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魏碑书体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突出,所谓突出是指方笔方雄,圆笔圆浑,两者相比较起来反差极大。以方笔为代表的《龙门二十品》起笔方峻,收笔笔势下捩衄收;以圆笔为代表的《云峰山论经书诗》,起笔无迹,止笔无痕,浑穆中寓方雄。所谓方笔多主方,但并非笔笔皆方;圆笔多主圆,也并非笔笔皆圆。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但是,由于经典碑帖的创作年代都较为久远,多有残缺污损,加之大多由金石传拓而来,无论是点画的起笔、行笔或是收笔,还是结构的穿插组合,用毛笔较难展现出来。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现年85岁的当代北碑巨匠孙伯翔先生认为,想学好魏碑书法,首先要对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做到游刃有余。并就魏碑书法中的基本笔画之——“钩”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成为笔画,依附于竖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的叫“搭钩”。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钩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以《始平公》为例,列举几种钩的写法:


竖左挑钩:《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起笔橫擎人画后涩笔用力下行,使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更大,然后顿笔蓄力、翻管,指腕齐力挑出。


竖搭钩:搭钩不是独立的笔画,或有右上点,或有右长磔(捺),起笔后驻笔,然后抽笔逆左,再方切向右下成雄峻之势,最后用力挫向右上方向涩行挑出。《始平公》的“以”“比”“震”皆如此法。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宝盖钩:写宝盖的横,勒笔力求于慢,有起伏涩行之气,至转折处驻笔,然后翻笔右下有逆转之势,如鹰隼折翅转飞,有力量又要果断准确,不拖泥带水,最后指腕齐力逆挫拖出。《始平公》的“窟”“崇”“灵””云”勒画俯仰各异,翻折挑法相同。


竖折钩:这种钩法也是翻折的钩法。入纸笔势左偃,有雄强之气,然后略驻笔,有节奏感,屏气着力,笔势右行,由纵变横。横线行笔宜慢不宜快,使墨迹有方雄厚度转折处加力,笔至转折处驻笔,最后翻毫衄上,衄锋的翻钩力量在于腕指,动转略快要果断。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直戈钩:写直戈钩与写垂露竖取线相同,其势向下倾斜,行笔方厚有力,笔至长短恰当处驻笔,转折处翻管拓偃,腕指齐力,转毫向上呈衄势。《始平公》的“威”“义”“代”字皆用此法。


横折竖弯钩:这类钩法往往是上(横面)下(竖面)转翻的,收笔横向内转至此处驻笔,转折处笔用力翻折,然后向内转下行,转折处转笔又横向内环,至折笔处驻笔,最后翻管方折呈衄势。《始平公》的“飞”“九”字皆用此法。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总之,钩形似人的脚,脚有力则身健。在魏碑书法中钩有一个共性,方笔钩都是里圆外方,包括魏碑其他方笔的趯钩,突出了雄健方厚的特点。写出它的效果,一是靠腕力,驾驭笔果断而灵动,二是笔法要得当,从竖笔开始下行著力要有后倾之势,为衄挫力转作准备。至底部略驻继而向左上转,腕部力挫,指实而捻管,腕力指力合一,其里圆外方的效果自出。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一笔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钩”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