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湿地“稻花香”



1968年8月2日,以忻中67届高中毕业返乡知青身份,响应号召回到生疏的老家当农民,接受劳动锻炼。那时全家七口人,借宿在嘉禾村“故郡巷”的一所院子里。


云中湿地“稻花香”


第一次参加生产队长派工劳动,是在双乳山“台坡底”压青沤粪。劳动之余,好奇地登上双乳山瞭望。只见村北二里远处,一条高大坚实的双乳山拦洪大坝,横亘在明望村和王家庄村之间。坝内波光粼粼,造就了“双乳湖”的美景。坝外古老的云中河道,依然弯弯曲曲又宽又长,静俏俏地依偎在村西,一直向南延伸,直至西冯城村隔河相望,折转向东流去。


云中湿地“稻花香”

这里是云中河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地带,冲积形成的“云中河湿地”。这里常年流水潺潺,绵延十几里有余,具有显著的湿地地理特征。这一带沿河土地淤泥多、盐碱化程度高,历史以来被称为“长草不长苗的蛤蟆地”。为了生计,勤劳的家乡人,祖祖辈辈依靠挖沟排碱、开槽挖淤的方法,在筑起的高台土地上,勉强种植耐盐碱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望天兴叹。尤其在“双乳山水库”未建成的那些历史年代,每遇云中河上游山洪暴发,沿岸土地惨遭洪水冲刷,只留得汪洋一片颗粒无收。历史记载有“云中河改道”的悲惨事件不胜枚举。


云中湿地“稻花香”

1959年“大跃进”时期,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忻县政府发挥社会主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制度优势,举全县之力,首次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建“双乳山水库”。大量来自各公社的社员,聚集在奇村镇周边乡村“号房”住宿、“办食堂”开灶,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凭借铁锹箩筐、人舁肩扛,终于在1962年8月完成了这项中型水库的水利工程。为扼制上游洪水威胁,保护下游城镇、乡村的安全做出重要贡献。1969年,奇村一带的驻军52941部队,充分利用“双乳山水库”库区闲置盐碱地开办“农场”,种植水稻喜获成功。第一次在忻州土地上,闻到从未有过的“稻花香”。那时嘉禾村驻军的炮兵二营武营长和李教导员首倡,把奇村部队农场种植水稻的经验,引入驻地“云中湿地”试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令人兴奋、令人渴望的好消息,军地双方一拍即合。部队派出干部、战士,协同大队领导一起勘察“云中湿地”的全貌,仔细研判稻田水源的来龙去脉。在满足河道行洪需求的必要条件下,最终敲定开垦湿地稻田的规划。嘉禾大队立即把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军,移师南河滩,全面展开“云中湿地”水稻田的开发建设。


云中湿地“稻花香”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这些很少吃过“大米饭”的年轻人,从来不知道“水稻田”长什么样,更不理解河槽“黑淤泥”,竟能成为“种水稻”的宝贝。我们兄妹和大家一样,心怀改天换地的雄心,挥舞手中铁锹,按要求垒筑高大的田埂,保持稻田的用水不流失。按标准打造田间小道,以便田间管理需要。按规划修渠打坝、脱泥下水筑堰平田。用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精神,把南河滩“云中湿地”建成,远望水汪汪、近看平展展,框格有序、能排能灌的江南稻田。期间自己所学高中知识,不仅在稻田标高的计算中发挥了作用,后来居然受驻军邀请,协助“120迫击炮兵”顺利完成军演弹道轨迹的计算,心里很是满足。第二年开春,家乡组建以张海瑞为队长的“水稻专业队”,抽调各生产小队社员3名,学习部队农场水稻“育秧技术”。当时农用薄膜技术还没有推广,自己提出用“塑料布遮盖低温育秧”的建议获得成功,为“云中湿地”五月份之前,完成“水稻插秧”贡献了知识的力量。1971年以来,嘉禾云中湿地“稻花香”的美景绽放,每年吃到几十斤大米,令周边乡村刮目相看。


云中湿地“稻花香”

嘉禾大面积生产的“清水大米”富甲一方,蜚声四方。那时吃粮依然困难的我们家,俏俏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大米,骑车带到忻州“换大米”,引来城里人同情的眼神。手捧着换来的“粗粮”,心里真的期盼,饿肚子的日子快快结束。“知识改变命运,科学发展生产”开始成为农民自觉的行为。香喷喷的大米饭,不仅代表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是尊重自然、科学种田思想的结晶。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大队干部和乡亲们,同情地帮助我们兄妹五人,迅速走出“家庭包袱”的阴影,各自满怀信心改变着自己的人生。


云中湿地“稻花香”

1976年,忻县继续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再次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精神的指引下,短短两年时间,用“小平车推土”完成了拦洪蓄水的“米家寨水库”工程,使云中河上再添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兄弟们在工地上流血流汗的情景记忆犹新。


云中湿地“稻花香”

进入改革开放的1980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落地实施,嘉禾“湿地水稻”生产的集体管理优势散失。“稻花香”的美景,在无区别“一刀切”的改革中消失。来之不易的稻田改变了模样。千百年形成的“云中湿地”散失了涵养。乱挖乱采甚至成为不可一世的时尚。近40年来,何时再现“稻花香”的美景,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心中的渴望,无奈的忧伤,成为身居城市亲历者,挥之不去的思考。


云中湿地“稻花香”

忻府区湿地资源有限,只有南、北云中河流域有所保留。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成为人类的共识。湿地具有景观文化价值,属于延续文明发展的载体,已是历史文化的必须。湿地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云中湿地“稻花香”

2018年7月30日忻州市林业局发布,《实施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规则》,明确表示“对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湿地生态进行恢复”。“对功能减弱、生态环境退化的湿地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修复”。“对类型改变、属性变化、功能丧失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重建”。恢复、修复、重建六个大字,掷地有声,既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宣言,更是着力保护湿地生态的决心。大家欣喜地看到,2019年忻州龙翔街西延地段“南云中河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完成。岩口大桥东西两侧河道石渣铺设,橡胶大坝施工就绪。两岸道路有了雏形,后续趋势展露端倪。期盼把米家寨“云中湖”、奇村“双乳湖”、嘉禾“云中湿地”三处景观连成一线,融入“忻州云中河景区”发展的延伸,彰显我市“高峡出平湖”、“湿地稻花香”的山水田林路特色。努力打造“湿地有泉水不断,两湖清波好行船”的旅游美景,迎接忻州更新、更大的发展。


云中湿地“稻花香”


云中湿地“稻花香”

【作者简介】陈世琦曾用名陈家鼎。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48年出生忻州城,忻中67届高中毕业后,随父母返乡故里嘉禾村,有幸接触乡村文化。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2008年忻州一中退休。忻州创奇学校从教十多年,合作赵红梅老师主编专业教材四部。关注忻州历史文化,直译《陈氏族谱》一部、合作族叔陈呈虎主编《陈氏族谱续》一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山西省档案馆、忻州市档案馆、忻府区档案馆、忻府区图书馆。喜爱业余写作,研究《秀容诗文存》,接受委托撰写《从新兴学堂到忻县中学》、《奇村镇南大门、双乳山第一村》。依托公众媒体“忻州记忆”、“秀容在线”笔耕不辍,乐于学习,喜交文友,感谢关注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