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的:吾性自足,此心光明。應該怎麼理解?

金鑑堂小兒推拿館


這一句其實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前者“吾性自足”出自王陽明“龍場悟道”,全句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後者“此心光明”來自王陽明臨終,有弟子問他可有遺言時,他的回覆,全句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吾性自足”是王陽明心學中最重要的觀點。這個“性”,可以理解為本性、本源,和道教的“道”,佛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性”,“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相近的意思。他認為,人是自性圓滿的,追求聖人之道就是求諸於內,不自省內求,不順應自己的人心,反而向外求索,通過探究事事物物的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的方法是錯誤的,因為天下萬物不可窮盡。

王陽明臨終之時說“此心光明”,就是告訴弟子,他已經領悟“自性”,知行合一,內心圓滿光明,不需要再說什麼遺言了。

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筱君929


“吾性自足,此心光明”。

“吾”就指我,指自已。這裡的“性”就指佛性

(自性佛)。佛性人人都具足,從來沒丟失過。

只是被無明痴暗掩埋了,掩蓋了。不能顯

現出它的光明來。

“此心光明”:就是說我這種自性妙明之心是

無限光明的。此心妙明,與佛無異。

修成佛了,體會發光,每個毛細孔都發光,

佛就以智慧為體,以光明為體,如照世明燈!

徹照無餘,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致!


廣法居士


陽明先生歷經磨難, 龍場悟道,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同時,陽明先生也說,自己的學說是白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到此,那到底如何理解陽明先生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呢?

在龍場悟道之前,陽明先生致力於追求聖賢之路,佛道儒學均涉獵頗深,而格物致知之說更是親身體驗以驗證,而在生命中最坎坷磨難的龍場,方悟透天理。

陽明先生的“道”,是成聖成賢之道

今人學習陽明心學,經常將其當作成功學、幸福學,而陽明先生的“道”,不是私利之道,不是私慾之道,不是小我之道,也不是謀求功名利祿之道,而是成就聖賢之道。如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所說,立志而聖則聖矣。

陽明先生認為,聖人之道,其關鍵即不是外界因素,同時也不因外界因素而失去。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本體,都與聖賢的心的本體是相同的,心即道,道即天,良知即天理。人的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之心。凡人的心,被一些不明私慾所遮蔽,而聖人的心,則是人慾盡去而已。而凡人去一分私慾,即復一分天理,到至誠之時,即得聖人之心。

也許,我們認為自己不想做聖賢,只想衣食無憂,享受人生快樂,事實上,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取決於我們的賦予人生的意義。聖人之樂與凡人之樂,皆有其樂,曾國藩曾經有一句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要麼我們被私慾控制,要麼我們控制私慾,背後就是我們朝向聖賢之樂,成就聖賢之事,還是選擇私慾之樂,成就凡夫之事。

陽明先生儘管立功立德立言,陽明心學也通常會利於人們建功立業、成名成事,但是心學的核心,不是幫助我們獲得權情功名,而是讓我們跳出權情功名的操縱與遮蔽。


容淇8614


從做功夫的角度來講,這兩句應當反過來。此心光明是指心中沒有遮蔽,就像太陽沒有云彩遮蔽一樣,坦坦蕩蕩。心中如果沒有遮蔽,自然真性流露,長久以往自然真性充足。

但王陽陽已經是聖人了,他直接從本源入手,先講真性,真性充足,真情流露,無一絲毫作偽之處,則此心光明。此心光明後又反過來影響真性,二者循環往復,自然不會有一點渣滓。


傫傫若遺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吾性自足”出自史稱“龍場悟道”裡。王陽明在既困難又安靜的龍場,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此心光明”是王陽明給弟子的遺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年譜》記載: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是悟道的體驗。一般來說,這樣的體驗用言語說不清楚,只有他本人能說具體,但他沒有多說一句。應該說,人們悟道後的最終境界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涵蓋了一切答案的可能性的狀態,心裡空蕩蕩,但又充滿了力量。也就是發現了良知。良知中自有解決當下問題的答案,這答案不是在既有的思考模式下想出來的,好像是天賜一般,半夢半醒間似有人傳授,當然這只是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它就是從自己內心中產生的。並不需要向外面去尋求答案,外面也提供不了答案。這是人在極度困境下,以往經驗在大腦皮層功能被抑制以後,自組織出來的結果。屬於可遇不可求。

但仍然有方法去達到這種境界。中國的儒釋道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追求這個境界。從心學來說,良知就是指的這個境界。發現良知以後,還要致良知,也就是佛道兩家所說的“悟後起修”。如果不修,雖悟也沒有實功,狀態不穩定,也發揮不出效力來。只有不斷地去實踐,才能越來越穩定,力量越來越大,用起來越得心應手。直至“此心光明”,被良知充滿,心即理,此心當下全是天理。就是大成了。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後世把王陽明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這句話是對陽明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

劉瑾掌權後,該打的打該殺的殺,朝廷沒有了反對聲音,陽明先生這時挺身而出,上書正德皇帝遠小人。

在龍場,雖然條件艱苦,仍孜孜以求聖人之道,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先生十五天平定寧王叛亂,靠著我心不動,戰無不勝。如何才能不動心,當然是沒有私心雜念最能不動心。

功成名就之後,先生學說被詆譭,個人遭汙衊,卻沒有得失之心,依然堅持不懈弘揚心學,喚醒世人的良知。

所以,陽明先生的一生,秉承著光明的內心,為人處事,問心無愧。

內心既然光明,還有什麼其他好說的呢?


日月刀口80


這是一代聖哲、陽明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的臨終之言。從春風得意,到劫後餘生,在經歷了人生的極端困頓之後,他了悟的是人之自性。終結了坦蕩磊落的人生,他留給世人的是取之不盡的智慧精髓。





一家之言風水


性足,則性光顯現,與釋、道的修性一樣,見著性光為功夫,此時內心光明,心光自現。


野渡系舟


你在修行嗎?若不是,彆強求解。


手機用戶6968108252


這是悟道的體驗。一般來說,這樣的體驗用言語說不清楚,只有他本人能說具體,但他沒有多說一句。應該說,人們悟道後的最終境界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涵蓋了一切答案的可能性的狀態,心裡空蕩蕩,但又充滿了力量。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一代聖哲、陽明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的臨終之言。從春風得意,到劫後餘生,在經歷了人生的極端困頓之後,他了悟的是人之自性。終結了坦蕩磊落的人生,他留給世人的是取之不盡的智慧精髓。



巷子市集


吾性自足,是一種客觀的心態,也是處世的態度。性自足,重點在"性″,性的把持不為外界誘惑,表現的是定力。"足″是感觀詞,足與不足是由感觀產生的,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認定的標準各不相同,是由"性″衡定的。性(心)很奇妙,會隨心羈對像的不同其態也會隨之不同,態是隨心而走的,計較利益的人總感覺自已吃虧,羈鎖財產的人永遠不會快樂,而只有感覺足的人一切都會很坦然,這是一種境界。有此境界的人已洞察人生,此心(必然)光明。(個人理解,盼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