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发布公告,是“狸猫换太子”么?


瑞幸发布公告,是“狸猫换太子”么?

​《赤壁》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作者 | 周欣


4月2日晚间,瑞幸咖啡对外公布,经初步调查,公司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总销售额夸大了约22亿人民币。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昨日股票也暴跌76%,多次触及熔断。


瑞幸发布公告,是“狸猫换太子”么?

(图片来自老虎证券)


一、瑞幸事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公告发出以后,人们从各个层面对瑞幸事件予以了解读,其中不乏阴谋论。某一级市场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认为,瑞幸很有可能是在“狸猫换太子”:通过这种方式,把原来的团队清理出去,再对外寻求并购整合的机会。

目前,整个事件仍处于调查当中。到底是个人行为、团队行为还是公司行为,性质会有所不同。在面临美国证监会时,处罚也会有所不同。当下,我们还很难给出一个完全确切的定论。

可以确定的有几件事。

一是目前不少机构暂被套牢,瑞幸后续融资可能会受影响;二是此次事件会加大美国股民对中国企业无信用的认知,影响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的估值等情况;此外,相关的上下游和利益方,也会受到非常显著的影响。

瑞幸事件最吊诡的地方在于,首先,它是自爆调查结果,“2019年2季度开始,该公司COO刘剑及其下属几名员工从事不当行为,包括捏造虚假交易”。这种操作比较鲜见。

令人震惊的另一点在于,这是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背后又有黑石在内不少令人尊重的机构。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媒体包括资本圈对其褒贬不一,但这件事情的爆出,很明显给这些大机构的信誉度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it looks like a number of ostensibly capable people were asleep at the wheel. (看起来就像是一群有能力的人都失职了。)”美国最大的咨询机构之一,贝瑞研究(Stansberry Research)中国事业部CEO James 在接受《锐问》采访时认为。

尽管此前瑞幸曾遭浑水做空,但这些年遭做空的中概股企业,也不在少数。比如360,新东方,好未来,包括近年优信、波司登等。后续因为各种原因,或做空效果不佳,或没有持续影响,反而给了资本市场增添了不少信心。

简单来说,无论做空与否,以往中概股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其实一直是得到加固的。

但这次瑞幸自爆危机,与以往明显不同。因为瑞幸的承销商包括中金、瑞信这些大牌机构,它会让人对主流基金产生怀疑。

“我觉得这个事情对资本市场,有非常恶劣的影响。”一位财经大V、商业史作者在接受《锐问》采访时表示。


二、商业模式,瑞幸的核心争议


在美国,有一句谚语,叫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造假事件不过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长久以来,人们针对瑞幸这家公司的核心争议还是在于其商业模式。

“不喝瑞幸,五个原因”,Luke,某一级市场投资人在接受《锐问》采访时,简单直截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瑞幸商业模式的看法:

  • 身边大量朋友批判难喝,没有尝试的动力;
  • 大幅折价推广,商业模式根本不成立;
  • 成瘾性饮品不够ESG,我反对资本用于扩张相关产业;
  • 如果成瘾性不成立,那瑞幸对标其它快消饮品就毫无竞争力,哪怕加上低价在内;
  • 连锁咖啡店,本质上是地产生意,不在店面上发力,不是蠢就是坏。

而瑞幸,又是如何让那么多投资者,相信自己的故事的呢?《锐问》简单总结三点:

  • 需求,中国是咖啡的蓝海市场,有巨大的可挖掘的市场空间;
  • 模式,烧钱换增长,司空见惯的互联网模式。到一定程度,有规模效益,便可覆盖成本;
  • 愿景,以咖啡品类作为流量入口,去发展新零售等其他业务条线。

详细去分析这家企业。产品的角度来说,咖啡口味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无法评价;需求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个相对比较蓝海的市场,但中国并没有咖啡文化,这个市场真的能够因为补贴而带起来吗?对于这一点,《锐问》不置可否。

正如某一级市场机构合伙人所说,“不是中国人有喝咖啡的需要就是需求,而是综合了价格,购买便利程度,口味,品牌……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才可以谈需求” 。

可以合理补贴,但需慎重计算LTV/CAC。而目前来看,瑞幸在这方面明显做的还不够好,因为他们还不同于滴滴,不具有规模效益;此外,新零售等故事也无法验证。所有这些,可以认为是商业层面,人们围绕瑞幸的核心争议。


瑞幸发布公告,是“狸猫换太子”么?

再就是品牌层面。

瑞幸给人的感觉在于,过于依赖资本,依赖补贴,甚至还频频被传出数据造假。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中国很多创业公司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这并非瑞幸一家独有。但问题在于,此次公告事件,会更容易坐实看空者的心理印象。

“数据造假,给人一种,团队自身对商业模式就很没信心的感觉。” 一位美港股者在接受《锐问》采访时说道。

不过很多人觉得,评价模式和企业需要分开。“即便这件事情让瑞幸面临生死存亡,我们也不能因此全面否定瑞幸模式。”自媒体人丁道师认为这和企业经营者有很大关系。他以武侠小说举例,“《倚天屠龙记》中丐帮帮主史火龙,练降龙十八掌,一练就瘫痪;同样是这个功夫,乔峰和郭靖就练成了。”


三、击鼓传花,投资游戏


资本市场是价值、利益、人心等诸多因素综合博弈后的现实反映。

过去,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看多或站台瑞幸的那些人,不一定就意味着认可其真实价值;看空瑞幸,也是同理。

Karry,某二级市场投资人,在接受《锐问》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瑞幸的商业模式大概率会随时死;但不论会不会死,只要有波动就能赚钱;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只要有钱有人,基本都不会死,问题是瑞幸还有没有钱,有没有人,这个决定了暴跌以后,能不能抄底。

——Karry并不看好瑞幸的商业模式,但他认为在价格便宜的时候,这类有争议的股票依然可以考虑持有。

今天,我们分析瑞幸这家公司时,也不应该简单地去再去评判其商业模式或其他。因为当你被卡在某个位置的时候,行为多数时候很难受自身所控制。

“我跟一些有过造假的创业者沟通过,之所以数据造假,是因为高估值背后的高压力。一旦对赌失败,创始人有可能失去控制权。有的投资,甚至会签下无限连带责任。资本这种逼迫,势必会导致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领域的机构合伙人认为,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责任不应仅在于瑞幸,还应该去反思资本。

可以肯定的是,瑞幸绝非是唯一一例被资本催熟的案例。过去几年,创投机构和创业公司,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繁华与泡沫太多,人们很难看清真相。

回归本原去思考,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无非是提供价值:它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给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提供价值以后,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

因果一旦倒置,无论被动还是主动,事情就很难达到初衷。此次接受《锐问》采访的不下十个投资人里,不少人就表达了关于这一点的深入思考。悲观者认为,“总有人是既得利益者,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多投资机构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位。”

乐观者则呼吁长期思维,企业家精神的回归。并认为,Time proves everyth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