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作為徐崢成名作之一的《李衛當官》,在清朝歷史上確有其人。第二部李衛奉旨修築塘工,在“天下第一潮”嘉興海寧鹽官修築錢塘江河堤,也確有記載。並且還修建了一座“江南紫禁城、銀鑾殿”--海神廟。此外相傳,這座廟與雍正帝上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數百年未解。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這座廟還和不是古羅馬神話裡的海神波塞冬、尼普頓,也不是巴厘島海神廟。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這是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廟。如海洪寧靜一般,是人對大自然海潮祈福保平安之意。如福建沿海一帶,建有媽祖廟一樣,當地人祈福漁民出海順利、平安歸來、庇佑沿海百姓安居樂業 。當然兩種民間信仰,都是為了祈福澤潤生民,一保平安。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提到這座海神廟,位於海寧市鹽官鎮春熙路東端,清雍正八年(公元1729)九月浙江總督李衛奉敕建造海神廟,闢地40畝,佔地約2.7公頃,耗銀十萬兩,其結構仿故宮太和殿,故其有“銀鑾殿”之稱。現尚存的石坊、 石獅 、石築廣場、慶成橋以及大門、大殿、御碑亭,仍顯示著皇家督造的氣度。由於時值雍正時期,也被譽為“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徐崢主演的《李衛當官》,修築海塘、監修河工的劇情確有。這也是李衛為官一任的僅次於緝查私鹽後的第二件功績。他一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歷史上,宋元以後 海寧 潮情加重。清雍正年間, 海寧 潮災猖獗,塘岸屢遭沖毀,良田、民宅毀壞無數。雍正多次派遣朝內重臣和地方總督、巡撫等趕赴 海寧 督辦塘工,搶修固塘。這位皇帝在朝13年,共修築 海寧 塘工18次,計各類塘工54080丈(相當於18km),用銀34萬餘兩,併為後世開創了浙西海塘的歲修制度。可見,海神廟與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便是相互關聯的。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除建築肅穆端莊外,“海神身份”的傳說使這裡蒙上了“雍正篡位”的層層迷霧。內保存有雍正、乾隆、道光、同治清代四帝所賜五塊御匾,以及雍正、乾隆合題的父子雙皇御碑,給海神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皇家氣度,也使“海神”之謎更加撲朔迷離。每年農曆八月十八觀潮節期間,海神廟都會舉行“祭祀海神”民俗活動。相傳雍正篡位,不知是野史,還是正傳。不過仔細想來,如此之廟宇宮殿形制,在這 江南 之地找不出第二座,這預示著什麼?尤其是皇帝沐浴反省“齋戒宮”,怎會在這。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海神廟正殿建築最為雄壯,仿故宮 太和 殿形式構造的,為重簷歇山頂式宮殿建築,五楹陛四出七級。正脊為雙龍搶球,並書有“保釐 東海 ”、“永 慶安 瀾”字樣。脊樑兩側有高大的鴟吻,正脊、博脊、重脊上均塑有金剛人物像和寓風調雨順等與風水有關的典故。在海神廟門前石築廣場上河承石樑,兩側有漢 白玉 石獅 一對,旗杆二方。 石獅 、石坊通體雕工精細,造型優美,人稱“ 江南 獨步”,諸建築形成整體群,居城一隅,宏麗壯觀,氣魄非凡。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海神廟共分九院,均為清朝宮殿式建築,其中中軸線上有歌舞樓、慶成橋、山門殿、正殿、御碑亭、寢宮等。東側有天后宮,宮前為齋廳,後為道院,西側為雷神殿,殿後為池, 池上 築平臺,過橋為高軒,軒西為道士棲止之所,後又有戲臺、水仙閣及敞廳、耳房等,是 江南 稀有的宮殿式建築。保存有山門殿、正殿、石坊、 石獅 、御碑亭等。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所以,海神廟,被譽為“ 江南 紫禁城”,是千年鹽官古城中,最富有古建築群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所在。文物古蹟,舉手投足間均能令你震撼。從孔廟學宮步行約2分鐘即可到達海神廟,不過如果想一睹古城城垣的朋友,可以多繞行幾步。此外還有和 成都 美食街春熙路同名,"春熙"之名取自老子《道德經》:"熙來攘往,如登春臺。"這句詩所描繪的正是春風和煦,百姓熙來攘往,一派繁華太平的景象。所以,春暖花開時節,漫步遊走在這裡,也是非常不錯的感覺。海神廟經城門,過春熙路,就能到達觀潮勝地公園景區廣場,也是非常方便。海神廟門票15元。

《李衛當官》確有其人,在浙裡潮鄉,花10萬兩造了座江南紫禁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