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東風吹綠草,布穀勸春耕。春光漸濃,春耕備耕已從南到北陸續展開。


中國廣袤的土地逐漸甦醒,到處呈現出一派“人勤春來早,田間耕作忙”的生動景象。


在浙江諸暨,農業部門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溫度等數據,為農戶提供技術參數,用科技助力春耕,提高產能;在江蘇淮安,高家堰鎮湖濱村麥田上空,植保無人機正噴灑著環保農藥,高效工作;在湖南南縣,“雲春耕”助力稻蝦產業,今年有望攜手迎來好收成……


物聯網“種田”、“雲上”授農技、網紅“帶貨”,古老農業文明同互聯網一起交織出讓人驚歎的畫面,也為鄉村振興繪就生動一筆。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當“黑土”遇上“白雲”


當在土裡刨食的農業遇上高高在上的“雲”,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在現代的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老農業文明同新生的互聯網一起交織出一幅讓人驚歎的畫面。


1700多公里外,貴州貴安新區的西蘭花可以用物聯網技術幫助種植了;遠在西藏的天山雪菊在“雲上農場”開花了……


通過物聯網技術,在土壤中鋪設三層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土壤溼度情況,可以讓農戶第一時間知道農作物何時該澆水;各項數據指標都能通過物聯網實時“上雲”,將田間地頭的風吹草動盡收眼底,標準化的生產得到了保證。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雲上農業”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支撐,收集整合氣候、種植、生產、銷售、市場等各類農業數據,實現數據融通,由此加速數據在產業鏈中的應用,服務農業生產、新農人培訓、食品安全、AI應用等各個領域。


“雲上農場”是“農業大腦”的數據庫,可24小時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各類生產數據都可實時更新傳遞。同時,通過“雲上農場”的預測分析系統,還可直接指導農戶農企進行生產決策。

簡而言之,走向“雲端”的農業,可以讓農業從業者通過“雲”這一中樞神經,享受到幾乎是涵蓋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物聯網技術服務。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雲上農業”發揮大數據產業發展優勢,精準把握產業發展要素,,可以把千家萬戶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實現產銷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構建出一條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用市場化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騰“雲”駕“物”,農業走向“雲端”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農業物聯網生逢其時,智慧農業大有可為。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物聯網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騰雲駕“物”助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深化應用,無人駕駛農機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嶄露頭角。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種”“精準銷”,既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能在把握市場變化中引導農業生產,農業與大數據融合創新運用,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比如,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農產品生產的可視化,利用“互聯網+”手段,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同時倒逼農業生產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這正是現代農業的題中之義。


農業與大數據融合創新運用,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對新生代農民而言,面朝黃土背朝天已成為歷史,“放下鐮刀,拿起手機”才是新的致富經。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懂網絡、會經營、善創新的“新農人”,他們精通電子商務,玩轉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網紅”農產品,迸發無限創意,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賦能。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雲上農業”還可以在像疫情這樣特殊時期裡,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信息收集分析,開展智能節水灌溉、精準施肥、飼料精準投放等精準化作業,讓信息多跑路、農民少下地,以“不見面、不接觸”的方式,開展線上田間管理、種植知識、交易物流等農資技術服務和疫情防控、生產保供指導,實現精準作業,保持農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確保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乘上“雲車”


互聯網技術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和滲透,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村電子商務、精準脫貧等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也展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可以說,互聯網、雲科技等不僅為我們通向鄉村振興提供了“船”和“橋”,更為我們駕船渡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槳”和“車”。


“雲”奔潮湧夯實農村道路基礎設施。當前,各種智能農機裝備,在廣袤的土地上留下“深刻足跡”。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一方面加緊鋪就信息化的“新路”,沒有光纜線路,就不會有“雲上農業”。把農業“掛”在雲上,就需要網絡支撐,只有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才能通過“雲端”讓農業發展大顯身手。


另一方面,路不好“引”不來“智”設備。“雲”湧之下還需要有良好的道路基礎設施,才會有“無人機器”走進農村。無論是信息化的“新路”,還是給百姓帶來出行便捷的“老路”,讓雲端“智慧”流入農村,把路建好,把路打通,就是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石。


青“雲”萬里打開產品網絡銷售通道。“互聯網+”農產品網絡銷售,有著不同於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僅突破了時間限制,也突破了地域限制,為人們隨時隨地交易提供了方便。


比如浙江遂昌立足“生態+”,嘗試以“互聯網+”為媒介,讓遊客認購稻田再託管給村民的“新玩法”,一頭是農民直播,一頭是網友“雲監工”,無形中走出宣傳和銷售兩條路徑,為農民實現增收。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江蘇蘇州利用互聯網平臺在“雲”端“植”入品牌,推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旺起來。從當地產品賣出去,到吸引旅遊客走進來,“網絡銷售”實現擴容,路徑不斷延伸,真正打開了產品的銷售通道。


藉助互聯網平臺,農副產品不僅能夠走出十里八鄉,甚至還可以跨市出省,這就拓寬了銷售渠道,降低了市場風險,讓農民在增產的同時也增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還可能闖出品牌,做成“長線發展”的生意。


走向“雲端”的農業: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雲上農業”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個真正的“價值鏈”,在“雲下”真實產生了效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好幫手”。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農民,在兩條路上同向而行,“雲上農業”必能助力鄉村振興,也定能為現代農村繪出不一樣的風景。

注: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其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