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由于西风东渐,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西式饮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环,异国料理在现在是很常见的。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来自西方的饮食习惯,从何时传入中国?又是在怎么样的环境里融入日常生活的?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西风东渐

活跃于19世纪晚期的上海的韩邦庆(1856-1894),在他写的小说《海上花列传》里描述上海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而在这本书里他多次提到这些在上海的富家公子哥们挥金如土,每天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


大菜是一种外国传来的饮食

在清代,大菜就是西餐的意思,尤其特指有牛排、鱼排、烤乳鸽作为主菜的排餐。而且,不只是《海上花列传》这样说,其实19世纪的几本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都有类似的场景描述。

在19世纪中晚期,上洋菜馆子吃大菜是很时尚的,不只是食物很新奇,连餐具对一般人来说都是前所未见。但是啊!习惯使筷子的民族,一下子看到刀啊叉啊都全上桌了,左手持刀右手持叉,还得左右开弓,切开眼前一块块半生不熟的肉,这完全不是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饮食习惯的中国人可以一下子接受的。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据说,当时即便是常与洋人接触的官场人物,也不习惯用刀叉吃饭,某天某船务局总办(清代的漕运大使,五品官)请吃大菜,但他不要刀叉上桌,吩咐厨子先把牛排给切成小块,还是让大家用筷子吃饭,据说他还很得意地说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此而博得了精通洋务的美名。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不过大菜确实在清代晚期就已经从洋人分布南北各处的租借地,以及在南北各商业繁盛富商聚集的大城市里出现,最后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开始吃起了牛排大餐。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影视剧中的溥仪

当然,溥仪吃的牛排并不是由御厨准备的,只会处理传统食材的御厨无法也不会处理大菜,据说紫禁城里最早的大菜,与当时溥仪的洋人教师

庄士顿有关。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身穿清朝官服的“洋帝师”庄士顿

这位英国人(事实上是苏格兰人)教英文也教社交礼仪、数学、外国地理历史等等,而他也很受溥仪的信任,被封一品顶戴、御庆宫行走,之后溥仪还指定给庄士顿一间在紫禁城里的屋子,如果庄士顿觉得必要,还可以留在紫禁城里过夜,这对紫禁城的历史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外国人住在紫禁城里,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末代皇帝》截图


紫禁城里的刀叉汤匙

而这间庄士顿的屋子附带自己专用的厨房,另外还有佣人房,溥仪最早吃过的大菜,就在这间屋子里,因为庄士顿常在这里邀请宫里的人一起来用餐,也顺便教教大家餐桌礼仪。不只是溥仪,还包含后来的皇后婉容,以及溥仪的弟弟溥杰一家人,传说连溥仪的堂兄弟画家溥儒都曾在这里吃过饭。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大菜得用刀叉吃饭,但庄士顿是不可能把刀叉这些危险物品带进紫禁城的,紫禁城门口有警卫,进出的人都得要搜身检查,即便庄士顿身为一品顶戴的大官,还是皇帝的老师,但礼不可废,一样在进出时得检查有没携带不该带的东西,以免危及皇城内的安全。

如果没有刀叉,皇城内的大菜究竟要怎吃呢?难道是仿效先前说到的那个船务总办,把牛排都给切碎了,大家拿筷子吃吗?当然不可能。庄士顿自己是个英国绅士,后来还受封为贵族爵士,怎会容许牛排切碎再上桌,这在英国人看起来这个真是搞笑,而且不合乎餐桌礼仪。

但事实上吃大菜要准备刀叉这档事,根本就不劳庄士顿费心。紫禁城内原本就有刀叉汤匙,而且还是完整的整套,早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宫中就有吃大菜的刀叉汤匙了。

这套餐具是蒙古族的土尔扈特进贡给清廷的礼物。土尔扈特是分布在蒙古草原西边的游牧民族,大致在宁夏到新疆的这个区块活动,土尔扈特的北方就是俄罗斯沙皇国,所以他们与俄罗斯之间贩卖牛羊等畜牧产品的贸易往来是很密切的。

土尔扈特进贡给乾隆的刀叉汤匙餐具,来自与俄罗斯的贸易所得,之后被当成新奇的玩具送给乾隆皇帝当作礼物。当然,乾隆是不吃大菜的,他也没有真正看过排餐,但他收到这些刀叉汤匙之后,觉得很新奇,不但下令为这些远自俄国来的餐具做了盒子,还写了首诗刻在盒子上以志其事。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土尔扈特进贡给乾隆的刀叉汤匙餐具,来自与俄罗斯的贸易所得,被当成新奇玩具送给乾隆皇帝当礼物

所以,清宫中一直都有西餐用的刀叉汤匙,溥仪吃大菜所使用的餐具,极有可能就是乾隆时期的外国贡品。这组餐具刀叉汤匙的形制,与现今的餐具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还鎏了金,显得更华丽更高级。


皇帝的鎏金牛排餐具

时光倒流回一百多年以前,仿佛我们可以想像,庄士顿在自己的屋子里,拿起刀叉,对溥仪、婉容、溥杰等人说:“陛下,请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子,切下一小块吃。请记得,每次只能切一小块,吃完后再切另一小块。”

只是,现今大概很难想像,习惯拿筷子的宫中皇族们,第一次看到桌上摆出这套刀叉时,脸上是何种表情!!!

古时候传下来文物不是只有那些高来高去的艺术品而已,这套刀叉是很有趣的,很生活化、也很接地气。历史就在我们身旁左右,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