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懷疑自己生病,怎麼克服這種想法?

放縱3


總是懷疑自己生病,怎麼克服這種想法?

如果懷疑的比較強烈,焦慮就會很高,叫疑病症,也叫植物神經紊亂,過去叫神經官能症,就是總覺得自己得了什麼治不好的大病,反覆去醫院檢查,有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病變,醫生怎麼解釋,都不能說服他。

這種病的形成是很有規律的,首先個性比較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再有大腦有某些不合理認知或消息,比如誰誰猝死了,哪位明星心臟病發作,尤其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得了什麼大病等等;在某天,或某幾天由於加班、生氣、熬夜、喝酒等等造成了如胸悶氣短、心悸心慌、頭暈目眩等症狀,就想起那些猝死的消息,或者去百度,自己的症狀和某些病相似,在大腦形成條件反射。

首先明白是條件反射,然後根據焦慮自動運行出現症狀,醫院的檢查報告等,來說明沒有器質性病變,在用反覆暗示的方法,消除焦慮,潛意識焦慮沒了,症狀也就沒了。


霍體清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心頭一熱。可能因為自己曾經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當時做了一次手術後有一段時間我也是特別害怕生病,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得什麼病,經常會對一些細節很擔憂。

分享下後來我是怎麼應對這種想法的,現在想想對我最大的幫助是我學會了覺察,當這種懷疑出現時我會立即意識到,然後就可以和想法保持一個距離,而不被它帶著走。

當看到懷疑出現時,可以先去看看是什麼樣的場景,讓我有這種懷疑的想法:有時候可能是身體真的有一些不舒服的跡象,有時候可能就是莫名其妙的出現這種想法,這樣我就可以有一個判斷的時間再做選擇去做什麼。

比如身體真的不舒服的話,可以考慮看要不要去醫院做檢查,或者是之前也出現過,先給自己一段觀察的時間看看,可能不舒服也就過去了。

如果沒有什麼不舒服的跡象,只是突然有這種想法出現的話,那也可以學著放過這種想法,不用糾結到上面,想法不一定是真實的,各種想法本來就在我們的腦海裡面飄來飄去的,我們就是無時無刻的在湧現出很多的想法,反倒是你越去注意到這種想法,你越想讓它消失,越想控制想法,想法可能會越突出。但是當你知道了這種想法出現,而選擇不去過多的關注,想法反倒會慢慢的弱下去。

以上這個跟想法互動的過程分享給你,當然並不意味著看完之後就能立即學會這樣去做,畢竟它跟我們平常自動化的反應過程會不太一樣,所以這樣的一個新的覺察想法的過程會需要一定的練習,其實這個過程也是這幾年說到的“正念”練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覺察和專注,也可以更好的放鬆休息,有興趣可以再多去了解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姚夢麗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人需要接受現實,坦然面對現實。

到了一定年齡,生病在所難免,這是自然規律。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描述自己衰老以後與朋友的相聚時說過一句話:你看自然讓我駝背了,讓我看不清東西了,讓我走不動路了。意在告訴我們自然的力量有多強大,我們無法抗拒而且應該愉快的接納。人的生老病死和其他生命一樣是自然規律,要順應自然而不去抗爭。

把二千多年前的莊子視為自然主義的心理學家也不為過。因為心理學在對待自己的情緒上就是接納和順其自然。



按照這樣一個思路。只要我們直面自己,直面現實,直面自己的身體變化,直面自己的情緒和處境。我們接納它,悅納它的來來去去。沒有抗拒沒有反對沒有抵擋,我們認為它就是自然規律,那麼我們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疾病所帶來的症狀上。痛苦自然就會減輕。



很多時候我們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忘記做點別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造成輕微的痛苦不能接受,而是想要抗拒它甚至否認它,這樣只能加重我們對痛苦的體驗。



無論是病痛還是不良情緒,最好的辦法是接納。接納後我們不再為痛苦而焦慮,甚至面對死亡我們也會向死而生。


夏蟲不可語冰2008


你好,對自身健康的過度焦慮,也有可能是疑病症的體現。疑病症表現在只要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一點小毛病,就疑神疑鬼生怕自己得了什麼大病,即使最後通過檢查發現沒有生病,依然會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對自己負責的表現,這本身無可厚非,可是由於疑神疑鬼,一點小病就誇大,甚至沒病也要堅持認為自己有病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輕則會讓自己的身心狀態受到影響,重則會嚴重擾亂自己的正常生活。

那麼要如何克服總是懷疑自己生病這種想法呢?第一,擺脫困惑。如果你總是擔心自己有病,那就去醫院做一個全面的體檢,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放心。然後也可以找精神科醫生評估一下自己的焦慮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到正規的醫院進行體檢。第二,及時宣洩情緒,有疑病傾向的人通常比較壓抑,問問自己是否有壓抑情緒,如果有就合理的宣洩出來,比如運動跑步,或者向家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找知己好友傾訴,讓他們知道你真實的想法,不管心中有多少難言的苦楚,只要適時進行宣洩便會得到緩解。第三,做到不查資料、不亂求醫、不要過分關注、不要太過敏感。在沒有專業醫師指導的情況下,不要看有關醫學衛生的書刊和其他宣教資料,改變四處投醫問病的習慣,除非確實有某種疾病,才接受必要的醫學診治,杜絕經常自我注意、自我檢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習慣,只要不是器質性疾病,對自己身體上的一切功能和不適,要抱著聽之任之,順其自然的態度。最後,轉移注意力,總是盯著自己的健康狀況,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緊張焦慮,不妨做一些其他的有活動,比如閱讀,音樂,舞蹈,旅遊等等,豐富的精神生活,才會減少我們孤獨、空虛和消沉,淡化對自身健康的過分關注和對疾病的注意力。


鵜鶘心理陳小康


作為一名生物,每個人內心中都有對死亡的恐懼感,但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有的人選擇用極限運動暫時戰勝死亡,有的人選擇對死亡閉口不談。而你選擇的方式,則是讓自己豎起“預警死亡”的雷達,時刻偵測和小心自己身邊可能致死的各種因素。因此你對於疾病會過分敏感,以至於讓自己苦惱。

那麼為什麼你會對疾病過分敏感呢?通常會有如下兩種原因。

心理界限易被突破

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關於自己和他人的界限,這個界限會管理你接收到的信息。例如你看到一個陌生人在哭泣,可能你不會體驗到過渡的哀傷;但如果你的家人在哭泣,你體驗到的哀傷就會強烈很多。這就是心理界限在其中起到的調節作用。

而你的界限似乎更容易被突破,因為你很難劃清“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會更容易將自己想象的東西當做真實發生過的。因此在你感覺略有不適時,對疾病的擔心就彷彿變成了得病的體驗,促使你去檢查身體。

所以你要在每次自己有情緒時反思,這是現實帶給你的情緒,還是想象帶給你的情緒?

期待被照料

經常懷疑自己得病的人,通常也是日常中獲得照料不夠的人。在你的內心中對自己有一個苛刻的要求,那就是正常的你不應該獲得周圍人的照料,只有在自己得病的時候才值得擁有這些照料。因此當你情緒壓力大的時候,就會自然通過“懷疑自己得病”的方式,在想象中完成自己被照料的過程。

因此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周圍人要的更多一點,學會適當撒嬌和任性,這會幫助你降低很多心理壓力,也就減少了懷疑自己得病的想法。


於際敬,《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


身心健康專家於際敬


先來對號入座,看看這7條你滿足了幾條?

1. 堅信地認為自己患有一種或者多種嚴重疾病;

2. 明明是”正常”的感覺卻總覺得不對勁,本人很苦惱;

3. 總是重複的去醫院就醫,每次檢查後醫生都保證你的檢查結果正常,沒有軀體疾病,但就是拒絕信任;

4. 頻繁更換醫院和專家,希望自己的不舒適能得到解釋,但得到了解答又不能解除疑慮。

5. 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一或兩個軀體器官,但每次就診的時候,對自己患病的堅信程度和症狀的側重都有所不同;

6. 有抑鬱和焦慮的情緒;

    如果你滿足4條以上,那麼你可能患有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疑病障礙。

    疑病障礙是指持續懷疑自己罹患嚴重軀體疾病的先佔觀念。

    病人有軀體主訴或關於軀體外觀的持續先佔觀念,往往將正常或普通的感覺和外觀,理解為異常並感到苦惱,其注意一般僅集中在身體的一兩個器官或系統。常並存明顯的抑鬱和焦慮。

    疑病障礙還可能持續發展成軀體形式障礙。

    通俗講就是你總“認為”自己有病,結果身體就真的表現出了一些軀體上的症狀,例如頭痛、噁心、胃痛、皮膚刺癢、呼吸困難、咽部異物等...這些身體上的反應又會進一步加深你對“我有一種疾病”的想法,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可能患有疑病障礙,怎麼辦?

    疑病障礙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越來越重,給自己的心身造成極大的痛苦,甚至整日提心吊膽、憂心重重,有了這種情況建議你:

    1、到三甲醫院精神心理科,或者正規精神心理專科醫療機構就診。

    2、根據醫生建議,進行合理的藥物、心理和物理治療。

    3、家屬應當對患者的“真實軀體症狀”或者是“懷疑自己患有某種疾病”的感覺表示理解,心理疾病也是疾病,並非矯情。

    我是許寶貴醫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門診出診。

    如果你需要幫助,通過好大夫搜索:許寶貴,就可以聯繫到我。


    安忻睡眠


    1

    總懷疑自己有病,是一種俗稱疑心病的心理狀態。感覺到自己有胃病,去檢查什麼問題也沒有。又懷疑自己肺上有毛病,去檢查還是沒問題。接著有懷疑腸子長了瘤子,去檢查仍然沒問題。然後,仍然持續不斷的懷疑這懷疑那兒。這才是典型的疑心病。

    2

    這種心理狀態首選源於自身身體問題,如受過身體疾病的重創、或本身就有慢性疾病,這種情況下心理兒就很脆弱,就會總擔心自己慢性病是不是會遷延到其他問題,會不會出現新的疾病等等。其次,產生疑心病還與外界環境有關。比如,一個村相繼發生中青年癌症的病例。那麼這村裡的人就會產生恐慌,如果家人發生遺傳性疾病,他心理上就會惴惴不安。

    3

    所以,要去掉這種疑心病,首先須找出疑心的原因。找出原因後要進行客觀科學的評估。比如:因為擔心慢性病引起的嚴重問題,就要對慢性病進行認真檢查,做出科學評估,按照醫囑進行積極預防治療。對慢性病也應該有一個平常心,很多人帶病生存,生活質量都很高,而且也能夠達到高壽。

    4

    還有一種方式,比如你們村患癌很多,找出他們患癌的原因,你可能就很輕鬆的把自己排除在外了。有一個村得肺癌的較多,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中年,男子,抽菸特別厲害或惡劣環境下工作。這種情況下的人之佔少數,很容易把大多數人排除在外。





    灤河之岸


    從心理學上有一種病叫做疑病症,是一種精神,真簡單來講就是指一個人過度擔心自己身體健康,懷疑自己得了某種嚴重疾病反覆求醫。即便是在醫院裡面檢查出來告訴你沒有得病。你也不會打消這個個人的擔憂和憂慮,還想找更好的醫院繼續複查。這樣不僅影響到生活工作學習效率,還會惶惶不可終日。



    從更深層的解剖來說,持有內向,敏感,謹慎,興趣狹窄,膽怯,脆弱以其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的人容易疑病。那種平時大大咧咧的人一般不會疑病。



    有疑病心裡的人,最好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轉移註定力。


    彭陽生活日記



    大多數人對於生病這個概念的認識,還僅停留在軀體疾病這一塊。


    其實,我們的心也會經常生病,也就是說當你總是懷疑自己是否生病的時候,說明此時你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



    這個時候,你該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害怕的時候告訴自己:我沒有病。


    以前的我也總是這樣,每當自己哪裡難受了,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可能我現在的疑病症焦慮症快好了,好的壞的都不想去想,所以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好起來了。


    話說我之前吃了一年的抗焦慮藥,然而,每天該害怕的依然還是會害怕,但是沒有以前那麼嚴重。說實話,吃藥的效果很一般,並不會因為吃了藥就改善很多。


    很多人對自己身體健康存在擔心,大家稱之為“健康焦慮”。但是如果擔心過剩就是總是對自己身體健康情況疑神疑鬼,那就是疑病症。



    其實這是很沒有必要的自我煩惱,如果得病了就治療,沒得治大不了一死。怕自己得大病就是對死亡及疼痛的恐懼,焦慮那種失控感吧。


    疑病症就是焦慮症的一種表現,我的經驗是它可能斷斷續續的出現。需要靠思想去抑制它,去看心理醫生的話可能對焦慮更有效果。


    但是不得不說,關鍵還是得靠自己,其他的都是輔助罷了。



    如果覺得有不舒服的就去醫院檢查看看,不要想那麼多。因為一直想這個問題並不會讓你的身體變好,反而會更加重焦慮然後出現身體上的其他症狀!



    小丸子大健康


    懷疑生病,是害怕生病引發的,害怕生病是愛自己引發的,太愛,愛的特強烈,自戀狀態,自己和自己玩多了,就自然擔心生病啊。

    愛自己的方式不健康,容易引發疑病症。

    改成健康方式,也就能克服這個想法了。

    健身,運動,開心,交友,娛樂,享受生活。

    愛自己還是愛別人,只能愛七分,不能十分。

    這樣調節心態,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