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處一所傳,全真教嵛山派打坐方法詳解!

嵛山派,屬全真道支派之一。是由北七真之一的王玉陽,也就是王處一所傳。其煉形九年,得大道之要。


王處一所傳,全真教嵛山派打坐方法詳解!


其修煉特色為繼承了王重陽思想,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而王初一延續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而一直傳續下來,繼承了王處一思想的嵛山派打坐法中,就有佛教的色彩,其最理想的坐姿便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王處一所傳,全真教嵛山派打坐方法詳解!


1、雙足跏趺: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將右足置左足上,多為男士用,若相反,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則為女士用。其中男士稱之為天王坐,女士稱之為觀音坐不過嵛山派中皆為天王坐。如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即可。

2、脊直:所謂正脊通任督,故而打坐需要脊椎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也會導致氣息不順,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可以先在坐好後以頭頂上領,將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初始時候可以先找準姿勢,不強求開始打坐,待熟悉姿勢後,自然就會感受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以便於之後可以達到心靜氣沉。

4、結印定於臍下: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後兩拇指輕接,自然松置於腿上。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

6、眼閉:雙眼半開。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為何不是全閉?實際上初學的人、很多人會昏沉,以為閉眼便是將自己意識壓制住,但實際上卻容易養成一坐就入睡的習慣。


王處一所傳,全真教嵛山派打坐方法詳解!


7、舌舔上顎: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顎。先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如此,便可調整、保持內氣。

要注意:打坐需腹內實而不漲,飽脹或飢餓時,都不宜。如在室內,需要空氣流通,方不易昏沉,如為室外,也不可當風而坐,注意氣涼時保暖。

所謂打坐,為諸多修法先,實際上是為了一個入得靜的前置狀態,故而需要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鬆舒適的狀態。而不是一味的未來姿勢強求,反而不可松靜。

如姿勢不可達到要求,不妨墊上墊子,先求重心穩當,如退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王處一所傳,全真教嵛山派打坐方法詳解!


實際上,姿勢的鍛鍊也可在日常鍛鍊,無須因為打坐之時才練,如平日休息儘可能盤腿而坐,常以雙腿併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或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等等等等。

久之,雙跏趺自然便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