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美競爭的文化差異

文化的最高層面應該是哲學,哲學在古希臘是“愛智慧”的意思,最早的哲學是包攬科學的,科學只是哲學的附庸。在解放初期,中國科學院就包括了人文社會科學,後來才把人文學科分開,組成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又可以繼續分解,哲學的最高層面應該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在交朋友、談戀愛中,“三觀”相同或相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這應該是經驗之談吧。這就說明不同的個體,三觀是不一樣的。

個體的差異性主要是因為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排除了這個因素,三觀就體現在更高級別的差異性,即族群的文化差異之上,而這種文化差異來源於文化傳統,因此,我們在運用文化批評時,要儘可能地回到文化傳統的源頭上去。

文化是非常複雜的集合,不同的層面套著不同的層面,類似於“俄羅斯套娃”。所以,人文學科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文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等,從不同領域呈現“文化”這個大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人的科學,在這個大集合中,有一些是共同的文化原理,但對於具體的民族而言,又有其獨特性、歷史性和現實性。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但不難理解。從時空的角度來看,過去的文化就是沉澱成文明。

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這在當代已經是很流行的觀念。這種論調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侷限。比如說,除了衝突,還有融合,中國文化吸收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是融合;改革開放後,中國吸收西方先進文化,也是融合。問題在於具體的民族和國家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和合生利”(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而美國文化強調競爭,從英國人踏上美洲大陸,競爭的文化就刻下了烙印。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國家,它的文化傳統裡,少了更深層的文化傳統。

說到競爭,中美兩國也有非常大的差異,中國經歷了更久遠的歷史,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中國文化是從歷史實踐中總結出中庸之道,總結出王道。在王霸之辨中,中國文化選擇了王道,但美國的歷史很短,它還來不及有更多的正反兩方面的教訓。它奉行的一直就是霸道。

中美兩國的實力大到旗鼓相當,競爭就出來了。問題在於,美國的競爭理念是一種霸道,而中國的競爭理念是一種王道。這很好理解,最近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奉行單邊主義,中國奉行多邊主義;美國靠實力佔據世界老大的位置,中國靠發展不斷進入世界舞臺的中央。當美國阻礙中國的發展時,中國就提出國際政治經濟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概念。兩種不同的競爭理念相遇的時候,勢必會引起文明的衝突。

《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美的世紀競爭已經是既成的事實,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競爭關係。同樣是個長期的艱苦的博弈過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伴隨著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