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水西寺》(三日去还住)全诗什么意思?如何鉴赏?

竹峰123456789


题水西寺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相关点评归纳如下

《竹坡诗话》:

杜牧之尝为宣城幕,游泾溪水西寺,留二小诗……其一云:“三日去还住……”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与朱放《题竹林寺》间意,而此更为含蓄。

《诗境浅说续编》:

首二句言欲去还留,恐胜游之不再,与朱放《题竹林寺》云:“殷勤竹林寺,更得几问过。”意境极相似。但朱诗言再来不易,即截然而止。杜诗后二句更申其意,附碧溪无情之水,若为我含情,登临吟眺,涂兴未尽,乃更上高楼:写足其恋恋之意。



Forest祥子医生


《题水西寺》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主题在于纪游。全诗如下: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这首诗大意是:(我)在水西寺待了三天,欲去还留。(这样美好的地方)一生接下来的岁月哪里还能再次游玩。看那碧溪水好似人一般有情义,(我)再次登上了寺里的粲公楼。

一般来说我们赏析一首诗需要联系诗作的创作背景:宣州泾县有水西山,因下临泾溪得名,山上林木茂盛,南齐永明年间曾建造崇庆寺,俗名水西寺。杜牧此诗据考证是杜牧离开宣州时所作,前两句是作者表述自己欲去还留的留恋之情,唯恐美景再也欣赏不到了,后两句就不舍之情进一步申述,碧溪之水因为舍不得我而显得多情,还是我因为不舍觉得碧溪之水多情呢?这已经不重要了,作者游兴不肯终止,再一次登上高楼,把留恋不舍的情状描写得极其逼真。


小徐的絮絮叨


这是一首关于:写景 的诗

翻译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

1.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2.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飘萧:飘摇萧瑟。

4.阶砌:台阶。

5.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6.暮霭:黄昏的云气。

7.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8.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赏析鉴赏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北源八字


题水西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纪游诗,前两句点明作者在水西寺欲去还留,盘桓三天,游兴正浓,不知再能来此一游,后二句写泾溪水含情脉脉而自己重上寺里高楼,留下连续不断的遐思。此诗完全隐去模山范水,“持一情字”, 叙写游兴、登临,景藏于情,可思而得之

这是诗人离别宣州时所作。杜牧在宣州两次为幕府吏,第一次赴扬州,离宣州不远,况且年仅三十一岁,不会有“一生焉醛游”之慨叹;而第二次是远回京城长安,年龄已经三十七岁,自叹“景物不尽人自老”(《大雨行》),两鬓已白,产生“一生焉再游”的情思是很自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