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暴力會讓一個人喪失信心嗎?

哆啦咪嚕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理論,可以運用在家庭關係或情感支持中,即給對方營造“抱持性的環境”,去及時呼應,給予溫暖的信號。

當一個人處於情感受挫需要幫助時,如果能得到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暫時去發洩情緒,感受寬容和關懷,通過積極地心理調整,就會從不良情緒中積極地中走出來,而且心靈會因為環境的照顧而獲得成長,這種環境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抱持性環境”。

積極回應孩子,讓他感受到是受歡迎的、被尊重的人,內化成自我價值感;

而父母習慣性地否定,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成年之後,很多關於自我的看法、觀點都是從過去的經歷中一點一滴積累的。

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的著作《社會學習原理》解釋到,孩子是通過環境中的榜樣來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自然知識和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這些榜樣包括他們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一切源頭。比如說家庭成員,朋友,同學,社會環境。

我們會在和環境的互動中,得到關於自己是誰,我表現的好不好等等這些信息反饋。

每個孩子在幼年,都很容易像海綿一樣,不加區別地去吸收這些反饋消息,形成一些自我認知。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為了“臉面”責備孩子“你真丟人”,比如哭泣了,考試考的不好……

孩子的行為,總是被家長貼上“沒面子”“丟臉“ 的標籤,孩子也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認為我是不是不夠好,沒有成為理想的孩子,自尊心變低。

或者,爸爸媽媽經常選擇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去否認和忽視他的感受。

孩子在尋求精神支持時候,總是換回冰冷的面孔,一味要求按照標準去做,孩子的情感就被抑制住了,很難找到釋放的合適渠道,也不再覺察自己感受,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甚至自我懷疑,是否我不值得別人花時間來了解?

長期的苛責或則忽視,讓孩子很難在環境中,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認知,和培養良好的自尊感。


在公共場合,為什麼有的家長遇到孩子哭泣,覺得“丟臉”呢?

背後原因不是來自看似“無理”的孩子,而是家長的潛意識裡,這種方式是不能被接納的。一旦碰觸神經,立馬就被點燃。

這可能來源於家長自身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她的認知模式,害怕外界的目光和評價,選擇呵斥和忽視孩子。

實際上,我們瞭解了孩子的行為模式之後,認識到這沒有什麼“丟人”的,是孩子的一種正常訴求的表達,外人也不會介意。

我們或許可以採用簡單的四個溝通步驟,來和陷入恐慌狀態下的孩子交流。

第一,不輕易責備孩子當下的情緒。

孩子是因為緊張、害怕而哭泣,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可以接納低落情緒的存在,再去詢問和了解具體情況。

第二,專注聆聽孩子的表達。

先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緒,積極地關注對方,等孩子情緒平靜了,平和地等他講完心中的恐懼、擔憂。

第三,給予積極的情感反饋。

對孩子的心理,表示感同身受和理解,讓孩子從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是被認同的,這時候再啟發他,看看用什麼方式,來調整現狀。

第四,給予理性的建議和積極行動。

假如溜冰場的媽媽給予女兒關注後,重新開啟探索之旅,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女兒也許就可以逐步適應冰場,通過有效訓練,克服內心障礙,體驗運動樂趣,而不是留下心理陰影了。

對於媽媽來說,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也放下自己內心苛責的一道枷鎖;

沒有人在意你“丟面子”,孩子也比“面子”重要太多倍;

成年人放下內在的恐懼,才能清空自己的思緒,去接住一個孩子的渴望;

對於孩子來說,這世界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在哭泣中尋求關懷,最愛的媽媽回應“你真丟人”;

這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即使隔著千山萬水,我也能在媽媽的眼中,感受到積極關注和無條件的愛。


心理教練Melody曾婷


不一定是喪失信心,但會有很大影響,而且關係到子女日後在社會、在家庭及做人和對父母的態度!若果子女沒有分辯好歹的能力,就會有樣學樣,自幼養成習慣,語言充滿暴力,這樣做以後立足社會,建立家庭,做人都給別人一種感覺毫無素質和教養;若有分辯是非能力的,則對父母少了內心的尊重,有如此父母很難抬頭做人,帶個同事回家亦擔心父母滿口粗言啊!


老樹時光倒流


會的,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反抗和堅持自己是對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消耗,在這樣的語言暴力之下一直得不到認同我們的信心會受到影響,逐漸變得不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是需要被鼓勵的,需要得到認同。

目光所及皆是祝福——大樂上師之終極智慧


大樂國終極智慧


一定!沒有自信,沒有膽識,沒有勇氣,愛心冷淡,甚至喪失責任心!得過且過,沒有生活激情,沒有美好憧憬!長此以往,人生盡都平庸!快快結束父母語言暴力,以愛喚醒沉睡心靈,邁出語言暴力壓制,教育,進入有生機有愛的生命激活狀態,成就子女美好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