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荒廢的農田會耕種起來嗎?也可填補進口部分?

用戶笑弄清風


糧食的種植面積是保證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從2003年以後,在十年的時間裡我國的糧食種植面積是不斷的上升,這主要是得益於農業稅的取消,而且也國家對糧食託底價的收購,極大的刺激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但是自2016年後就開始出現了種植面積開始下滑的情況。

出現這個情況,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城市化的進展,大量的農民進入到了城市 裡面務工,農村裡面的人越來越少,種植地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糧食的價格一直偏低,而其它物價不斷的上漲,種地確實是收益較少。

為了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國家也加大了種地的補貼,而且補貼的名目也越來越多,而且也有了更多的政策施行起來,比如土地流轉就是一個很好的政策。

現在在農村裡面種地的人不多,但是隻要是種地的相比以往的種地面積已經大了 很多,這些人真的就在敢村裡的種地大戶。就像我一個堂叔,水稻地種植面積已經有幾百畝了。這些地都是通過流轉過來的。

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現在還有一部分農民沒有外出,有一些人是不打算外出了,準備在家幫助別人種地,我們村裡就有好幾個。

不知道別的地方荒地有多少,我們村裡荒地真的可以說幾乎沒有。現在種地的人都說地還太少了,我堂叔包地都包到隔壁鎮去了。所以,不管疫情如何,我們這的地是沒有荒地的。

如果有荒地的,我估計今年的情況也會與去年的情況差不了多少。該種的還是會種,如果荒廢了的依舊會是荒廢。很少有人會因為只種一年的地然後就去重新開墾出來。

其實對於荒廢了的地,最好的辦法就是流轉出去,即便是便宜一點包給別人種也是很好的。這樣既不會讓土地荒廢,又能夠讓自己多少有一點收益,是不是兩全其美。如果自己的耕地荒廢的時間太久了,還真的有可能會被村集體給收回去的,這裡大家還是一定要注意的呢。


洞庭清水塘


今天傍晚兒子一進門就問我:娘,真的咱們國家老百姓都在屯糧了嗎?我想了想這幾天在頭條看到的不少有關屯糧的文章,然後回答他:可能是吧,最近國外封鎖糧食出口讓大家有些擔心,怕糧食短缺。



於是我和兒子討論了有關我國糧食問題,以及農民種糧食積極性怎樣,兒子首先很肯定的告訴我:不需要過多屯糧,最多囤保質期內的糧食,比如麵粉一年保質期,最多囤吃一年的,咱們國家每年出口的糧食比進口的糧食多多了,最多咱們國家也不出口糧食。

事實上我國已經限制了糧食出口,當國外糧食禁止出口以後,我們國家也採取了這一措施,暫時停止糧食出口,我們來看看每年我國糧食數據:我國每年糧食產量是6.6億噸,而老百姓一年消耗僅佔3.3億噸,那麼剩下的糧食怎麼辦?那就是跟倉儲糧食更換後,把換出來的糧食出口國外,也就是說我國每年出口糧食有3億噸,主要出口小麥和稻穀。每年進口糧食是大豆,僅1億噸,因此進口那部分糧食只是做飼料而已。

那麼假如說糧食種植出現問題的話,我國還有9億噸倉儲,也就是說咱們國家如果三年糧食出現問題的話,顆粒不收的情況下,倉儲糧食可解決老百姓三年溫飽。

說到這裡,我該回答今天題目裡的疑問了,疫情期間農民們會不會把荒廢的田地耕種起來?會的,因為四五十歲的農民在經過這次疫情後、加上六七十歲的父母教導:看到沒,過日子就是今天不知明天怎麼個情況,關鍵時糧食比錢重要多了,有地就得種糧食,因此準備重操鋤具。


正好疫情期間農民們在家裡閒得慌,再加上父母嘮叨,而父母們確實有很多幹不動農活了,種地這種事情是該落在四五十歲農民身上了,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很多農民把荒廢的土地重新整理出來,預備著今年春播,覺得應該種糧食儲存一些,留著以防萬一。

應該說把荒地整理出來,再次耕種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既增加了我國糧食產量,也豐富了農民的糧倉,但這種耕種依舊是填補不了進口那部分糧食,因為我國農民很少有種植大豆的,除了東北,估計少有農民種豆子,比如我們山東,種豆子只是種一點點留著自己吃而已。

既然大豆進口不了,那麼會影響國內哪種產業鏈呢?據報道,我國進口的大豆有80%被用作豆粕製作中,其餘20%用來壓榨豆油和製作豆製品,也就是說大豆如果進口不了的話,影響最大的是禽畜養殖,因為飼料主要成分豆粕供應不上,不知道用小麥麥麩子和玉米是否可代替。

所以說,荒地該種還是種著最好,大豆雖然無可替代,但糧食多了,總是好事。


悠然見東山


首先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荒廢的農田應該是指變賣沙土以後無法生長莊稼的土地或者是種上樹的優良土地。近幾年因為某些人的違法行為變賣沙土造成土地流失,造成很多土地無法繼續耕種,只能種上樹。還有就是一些懶人不想種莊稼,把土地栽上樹,讓背陰的鄰地也無法種植,所以優良土地就成了一片一片的小樹林。

這些問題是多年積攢的,要想把這些荒廢的農田再耕種起來,必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因為疫情在中國已基本控制,如果糧食能夠充足的話,去解決這些問題是沒有必要的。現在工廠工地已陸續復工復產,誰來耕種這些荒廢的農田。

如果疫情持續加重,中國出現糧食短缺等緊急情況,並出臺強制耕種荒廢農田的措施,那對我們老百姓太好了,因為大部分農民看到好的土地不能種地是心疼的,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對填補糧食進口部分是很大幫助的。


農村小哥劉明


你好,您提問的這個疫情農田荒廢的會不會重新耕種起來,我個人認為可能不會重新耕種。

就目前現在這個疫情情況,國內疫情基本結束了,只有一些境外輸入人員,現在農村很多荒地,田地裡很多都長滿了雜草,現在農村很多都是中老年人,老人不用說了沒有那個精力去開墾那些荒地,中年人要面臨一個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及子女教育問題,子女大的還有婚嫁問題,他們的精力也不允許他們去開墾那些荒地,現當下年輕人基本上出去打工不在村裡,隨著外面的工廠以及各行各業陸續的開工,農村人口也越來越少,所以荒廢的農田也不會被種起來。

您後面說到的補充外國不進口的,這個問題可以不用擔心,現在我們國家農業機械化成度還是比較高的,主要的糧食產地還是在東三省,每年生產的糧食足夠我們國人食用,所以也根本不用擔心大米,以及其他農產品漲價問題。喜歡我的回答的小夥伴可以點贊關注,謝謝[玫瑰]



愛在心裡我知道


春天萬物復甦,正是春耕農忙時節,在家種田基本都是原來在家一直種田的,而一些因為家裡的青年勞動力出去打工了沒有勞動力丟慌的,農田基本已經長草,復耕困難。種田也就是原來的那幾家,疫情期間因為延遲出去的青年勞動力,和沒有工作的,在家呆了比往年時間長,增加的勞動力,有的會增加種植範圍,比往年種植農田多是必然的。現在農村最缺的是勞動力,勞動力迴歸必然農田種植率高。希望我回答能幫助你,填補進口糧食基本不大。











亂了年輕的心3763


大家好,我是白山黑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疫情期間,荒廢的農田會耕種起來麼?也可填補進口部分?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如下:

一、農民工返鄉,填補勞動力的不足。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農民工今年沒有外出打工,選擇留在家裡務農。那麼之前因為勞動力不足荒廢的耕地都會被利用起來,其實農民是最看不得土地荒廢的。

二、糧食價格的提升。因為疫情的原因,各國都停止了糧食出口,使得糧食價格有所上漲,也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將農村土地充分利用起來。

這是我對於疫情期間荒廢的農田會耕種起來麼這個問題的想法。在我們這裡,我沒有看到大家所說的農田荒廢,無人耕種的情況。希望大家留言評論,相互交流學習。謝謝大家。


白山黑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家鄉河北張家口與北京交界,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時候大家就開始忙碌了,耕地,施肥,扒葡萄(冬天會把葡萄藤用土埋起來,否則會被凍死),現在大家都到北京去打工了,過完年村裡都是上歲數的人。農田很多都荒廢了,以前我們村每年產葡萄200萬斤左右,現在每年也就二三十萬斤,幾乎都沒有了。疫情讓大都被迫留在了老家。但北方過年這段時間大部分還沒有開始耕種農作物,清明左右疫情好轉大家都又出去打工了,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沒有!




89小青年


我們這邊已經插完秧了。在農村的人。不可能因為疫情而荒廢田地的。如果農村人不種田的話。一天也不知道幹嘛去。雖然說種田一年到頭來。稻穀。玉米。甘蔗。也買不到什麼錢。油,鹽。也就夠了。


君子軒614


疫情期間,在農村不存在荒廢農田問題。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控重點是人員高密度場所,田間分散耕作勞動,基本上不受影響(封村只是個別短暫現象,現今都已復工復產,對整體農業生產影響微不足道);二是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季節輪換,春播秋收,農民群眾勞作,以節令為號,從不會怠慢延誤。

在我國南方,除湖北封城部分地域受到階段性影響以外,農村農業生產都在照常進行。而在我國北方,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國家鼓勵復工復產以後,農村農業生產才剛剛進入備耕階段。不存在荒廢農田現象。

當然,農村存在有部分撂荒土地。是歷年來,一些地區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收入低、不穩當、沒保障,個別農戶常年外出打工,造成部分農田的荒廢現象。隨著國家農村脫貧攻堅和扶持鼓勵農業穩定糧食生產的政策落實和推進,尤其是扶持土地整改、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項目的積極開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撂荒土地逐年變為高效農田或退耕還林區,得以開發利用。農田荒廢現象基本上得以遏制。

世界疫情形勢,給糧食進口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糧食自給率達到95.3%以上。進口糧食主要是用於飼料和工業生產的大豆,大米和小麥等少部分品種補缺。而且,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可以滿足三年左右的糧食供給。所以,疫情可能階段性影響國際糧食出口,但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和供給影響十分有限。

撂荒農田大多數屬於水利條件較差的旱地,完全適合種植大豆。隨著國家各項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推進,以及大豆市場價格回升,一些曾經荒廢的農田必將逐步恢復,進一步促進大豆等農作物產量的提升。


坦然淡定的心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這裡的土地很少,一個人也就5至6分地。我們家人口多,大概三畝多地吧!去年都已經種上了麥子,今年都已經返青,長得很高了。疫情期間該澆地澆地,該施肥施肥。我們這裡沒有一點荒地。我們家的地大都是我公公和婆婆打理。因為他們除了國家給的農民養老金以外,沒有別的收入。是土地為生命!前幾天剛賣了去年的玉米,收入3500多元,他們老兩口子非常的高興。我想呼籲那些把土地荒廢的人,不要浪費國家資源了,你不願意種地,或者沒有時間的人,把土地承包或流轉出去對別人或自己都有收穫,而且還不浪費國家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