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暴力会让一个人丧失信心吗?

哆啦咪噜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理论,可以运用在家庭关系或情感支持中,即给对方营造“抱持性的环境”,去及时呼应,给予温暖的信号。

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暂时去发泄情绪,感受宽容和关怀,通过积极地心理调整,就会从不良情绪中积极地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这种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

积极回应孩子,让他感受到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人,内化成自我价值感;

而父母习惯性地否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成年之后,很多关于自我的看法、观点都是从过去的经历中一点一滴积累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的著作《社会学习原理》解释到,孩子是通过环境中的榜样来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自然知识和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这些榜样包括他们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一切源头。比如说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社会环境。

我们会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关于自己是谁,我表现的好不好等等这些信息反馈。

每个孩子在幼年,都很容易像海绵一样,不加区别地去吸收这些反馈消息,形成一些自我认知。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为了“脸面”责备孩子“你真丢人”,比如哭泣了,考试考的不好……

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家长贴上“没面子”“丢脸“ 的标签,孩子也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我是不是不够好,没有成为理想的孩子,自尊心变低。

或者,爸爸妈妈经常选择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去否认和忽视他的感受。

孩子在寻求精神支持时候,总是换回冰冷的面孔,一味要求按照标准去做,孩子的情感就被抑制住了,很难找到释放的合适渠道,也不再觉察自己感受,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甚至自我怀疑,是否我不值得别人花时间来了解?

长期的苛责或则忽视,让孩子很难在环境中,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培养良好的自尊感。


在公共场合,为什么有的家长遇到孩子哭泣,觉得“丢脸”呢?

背后原因不是来自看似“无理”的孩子,而是家长的潜意识里,这种方式是不能被接纳的。一旦碰触神经,立马就被点燃。

这可能来源于家长自身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她的认知模式,害怕外界的目光和评价,选择呵斥和忽视孩子。

实际上,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行为模式之后,认识到这没有什么“丢人”的,是孩子的一种正常诉求的表达,外人也不会介意。

我们或许可以采用简单的四个沟通步骤,来和陷入恐慌状态下的孩子交流。

第一,不轻易责备孩子当下的情绪。

孩子是因为紧张、害怕而哭泣,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可以接纳低落情绪的存在,再去询问和了解具体情况。

第二,专注聆听孩子的表达。

先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绪,积极地关注对方,等孩子情绪平静了,平和地等他讲完心中的恐惧、担忧。

第三,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对孩子的心理,表示感同身受和理解,让孩子从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是被认同的,这时候再启发他,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调整现状。

第四,给予理性的建议和积极行动。

假如溜冰场的妈妈给予女儿关注后,重新开启探索之旅,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女儿也许就可以逐步适应冰场,通过有效训练,克服内心障碍,体验运动乐趣,而不是留下心理阴影了。

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也放下自己内心苛责的一道枷锁;

没有人在意你“丢面子”,孩子也比“面子”重要太多倍;

成年人放下内在的恐惧,才能清空自己的思绪,去接住一个孩子的渴望;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在哭泣中寻求关怀,最爱的妈妈回应“你真丢人”;

这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我也能在妈妈的眼中,感受到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


心理教练Melody曾婷


不一定是丧失信心,但会有很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子女日后在社会、在家庭及做人和对父母的态度!若果子女没有分辩好歹的能力,就会有样学样,自幼养成习惯,语言充满暴力,这样做以后立足社会,建立家庭,做人都给别人一种感觉毫无素质和教养;若有分辩是非能力的,则对父母少了内心的尊重,有如此父母很难抬头做人,带个同事回家亦担心父母满口粗言啊!


老树时光倒流


会的,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反抗和坚持自己是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消耗,在这样的语言暴力之下一直得不到认同我们的信心会受到影响,逐渐变得不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需要被鼓励的,需要得到认同。

目光所及皆是祝福——大乐上师之终极智慧


大乐国终极智慧


一定!没有自信,没有胆识,没有勇气,爱心冷淡,甚至丧失责任心!得过且过,没有生活激情,没有美好憧憬!长此以往,人生尽都平庸!快快结束父母语言暴力,以爱唤醒沉睡心灵,迈出语言暴力压制,教育,进入有生机有爱的生命激活状态,成就子女美好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