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父母經常拿告老師威脅孩子?

l林爾枝


拿老師威脅孩子,效果是一時的,用多了適得其反。

家長拿老師說事,說明家長在孩子心中已無敬畏可言。因為孩子身上已經有了不少的毛病和缺點,一味地依賴老師來改變孩子是不現實的。

在學校,孩子的任性可能有所收斂,因為畢竟是在集體場所,受自尊心的驅使,孩子不會表現太過分。但教育孩子不是單方面的,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時下的社會一直對教師抱有成見,網絡上無時不刻充斥著對老師的指責和謾罵,這不能說對孩子沒有影響,久而久之,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打了不少折扣。

教師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對於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來說,很難讓其對老師產生敬畏,老師管教的執行力也會下降。

因此筆者建議:面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表裡如一,不要一方面孩子不聽話時以老師威脅孩子,一方面又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是,試想,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可取嗎?


旋律2020


回答這個問題,將我的思緒帶回到另一件事。那是2018年的9月1日。放學的時候,依舊有不少聚在學校門口往家長和孩子手裡塞小廣告的來來往往。我放完自己的班級,往校門方向走,看到2個小男生把手中的廣告撕個粉碎互相扔,然後留一地狼藉向2個方向揚長而去。

我攔住起頭的孩子,說:“請你撿起來。”他媽媽上前一步問:“你是老師嗎?”

“我是老師,無論我是不是老師,孩子都不應該這樣做!”孩媽一見我的態度,對孩子說:“這是學校老師,老師的話必須聽,快撿!”

孩子彆扭道:“我們班某某也扔了,他為什麼不撿?”

孩媽說:“我替他撿。”

“不行,你不許撿!孩子對媽媽連拽帶打。”

接著各種情節後,孩子還是撿了。如果我不是老師,抑或不在這個孩子就讀的學校,換來的至少是惡語相向吧。

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得欠妥,家長不聞不問甚至縱容的行為不在少數,真正讓我細思極恐的是母子對話的中心——老師的話必須聽。

言外之意是同樣的事情,別人說可以不聽。而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又說過多少類似的話呢?

你再不吃菜,我給你們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你再捏葡萄,超市的阿姨說你;你再踢,司機叔叔不讓你下車等等的話。孩子不聽話,借別人的口來說,借別人的形象來嚇唬,我自己也幹過,相信不少人如是吧。

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傳遞的信息是要不要撿起自己扔的紙建立在有沒有被老師看到上,要不要玩超市的食物建立在有沒有被超市工作人員發現上,要不要摘花建立在會不會被罰款上。那麼,孩子心中敬畏的又是什麼?

2014年韓國海輪“歲月號”傾覆事件依舊讓人痛心,300多個花季的學生只倖存了72個。韓國民眾被一個殘酷現實所觸動: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下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倖存。韓國媒體不禁拷問,災難之後,韓國家長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繼續絕對服從權威,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換到我們中國特色,暫不探討生命代價這麼沉重的話題,而是歸於街頭巷尾滿眼令人頭疼的熊孩子問題,每每灌輸孩子要遵守規則的概念時,是否被我們偷換成要聽命於權力?

當我們教育孩子充滿無力感,想借別人之口時,能不能換成你這樣做的話,別人……辛苦的表達,無論是不亂扔廢物、不大聲喧譁還是上電梯前習慣性地立於側面不堵住門等等。所有規則的根本應該在於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自己也會更加方便與順暢,這才是細微處我們應該賦予孩子的滿滿正能量!

關於開學日的事件,孩子和成人的對立點是我們兩個都扔了紙,為何只有我受責罰,這不公平。孩子最終撿了紙,也是因為我承諾會找那個孩子。也許您會說,孩子沒錯啊,的的確確兩個孩子都有責任。那麼,說一件我親歷的事兒吧。多年前,北京坐公共汽車沒有公交卡,還是現金買票,憑票下車。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同行,那天車上的人也不多。售票員遞給乘客票時,不知雙方是誰心不在焉,票掉到地上了。乘客指責售票員不好好遞票,耍態度;售票員反駁乘客不好好接,還惡人先告狀。一車的人看熱鬧,等著誰能有本事讓對方乖乖撿起這張票。我的朋友什麼也沒說,彎腰撿起了車票,笑眯眯地遞給了乘客。許多年過去了,我一坐公交就能想起這件事,

彎一次腰,勝過千言,換來的是別人的尊重與自省。

我們總說,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這份影響中,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得多。開學日事件,旁邊看熱鬧的孩子不少蹲下撿碎紙,卻被我喝住說: “你們不能撿,只能由他撿。”回望過程,孩子們在處理問題時,比我們成人通透善意得多。如果當不相干的孩子們蹲下撿紙時,我也默默地蹲下撿,想必對這對母子的觸動會大得多。

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我們的目的都不是顯示權威和懲戒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完善自己變得更好,可是走著走著,我們會忘記初心。僅以此文,提醒那個迷失的我。


今朝雲說教育


這本身就是無能的表現,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只能適得其反,既引起孩子的逆反,又降低了自己的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