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读起来大气磅礴的君臣言论?

林文泉


(一)。唐太宗虚怀纳谏。

李世民当皇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很注意虚怀纳谏。他曾多次说过。人想看见自己的样子,必须借助于镜子。而要知道自已的过错,必须有忠直的臣下。如里臣下一个个阿谀奉承,随声附合,那么国家亡后,君主自然没有好的下场。做臣子的又怎样保全?如虞世基等,谄媚隋炀帝,以得富贵。结果煬帝被杀,虞世基也丢了性命。我们应当以此当戒呀。

我们知道,唐太宗知人善任,他手下的魏征勇于进谏。魏征死后,唐太宗面对遗体痛哭失声。他对群臣说,以铜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失去去魏征,我等于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应该说,唐太宗虚心纳谏,使上下一心,筑就了唐朝繁荣倡盛的基业。

(二)。一鳴惊人。

说说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发政令。每天打猎,吃酒,观舞听歌。全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并下了一道命令,有敢进谏者,杀无赦。他手下有个谏臣,叫伍举看不下去,冒死进谏。庄王理都不理。伍举见劝谏不成,就绕了个圈子,说大王息怒,我来不为别事,有人出道题,我猜不出,请您帮忙指教。庄王说,你说来我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三年不叫不呜,请问是个什么鸟?庄王明白伍举这番话暗指自己,便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鸟不飞则己,一飞惊人。

过了几个月,一个叫苏从的诤臣见庄王一切照旧,就冒险进宫,也去劝说庄王。庄王说,你不知道我的禁令嗎?苏从说我当然知道。但为了国家清明,就是牺牲我个人的生命,我也心甘情愿。庄王听后,深为感动。从此决心改善朝政,把一块奉承拍马之人全都勉去,重用伍举苏从等人帮他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发展经济,整军备战。当年就收复了南方许多部落。后经过十九年,到(公元594年),先后打败郑,陈,晋,宋等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可见楚庄王知耻而后勇,也真是大彻大悟之人了。


辽阳郭同建


悟空提出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课文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间太长,只能说过大概意思。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域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各诸侯国内部也不断进行着争权斗势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从不同的集团利益出发,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话说,邹忌曾做过齐威王的国相,他在辅佐威王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个一些好的办法和主张,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与威王的一段对话。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偿;上书谏寡人者,受中偿;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偿。″

此段对话,看起来似乎不那么大气磅礴,它是通过邹忌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琐事启发齐威王纳谏,以小谕大,道理浅显,说服力强。

齐王亦是开明君主,能采纳群臣建议,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意思是说,只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不用出兵打仗,国外的敌人就会被制服。

"战胜于朝廷″是战国时流行的军事理论。

大家认为这段对话喻意如何?


鸿英22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给世人的话,以此警示皇帝,如果自己和臣子相处得不好,天下就容易易主


文章是自己的好


说到君臣言论,本人推荐一篇唐太宗和许敬宗的《君臣对》。

【原文】

唐时, 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选自《贞观政要》)

【译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赏析】

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是许敬宗聪明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

这篇《君臣对》,算的上是相当不错了。


心有明叔一点通


苏秦的(连横说秦),李斯的(谏逐客书),贾宜的(过秦论)。当然了,还有许多。他们的言论都是中国古代文精华的一部分。


用户3581497567527


嘉靖说: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珂哥记事


求贤令


用户1655495563825


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诉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待为自已的手脚,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自已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待为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待为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仇敌。"





木山文


1.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很喜欢用钓鱼来隐喻一些事情,通过钓鱼饵料大小的使用,告诉周文王招揽人才要舍得投入,才能有更大收获。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2.孟子与邹穆公对话,孟子主张仁政,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询问妻子、小妾、客人自己的美丑,来委婉告诉齐王,大家告诉他的可能只是他想听的。齐王听从他的建议,广纳良言。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隆中对,诸葛亮与刘备草庐相见,诸葛亮深处山中,却能将天下形势尽收,并指出了三分天下的趋势,为蜀国建立打下了基础。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5.这是一段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仅仅两句,但是把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和魏征对明君应当如何都写出来,两人均有大气磅礴的胸怀。

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资治通鉴》还有一个《唐太宗畏魏征》的故事: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一个帝王畏惧臣子,很有意思。


多维元素z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