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抗“疫”在一線的共產黨員(一)

在這場疫戰中,有一群百姓貼心人,胸前黨徽閃爍。

在這場疫戰中,這群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

3月30日,我們把鏡頭聚焦重慶,聚焦一群普普通通的基層黨員。

貼心人

“老陳”,這是重慶市沙坪壩區聯芳街道聖泉社區居民給一名73歲老人的親切稱呼。

老陳是個熱心腸,總是穿梭在社區小巷,幫百姓幹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

重慶:抗“疫”在一線的共產黨員(一)

老陳說話謙和,衣著普通,甚至,更多的居民不知道他的真實名字,只看到他胸前有一枚閃閃的徽章,都叫他“老陳”。

原來,“老陳”叫陳世明,是一名普通黨員。

聖泉社區黨委書記趙藝潔介紹,該社區共有6個居民小區,92個單元,其中74個單元是樓梯房。抗疫期間,老陳主動來到社區報到,要求協助參與排查。

考慮到老陳年齡大了,社區幹部婉拒了他的請求。可老陳不依不饒:“我是黨員,雖然年齡大,但對各個樓棟居民都很熟悉,我能出一份力!”

沒辦法,社區只得同意了老陳的請求。他配合社區幹部開展入戶排查、張貼宣傳資料,同時給未回家的居民挨個打電話,宣傳防疫知識,勸返湖北籍人員。

老陳還苦口婆心勸說妻子張世輝,妻子也感動了,一同當了防疫志願者。

轄區的聚福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一開始,部分百姓不理解,有的不配合,封閉小區的工作遇到了阻力。老陳一戶一戶上門做工作。

有著26年黨齡的鄒勤民看在眼裡,和老陳一道,立即通過業主群向鄰居們宣傳疫情防控。“封閉管理,外人不隨便進出,我們小區才更加安全。減少出門、減少被感染幾率,既是保護自己全家也是保護整個小區。”

重慶:抗“疫”在一線的共產黨員(一)

看到物業公司力量薄弱,老陳和鄒勤民又帶領小區其他黨員志願者組成了一個黨員防疫隊,每日值守在小區入口處,協助小區保安做好來往人員的測體溫、登記工作。

聖泉社區困難群體多,有169戶8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低保戶。疫情期間,這些困難群體時刻牽動著黨員志願者的心。電話問候、買菜、買藥……關愛“零距離”,困難群眾的心裡暖暖的。

有視力殘疾的潘大鵬租住在聖泉社區聯芳六期,平時以開按摩館謀生,疫情發生後,按摩館關門了,他也不便外出,日常生活成了難題。社區黨員志願者每天上門詢問他的生活狀況,每隔三四天去超市幫他購買蔬菜送上門,還從社區工作人員的值班口罩中調出一些給他送去,讓他安心待在家裡。

70歲的獨居老人戴緒良居住在聖泉花園68棟,身患癌症,黨員志願者鄧紹碧每天都去敲他家的門,詢問他的身體狀況,幫他買菜買藥。

同樣,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泉景社區還有一個“胡孃孃”。有15年黨齡的“胡孃孃”,是天星橋街道泉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胡永鳳,快退休了,仍堅守社區防控一線。每天早上7點多,她就從家出發步行到社區,晚上八九點才回家,有時甚至忙到深夜,從無怨言。在她的影響下,同事們一個個都卯足了勁,沒有一個請假,“有胡孃孃在,我們就不怕了!”

夫妻檔

劉煜亮、徐瑜,這對夫妻,是重慶援鄂醫療隊隊員。

丈夫劉煜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該院首批援鄂醫療隊隊長。

雖然二人都到了湖北,但劉煜亮和徐瑜分別支援孝感市東南醫院和武漢火神山醫院,並不能天天在一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夫妻倆主動向各自所在的單位請戰,要求前往湖北一線抗疫。

重慶:抗“疫”在一線的共產黨員(一)

劉煜亮說,出征前的一幕,仍清晰地烙在腦海裡。1月24日(除夕)上午,徐瑜接到當天下午5點30分從醫院出發奔赴武漢的通知。當時,劉煜亮正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門診忙碌著,顧不上接聽妻子的電話。直到下午1點30分,兩人才聯繫上。劉煜亮掛掉電話,回家幫妻子收拾行李。隨後,他在全家的微信群裡發了一條信息:徐瑜今天就出發,我也會隨時出發……豆豆還在睡覺,我一會兒送到奶奶那裡去。

劉煜亮將妻子準時送到集合地點。除夕夜,陸軍軍醫大學抽組的150人醫療隊連夜從重慶飛赴武漢,徐瑜作為其中一員,進駐到金銀潭醫院。

兩天後,劉煜亮也出發了。重慶組建了一支由130餘名醫務人員組成的醫療隊支援湖北。長途奔波945公里後,他來到了距離妻子75公里的孝感市東南醫院。

後因工作需要,徐瑜轉至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繼續奮戰。夫妻倆只是通過手機視頻短暫地“見”過兩次。“主要還是激素使用不規範,建議採用短平快的激素治療……”兩人通過微信分享臨床救治經驗。

劉煜亮主要負責輕症患者的救治,徐瑜則側重於救治危重症患者。通過微信,劉煜亮不僅經常和妻子一起分析病情,找準病因用藥,還時不時傳去一些參考文獻。

在劉煜亮看來,夫妻倆相當於在新冠肺炎的診治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很多實戰經驗可以相互借鑑,“一起戰鬥,會成為我們寶貴的人生經歷。”

“在困難面前,黨員先上、幹部先上、男士先上。”到達駐地僅10個小時,劉煜亮就在隊內宣佈了制度。

疫情就是命令,劉煜亮馬不停蹄。每到一家醫院,他就在當地開展培訓,毫無保留地傳授“重醫經驗”。有一次在區縣醫院查房,遇到一名6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恐慌一直輾轉反側,心率最快時達到170次/分鐘,當地醫生判斷病情嚴重,想將患者立即轉到上級醫院。“路途遙遠,車輛條件差,患者轉運風險極大。”劉煜亮通過心電圖、心肌酶、生化指標、胸部CT等檢查後,分析病因,給予相應治療後,患者病情逐漸趨於穩定。

重慶:抗“疫”在一線的共產黨員(一)

劉煜亮所在的東南醫院共收治817名疑似及輕型新冠肺炎患者,因核酸檢測雙陰或核酸檢測後確診轉運出635名患者,無一例死亡。

劉煜亮說,他和徐瑜於陸軍軍醫大學攻讀博士時相識相愛。兩人畢業後都成為呼吸內科醫生,徐瑜留在了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劉煜亮進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兩人的愛情結晶豆豆如今7歲了。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兩人都馳援湖北,豆豆自然成了他們心中的牽掛。談及兒子,作為母親,徐瑜的話語裡滿是愧疚,“想他時,我就撥通婆婆的手機看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