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來了

第二章 吠陀天啟


但篤其行,

休論其果。

只求無違於道,

不必心存成敗。

——《薄伽梵歌》


On action alone be thy interest,

Never on its fruits.

Abiding in discipline perform actions,

Abandoning attachment,

Being indifferent to success or failure.

_Bhagavad Gita


雅利安人來了

《摩訶婆羅多》戰爭場面想象圖。在史詩中,毗溼奴神化身車伕“黑天”,為主角之一阿周那駕車。

大戰開始前,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向黑天尋求指導。黑天講述了印度教的道德觀念,比如履行責任是行動的根本準則,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這段對話就是《摩訶婆羅多》中最有名的一部分——《薄伽梵歌》。


第一節 雅利安人來了


1783年,一位才華橫溢的英國人被派到加爾各答擔任法官。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海濱,是當時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首府所在。


這位年輕的英國法官名叫威廉•瓊斯,他無疑是個語言天才,通過自學,瓊斯除了精通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語言外,還掌握了波斯、阿拉伯、希伯來等東方語言。


當他把這種天賦帶到印度,瞭解當地語言後,學界對印度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雅利安人來了

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


到印度後,瓊斯很快就被當地浩如煙海的梵語文獻給迷住了,為了看懂這些文獻,他央求一位婆羅門教授他梵語——印度最重要的古典語言。


在學習過程中,瓊斯驚奇地發現,這種語言和自己熟悉的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語言非常類似。比如“父親”一詞,在拉丁語中是pater,而在梵語中是pitar,這樣相似的詞彙還有很多。經過進一步研究,瓊斯發現,不只是在詞彙方面,梵語的語法和歐洲語言也有許多共通之處。


瓊斯覺得,印度和歐洲雖相隔萬里之遙,但在語言上卻更像是表兄弟。

雅利安人來了

梵語與一些歐洲語言的詞彙對照表


1786年,在加爾各答新成立的亞洲協會(Asiatic Society)的演講臺上,瓊斯闡述了他的研究發現:


“梵語雖然古老,卻有著美妙的結構:比希臘語更完善、比拉丁語豐富,而優雅洗練更勝一籌。三者間多有共性,絕非偶然。由於聯繫十分緊密,語言學家在考察研究之時,必定會認為它們出自同宗同源,儘管這一源頭也許已經不復存在。”


文化:梵語


梵語(Sanskrit)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古印度人相信梵語是由梵天神發明。實際上,梵語是古印度學者在當時日常口語的基礎上,精煉而成的一種學術用語,“Sanskrit”原意就是“精緻的、優雅的”。


梵語的語法構造精美而複雜。比如同一個名詞,就有三種數及八個格,也就是說有二十四種拼法,對應著這一名詞所指代事物的數量和狀態。


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學者波你尼(Panini)撰寫了《八篇書》,總結梵語語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語言學著作之一。


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不再是人們日常交流的語言。


但由於大量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經典文獻,以及各類古代文學作品,都用梵語寫成,所以對於研究印度文化的學者來說,梵語仍是必修科目之一。


今天印度共和國也採用了一句梵語作為國家格言,即“Satyameva Jayate”——“真理必勝”。


雅利安人來了

印度共和國的國徽與國家格言


既然梵語和歐洲語言同宗同源,那麼說語言的人就很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瓊斯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印度人和歐洲人之間可能有著緊密的血緣關係


這在當時的西方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信奉“種族優越論”的歐洲白人不願意相信,南亞地區棕色皮膚的“半開化民族”,會是自己的近親。


但是因為語言同源鐵證如山,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遠古時代,印度人和歐洲人一定存在著某種密切的聯繫。


從這一觀念出發,在19世紀,“雅利安人遷徙”的理論逐漸興起。


據推測,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史前時期,在今天的俄羅斯南部一帶,黑海與裡海之間,生活著一群“雅利安人”。他們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為了在大草原上快速行進,雅利安人馴化了野馬,作為座騎。


後來,為氣候變化和人口壓力所驅使,雅利安人開始向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遷徙。一支向西挺進歐洲,另一支則向東南來到伊朗高原,隨後又越過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次大陸。

雅利安人來了

雅利安人的發源地和遷徙路線


這些雅利安人的後裔就是今天大部分歐洲人和一部分印度人的祖先。他們所說的語言被統稱為印歐語系,這一語系分佈極廣,包括英、法、德等歐洲語言以及印度北部的印地語等。


在印歐語系中,“雅利安”(Aryan)一詞意為“高貴”。不光是印度人用它來標榜自己,遠在歐洲西端的愛爾蘭,這個詞彙的變種(Eire),也被當地人民自豪的用來命名自己的國家。


時間回到公元前1500年。大約在那個時候,雅利安人從西北方分批次的進入印度次大陸。他們雖然不習農業,也不懂得如何建造城市,但卻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技術。


雅利安人善於使用青銅武器,並擁有快速機動的雙輪戰車。這在那個年代的戰場上,裝備有弓箭手的戰車給敵人的震撼,不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


那時,印度河流域文明已經衰落,但仍有不少居民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村莊或小城鎮。對於翻山越嶺而來的不速之客,他們並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而當習慣於遊牧生活的雅利安人來到南亞,也必定深深震撼於這片土地的富足、寧靜與祥和。


兩個文明的碰撞,會激起什麼火花,會給神奇的次大陸帶來什麼新的故事呢?請期待《插圖印度小史》的下一節——“吠陀時代的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