪問量超過1500萬人次。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文化節“3.28雲上文化服務日”,更是把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公共文化活動推向了高潮。“雲劇場”“雲講堂”“雲展廳”“雲市集”“雲賽場”……萬般精彩齊聚互聯網,一天間1000多萬人次網上參與,創造了公眾線上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奇蹟。

疫情之後將成新常態

疫情期間,網上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景觀並不是一天成就、偶然發生的,它建立在近十多年來中國大力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上,體現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從內容到業態的深刻變革,展示了老百姓享用公共文化服務途徑、方式的重大變化。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期間公共文化服務出現的新景觀、新現象,必將對未來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發揮作用,產生深遠影響。最為重要的影響,是促進全社會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疫情時期的特殊性把網上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放大了、凸顯了,但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並不是因為有疫情這樣非常的時期才需要。

時代發展到今天,公共文化服務的線上線下相結合是大趨勢,線下服務和線上服務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是常態化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立足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必須進一步強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補齊不少地方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短板,才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文化服務的新需求,才能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大幅提升。凝聚出這樣的社會共識,是這次疫情給公共文化服務長遠發展帶來的動力。

疫情引發的一些服務新理念、催生的一些服務新方式,也將會在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中演化成為常態化舉措,持續發揮作用。比如圖書館中進入公共流通領域的圖書消毒,疫情之前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圖書館就出現了,但並不普遍。通過這次疫情,伴隨著人們公共衛生意識的增強,相信會很快普及,成為各級各類圖書館公共借閱的常規服務流程,進一步說,這也是圖書館服務適應人民品質生活需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舉措。

再比如公共文化機構的“無接觸服務”,像圖書館的無接觸自助借還方式、文化館以網上慕課形式實施全民藝術普及培訓、博物館美術館的雲端全景式講解式參觀等,如果說在疫情期間還主要是出於阻隔人際接觸的考慮,那麼在疫情之後,都將演變為體現公共文化服務便捷性和多樣性的新常態、新途徑。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李國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