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谭佳辉


作为一名在一线的数学老师来说,我认为应该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数和生活中具体形象相结合)

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阶段。作为老师或家长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教学心理学来说,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的阶段划算,小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虽然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还是要以具体形象来作为支撑的。

再次作为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与具体的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再次我们在讲解小数除法时,可以用木棒来帮助学生理解,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最后举个例子,一年级学习数的认识时,我们经常用数一数,圈一圈,做一做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从具体的情景中去感知,经历这个过程,就会在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形象来。

再比如学习负数时,我们可以让他去寻找生活在哪见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青竹7409


我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数感,一定要从实物入手,让孩子可以快速建立数量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这里分享两个利用实物,让孩子迅速理解物品数量关系的游戏:

1、谁的积木更多?

乐高积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颜色鲜艳,如果将积木叠放在一起,视觉对比效果会非常强烈。

选择几块形状大小一致,但颜色不相同的积木,以叠放的形式,随机拼成两列,放在孩子面前。

在积木下附上一张白纸,先问宝宝,这两列各是几个,带着孩子一起数一数,记录下每一列的数量,最后对比积木高度,写下大于>/小于<符号。

从具体的积木数量,到抽象的数学符号,让孩子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两者间的相互对应情况,更好理解数量大小关系。

2、谁的扑克牌更大?

收集10以内带方块/梅花图案的扑克牌,随意扔出两张牌,问问孩子哪张牌代表的数量更大。

相较于乐高积木来说,扑克牌的一个好处在于,可以更直观的看到10以内数量情况。

孩子可以直接点数牌面上的图案,根据点数的结果,直接比较大小。

尤其是扑克牌的对角线上,会直接写下符号代表的数学符号,孩子在点数的时候,可以对应到数学符号上,一举两得。


欢迎大家关注我,跟我一起挖掘更多数学早教方法。


何秋光学前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感觉,包括大小,多少等。

首先培养学生数感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视觉,听觉,触觉。

比如一年级教学生数数时,用具体食物或者小棒让学生亲自动手数 ,触摸小棒,体验数的过程,学生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感受物体的多少。

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时,让学生亲动手自量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用眼观察,用手比划,让学生具体感知它们的长短,比较它们的长度,从而培养数感。

其次结合生活加强孩子估算能力的培养,也能促进孩子数感的形成。比如估一估会场的人数,估一估一把筷子的数量,一本本子的数量,一篮子鸡蛋的数量,长此以往孩子对数的感知会越来越好!


倩倩之秀460


孩童时代,主要要培养孩子两方面的数感,一是对“数”的感知,二是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感知。

数的感知需要了解:每个数字符号表示的具体意义,数的进位关系和数的构成及拆分原理。可以从教孩子数数,训练这方面的感知,数数时除了按正常的递增原则去数数,还可以倒数,跳数(2,4,6,8……)。一般可以拿立方体积木排列成倍数行列,让孩子对数代表的意义有具体的概念,也可以配合表格,例如做一个三列表格,每行添上三个数,1,2,3/4,5,6/7,8,9,这样孩子很容易理解3,6,9……这样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三三跳数。另外也可以用积木来玩数的拆分和组成。

两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指要了解两数之间大小关系,比例关系,“和差积商”关系,以及能用两数之间“和差积商”回推两数,并且要了解分数,小数意义及换算关系,因为分数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数”,而是代表了两数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配合线段图和几何图形,去比较两数,从而充分了解两数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数学启蒙的缺失主要是对两数之间关系不够理解,更没有掌握透彻,导致他们看不懂题,更看不懂题目里两数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列不出算式或找到等量关系,所以做题就错误百出了。

当孩子做到心中有“数”了,就可以慢慢启迪他们的数学思维了!


糖果双语数学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的孩子从小我们经常会数楼梯,数步子,就很简单的1.2.3…

现在老大上幼儿园大班,就2019年9月开学是大班第一学期!他之前经常会问我们他几岁时候,妹妹几岁,妈妈几岁,爸爸几岁?爷爷几岁?奶奶几岁?外公几岁?外婆几岁?舅舅几岁?

作为一个挺有耐心的妈妈,我都被他问到头皮发麻!但是其实应该也就两三个月吧,已经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从什么时候结束,但我记得中班那会十一月我们在大街上他喜欢念公交车上面多少多少路!比如700路,他就会说7百!然后到中班年前突然有一天上学前,他说148+148=296

现在三位数带进位的,他基本上会算,幼儿园7月份给教了10以内的数字和进位!七月份时候学校布置的作业,一开始听别的小朋友妈妈说孩子写作业大概一个小时,我们的总是十分钟内搞定!

不过永远不晚的,我到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三个岗位时候,因为工作需要,要经常用到的电话有接近一百个,一开始我为了好玩,就自己背电话号码,然后很快那些电话我都背过了,再那段时间,别人告诉我电话号码我都可以听完直接记住,不用存手机里!

所以可以让孩子那种简单的数字游戏做起来,坚持做!


我是格调


一年级的时候最好多多练习口算加数独。数感培养小学阶段越早越好。可以制定二十一天练习计划。开始注重准确率,在全对的基础上再练习速度。从小孩子数感好,数学成绩名列前茅,非常有助于从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当然高年级每天也要练习。但是从小练起来的到高年级层次质量完全不同哦。孩子会越来越轻松。大家加油吧。


maggic1


孩子的数学启蒙在3岁就可以,在生活中利用常见的数字培养数感,认识数字可以用具体的实物配合认识,1就拿一件东西,3就是3个。还比如上下楼梯的时候可以一起和孩子数楼梯,在家里我还和孩子做过卖东西的游戏,通过这样的小游戏把数字和价钱的观念输入进来,一买一卖中逐渐熟悉数字和物品的价钱,以及零钱整钱。


育儿不迷茫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数感作为对数与数关系的一种感知,其本质是一种抽象的直觉感悟. 通过数与行的结合,实物与数的结合,将抽象的直觉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小棒或圆片“摆一摆”“移一移”“圈一圈”.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操作,在操作中感受“凑十法”和“破十法”的过程,借助学具理解算理. 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本或题纸上圈一圈,将直观的学具逐步抽象成图形,最后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回过头来又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经验理解每个数和符号的意义。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数的意义,使学生亲历数的形成过程,对数和数的关系有了充分的感知,渗透了数感意识.。


全网学习资料分享


要加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让小学生在有趣的数学学习中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课前充分准备好每节课需要的教具(有的教具可以购买,有些可以自制),课上数型结合的直观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催生学生求知欲!学习内容要更多地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