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父母经常拿告老师威胁孩子?

l林尔枝


拿老师威胁孩子,效果是一时的,用多了适得其反。

家长拿老师说事,说明家长在孩子心中已无敬畏可言。因为孩子身上已经有了不少的毛病和缺点,一味地依赖老师来改变孩子是不现实的。

在学校,孩子的任性可能有所收敛,因为毕竟是在集体场所,受自尊心的驱使,孩子不会表现太过分。但教育孩子不是单方面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时下的社会一直对教师抱有成见,网络上无时不刻充斥着对老师的指责和谩骂,这不能说对孩子没有影响,久而久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打了不少折扣。

教师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很难让其对老师产生敬畏,老师管教的执行力也会下降。

因此笔者建议:面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表里如一,不要一方面孩子不听话时以老师威胁孩子,一方面又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试想,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可取吗?


旋律2020


回答这个问题,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另一件事。那是2018年的9月1日。放学的时候,依旧有不少聚在学校门口往家长和孩子手里塞小广告的来来往往。我放完自己的班级,往校门方向走,看到2个小男生把手中的广告撕个粉碎互相扔,然后留一地狼藉向2个方向扬长而去。

我拦住起头的孩子,说:“请你捡起来。”他妈妈上前一步问:“你是老师吗?”

“我是老师,无论我是不是老师,孩子都不应该这样做!”孩妈一见我的态度,对孩子说:“这是学校老师,老师的话必须听,快捡!”

孩子别扭道:“我们班某某也扔了,他为什么不捡?”

孩妈说:“我替他捡。”

“不行,你不许捡!孩子对妈妈连拽带打。”

接着各种情节后,孩子还是捡了。如果我不是老师,抑或不在这个孩子就读的学校,换来的至少是恶语相向吧。

孩子在公共场合做得欠妥,家长不闻不问甚至纵容的行为不在少数,真正让我细思极恐的是母子对话的中心——老师的话必须听。

言外之意是同样的事情,别人说可以不听。而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又说过多少类似的话呢?

你再不吃菜,我给你们幼儿园老师打电话;你再捏葡萄,超市的阿姨说你;你再踢,司机叔叔不让你下车等等的话。孩子不听话,借别人的口来说,借别人的形象来吓唬,我自己也干过,相信不少人如是吧。

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传递的信息是要不要捡起自己扔的纸建立在有没有被老师看到上,要不要玩超市的食物建立在有没有被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上,要不要摘花建立在会不会被罚款上。那么,孩子心中敬畏的又是什么?

2014年韩国海轮“岁月号”倾覆事件依旧让人痛心,300多个花季的学生只幸存了72个。韩国民众被一个残酷现实所触动: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下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韩国媒体不禁拷问,灾难之后,韩国家长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继续绝对服从权威,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换到我们中国特色,暂不探讨生命代价这么沉重的话题,而是归于街头巷尾满眼令人头疼的熊孩子问题,每每灌输孩子要遵守规则的概念时,是否被我们偷换成要听命于权力?

当我们教育孩子充满无力感,想借别人之口时,能不能换成你这样做的话,别人……辛苦的表达,无论是不乱扔废物、不大声喧哗还是上电梯前习惯性地立于侧面不堵住门等等。所有规则的根本应该在于不给别人添麻烦,因此自己也会更加方便与顺畅,这才是细微处我们应该赋予孩子的满满正能量!

关于开学日的事件,孩子和成人的对立点是我们两个都扔了纸,为何只有我受责罚,这不公平。孩子最终捡了纸,也是因为我承诺会找那个孩子。也许您会说,孩子没错啊,的的确确两个孩子都有责任。那么,说一件我亲历的事儿吧。多年前,北京坐公共汽车没有公交卡,还是现金买票,凭票下车。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同行,那天车上的人也不多。售票员递给乘客票时,不知双方是谁心不在焉,票掉到地上了。乘客指责售票员不好好递票,耍态度;售票员反驳乘客不好好接,还恶人先告状。一车的人看热闹,等着谁能有本事让对方乖乖捡起这张票。我的朋友什么也没说,弯腰捡起了车票,笑眯眯地递给了乘客。许多年过去了,我一坐公交就能想起这件事,

弯一次腰,胜过千言,换来的是别人的尊重与自省。

我们总说,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份影响中,怎么做比怎么说重要得多。开学日事件,旁边看热闹的孩子不少蹲下捡碎纸,却被我喝住说: “你们不能捡,只能由他捡。”回望过程,孩子们在处理问题时,比我们成人通透善意得多。如果当不相干的孩子们蹲下捡纸时,我也默默地蹲下捡,想必对这对母子的触动会大得多。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的目的都不是显示权威和惩戒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完善自己变得更好,可是走着走着,我们会忘记初心。仅以此文,提醒那个迷失的我。


今朝云说教育


这本身就是无能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只能适得其反,既引起孩子的逆反,又降低了自己的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