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很少甚至沒有發現周朝王陵,為什麼?

扛著鋤頭下揚州


 周王陵不封不樹,探尋困難多異議

  商代王陵已確定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西周王陵在哪裡?據《周易》、《漢書》記載,周朝王陵不封不樹,即:地面上沒有明顯痕跡,也沒有栽種樹木,這給考古工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清乾隆年間,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經過考證,曾對周原境內(今陝西寶雞扶風縣與歧山縣交界處的北部)相傳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成王姬誦、康王姬釗和附近的穆王姬滿、宣王姬靜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魯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樹碑立記,但經後人考證多有異議。

  解放後,考古部門經過多次勘探試掘,在周原境內發現大批西周墓葬,但大多是中小型長方形豎穴墓。作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廟所在地,周原應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沒有重大發現。

  2004年2月,有關部門對周原遺址進行普查時,在周公廟風景區發現一處兩週時期最高等級的大型墓葬群。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周公廟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調查、鑽探,共發現9座4條墓道大墓,4座3條墓道大墓,還發現車馬坑13處。許多專家判定9座4條墓道大墓和4座3條墓道大墓應是周代王陵。因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這麼多條墓道。甚至認為這裡要麼是西周13個王,要麼是周公旦及其子孫。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帶4條墓道的墓葬規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儘管意見不統一,但這畢竟為尋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B

  生前聚族而居,死後合族而葬

  現已發掘的西周墓葬制度基本上承襲商代。除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沒有墓道,其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族葬制是西周諸侯國墓葬的一個重要特徵。因西周實行的宗法制使得宗族關係強化,人們不僅生前聚族而居,就連死後也要合族而葬,這就形成了族葬墓地制度,即“公墓”和“邦墓”。

  所謂公墓,是天子及其同姓的墓地,即“王之墓域”;所謂“邦墓”,是國中庶民的墓地。河南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屬於“公墓”,它以8座大型墓為主體,中、小型墓及車馬坑散佈其間,而且墓域沒有打破現象。這大型墓是衛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周圍的中、小型墓則是衛國國君的宗族成員墓葬。這處墓地墓葬規模有大有小、墓位排列有尊卑貴賤之分的墓地就是諸侯國公室的“公墓”。

  陝西長安灃西張家坡墓地,目前已公佈發掘了756座西周墓葬。這些墓葬之間幾乎沒有相互打破關係,也就是說它們是同一時期的,由此可見這些數量眾多的小型墓葬也是經過事先規劃安排的。以4座大墓為中心分佈的墓葬是井叔家族墓,是幾個不同世代的井叔墓,而規模最大的那座可能就是第一代井叔的墓葬。井叔其人見於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據傳世的曶鼎等青銅器銘文,可以推斷是周懿王時期的重臣。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可以推斷張家坡墓地埋葬的是西周一代居住在豐鎬的井叔家族及等而下之的若干個家族的國人墓葬,也就是“邦墓”。

  C

  棺槨等級嚴格,天子九鼎八簋

  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有專家結合考古發現,認為“天子棺槨七重”應為“三槨四棺”,“諸侯五重”應為“二槨三棺”,“大夫三重’應為“一槨二棺”,“士再重”應為“一槨一棺”。考古發掘證明文獻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

  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與鼎搭配使用,與此相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掘的虢國太子墓是兩週之際的墓葬,隨葬的就是七鼎。虢國國君季墓隨葬的是七鼎六簋,與其身份相符。

  西周的禮制有一個發展過程。西周早期這種制度並不完善,如近期發掘的湖北隨州葉家山111號大墓出土青銅器共計19鼎12簋。這座大墓應是一座西周時期的曾侯墓,如按周禮規定,該墓只能隨葬七鼎六簋。但這位曾侯死時列鼎制度尚未最終形成,還屬草創時期。直到西周中期,禮儀制度才得以確立。春秋至戰國早期,這種禮儀制度尚能得以維持。


跪射俑


  • 自中國開始展開野外考古工作至今一百多年來,發現周王陵的願望,至今沒有實現。

因為周王陵的發現,可以解決殷商以前的許多秘密,從而轟動世界。解放以後,新中國的野外考古事業,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也僅僅發現了一些周朝的一般墓葬。

  • 這是什麼原因𠳿?筆者不揣淺薄,利用有限的知識和資料,試作回答,並請大家指正。

一, 私有制下 墓葬形制的發展

距今五千年前,人們告別了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黃河下游一帶的居民,因為在勞動中能夠生產出超過單純維持本身的勞動力所需要的數量時,就具備了產生私有制的條件。

  • 這就是位於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

但是,這時大汶口墓葬的形制,只是簡單的用原木或者板塊檔圍四壁,幾乎沒有任何標誌。在這個時候,仍然是氏族公共墓地,居民們心中產生了靈魂的概念,但是,還沒有永遠祭祀的意圖。

從大汶口墓地的發掘報告來看,墓葬重疊存在、關係混亂,分為早、中、晚三期,也就充分說明,這個階段是相當漫長的。

(原始社會的墓葬,地面沒有任何標誌)

  • 西周時期的墓葬形制 沒有質的變化

武王伐紂(公元前1075年)後,成為天下共主,開創了大周王朝。與前朝不同,西周社會生活中最大的變化,那就是“禮樂”制度制定和完善。禮,要求尊守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的森嚴界限。

它的表現形式是青銅樂器的出現和代表國家威嚴的饕餮紋青銅器。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重視國家(王室)的權威和要求人們按照禮儀生活的社會。

1973年,北京琉璃河發現西周時期早期墓葬,出土成組銅器,如上圖。一些銅器上有“燕侯”字樣。

1897年和1955年,北京城郊和馬廠溝也分別發現銅器窖藏,器物上都有“燕侯”字樣,這就說明,這裡的墓葬和窖藏都是地域性封爵地,其價值根本無法與“周王陵”相提並論,而且出土文物都是從泥土中清理出來,說明那時的墓葬形制是簡單的土葬方式,從百姓到帝王,死後的處理,仍然沿襲了奴隸社會的埋葬形式,唯一不同的是,隨葬品豐富了許多。

(大汶口墓葬)

大周王朝前四百年基本上是一個穩定的漫長時期,社會沒有動盪,也就不會出現英雄,有的只是“歲月靜好”。

也許是“承平”太久,到周厲王時,對外擴張(這個當然無可非議,可以有),但是對內卻是極盡盤剝之能事,任用一個叫“任夷公”的首席“經濟學家”,將原有的公產如山林、川澤一概劃歸王室,禁止人民的入內砍伐漁獵,三年後,發生暴亂,周厲王下課,史稱“國人暴動”。至周宣王上臺後,西周王朝有了復興跡象,但是“井田制”的崩潰,使經濟又面臨危機,侍伏中原四周的夷、狄、蠻、戎捲土重來,一度深入中原。

周幽王即位後,成為褒姒的“裙下之臣”,犬戎乘機攻入鎬京。城市殘破、一片狼藉。周平王即位後,決定遷都到成周(今河南洛陽)。

至此,周王朝由盛轉衰,但是,王朝仍然存在,只是各地大小諸侯並起,明爭暗搶周天子的領域,周王室最衰弱時,管轄土地面積僅有二百多公里。

之所以作了上述描寫,就是說明周朝朝夕難保,哪有資金支持修建王室陵墓呢?

  • 所以,至今沒有發現周室王陵

總結:秦始皇陵的建成,緣於嬴政的雄才大略和飛揚跋扈的“大一統”格局。從疆域到制度、文字、貨幣、度量衡、馳道、萬里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無一不體現秦王朝以“大”為格局的觀念。

周朝的墓上,開始有點封土墳頭。《周禮.春官》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也就是說按照官爵大小決定墳頭的大小,文章開頭提到的北京琉璃河的“燕侯”文字青銅器,表明墓主是“侯爵”身份,墳頭應該有丘存在,但是,歷經千年風雨,早己蕩然無存。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墳頭越來越大,墓的稱呼也變成“邱”,如趙武靈王的“趙邱”。

到了漢代,由於“靈魂存在”說的廣泛認可,“視死如生”的觀念開始廣泛傳播,於是,墳墓修得如生前的生活環境一樣,中國的“喪葬文化變得複雜而豐富。

時值清明時節,陽光下小雨紛飛,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相信毎箇中華兒女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願意與廣大朋友共同交流這個話題,我將有評必復一一請!


良人執戟2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周天子共12位,他們的王陵目前是一座也沒有發現(確認),東周的周天子王陵目前共發現了8座,這8座都在洛陽金村。



一般來說,王陵基本上都會在都城內或附近,西周長期定都於豐、鎬兩京。但考古學家在西周的都城遺址內並未發現西周周天子的陵墓。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們相繼調查了陝西長安豐鎬遺址、岐山、鬥雞臺等遺址,都未發現王陵。並且奇怪的是在歷史文獻上所說的西周的都城遺址內都還沒有發現城牆、城壕等遺蹟。


  • 西周的主要遺址


雖然沒有發現周天子墓,倒是發現了不少的貴族墓。也發現了不少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比如【何尊】、【利簋】、【大盂鼎】等等。通過對銘文的解讀,再結合碳十四的測定,考古學家確定了西周的年代框架。但是,將來如果發現了西周周天子墓,或許會改寫也說不定。


東周平王東遷,共歷25位周王,已經發現了其中的8座,這8座墓都呈甲字形,與商代的王墓是一樣的。但在近代這8座周天子墓裡的文物幾乎被搶盜一空。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法國巴黎的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國的佛利亞藝術博物館等都有收藏。



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久了,除了因為被盜後發現的周天子墓,為什麼其它的王墓這麼難被發現,是考古學家發現了沒有公佈嗎?我覺得應該不是。周天子的墓確實難找,原因主要有兩點:


1)關於西周周天子墓葬的地點,最可靠的線索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文、武、周公葬於【畢】。”其它的周天子墓應該也在“畢”,但是“畢”在哪太難考證了。年代過於久遠。


2)商周時期的墓葬實行“墓而不墳,不樹不封”的葬俗。也就是挖個坑埋了但沒有封土堆。不做任何標記。當時也沒有定期去祭奠先祖的習慣,所以當國破了,改朝換代後,子孫哪裡還能記得祖先埋在哪呢?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啦


文物考古聊歷史


主要原因是考古沒探測到具體位置,保護為主,沒有展開全方位的探測,所以找不到周朝的王陵因為我國面積很大,王陵一般在地下10-100米深度,所以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儀器、人員去探測,很花時間、人力、物力。所以我們考古部門、文物保護部門以保護為主,一般不主動發掘。以後會發現的,在洛陽、西安都有。


司馬公說歷史


洛陽西南側周山之巔,現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勢東西排列。西邊的一座大冢為“周靈王陵”,呈覆鬥形,保存較為完整。在周靈王陵東約625米處,有三座大冢東西緊密相連,名為“週三王陵”。平樂鎮1928年發現東周王陵8座。眾多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相繼出土,而世震驚。金村大墓出土的數千件文物,可以說件件是精品。然而,這些奇珍異寶還沒來得及讓國人領略,就慘遭掠奪,大部分已不幸流失海外,分散到、、等多個國家。

之所以周朝的王陵不容易被發現是因為其墓葬方式採用的是不封不樹。即地面上沒有明顯痕跡,也沒有栽種樹木,這樣確實就不容易被發現。後來等到秦朝後,大多數皇陵採用的是封土墓。並且由過去的中字型變成了亞字型,所謂封土墓就是會留下一個高而突出的土堆。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沉澱,也不容易被發現。

最容易被發現的是第三種類型:就是“以山為陵”,唐代以後的陵墓基本都是這樣,而且大多數在墓地前面都有明顯的建築,就像明清的皇陵在哪裡可以說是一目瞭然。雖然周朝的墓不容易被發現,但是隨著後來人口增多,打井開渠再加上水土的流失,雨水衝擊,都有可能使那些古墓從現人間。東周的一些王陵就是因為村民打井被發現的,可惜的是當時處於民國時期,

根本沒人去保護這些文物,所以大多數文物都被外國人偷去了。事情發生在1928年,在洛陽白馬寺東北不遠處有一個村子叫金村,這個地方地處平原,水源豐富,所以村子裡的人好打井。但是有一個地方打了井水就會慢慢地耗幹,所有人都很奇怪,後來下了一場大雨,土地坍塌,才發現原來地下有很多古墓。裡面有一些值錢的東西,比如編鐘,青銅器,玉器都是寶貝。

一時間很多人都拿著洛陽鏟去金村挖寶貝去了。後來這一消息傳到了省城,省城都有一些傳教士,他們知道後就開始僱傭當地的農民挖掘我國的文物,後來很多周朝的文物都流失海外了。其中有一個叫懷履光的加拿大人就是代表,他明面上辦慈善,辦學校,辦醫院,開展救濟工作。這些珍貴的文物被盜賊們用馬車運到洛陽,然後轉運出國。其中華爾納盜走的玉器精品最多,其他文物被運往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存留國內的文物微乎其微


武子傑222


年代久遠加上歷史文獻記載少

今天我們最瞭解的商代和周墓葬。 例如,在二里頭遺址,在宮殿附近找到了道路系統和夯實的土木建築基礎,在安陽的殷墟中,發現了甲骨。 鄭州出土的小雙橋遺址是商代初期文化最豐富的遺址。 但是,僅發現了少數商周墓,遠少於其他朝代的墓,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不管商代如何,周代只有大約3000-2000年前。 歷史上曾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盜墓事件,例如東漢時期舉世聞名的曹操盜墓職業化,西晉時期的古墓團伙等著人們,據估計 商周國王的墓無法逃脫。此外,商周國王的墓葬免於這種災難,可以保存多少。 並非所有的陵墓都有長沙馬王堆以外的現代技術。 墓葬在時間的影響下消失了。

截至2019年,除河南省的殷墟外,幾乎沒有發現或確認過周朝王朝的陵墓。 十多年前,我們的考古學家在陝西省岐山發現了一個大型遺址。 但事實證明這是周宮基地。 到2008年左右,在神川縣附近發現了``天子六駕'馬車,並再次興奮起來,希望成為周天子的墳墓,但沒有更多的考古證據。 考古學家最後得出結論,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周代墓葬。

一點是悠久, 商朝與周朝之間的距離是幾千年前。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有記錄國家大事的歷史學家傳統,但是在如此多的戰爭和戰爭之後,王朝發生了變化。 最初記錄有關皇家陵墓信息的歷史記錄早已丟失,因此後代不知道這些王子和周親王被埋葬在何處。


最後是瘋狂和嚴重的盜竊。 數不勝數的文物被偷運到國外並歸還給外國人。


地球觀瀾


我是國寶會說話,不給你拼字數,只給你上乾貨!

這個我要告訴你,不是說周朝的王陵很少,而是很多,特別是在洛陽地區,以至於現在在洛陽,還有周三王陵。

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洛陽地區有8座周王大墓被盜了,要記住這個人,他就是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事實上,金村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跟他在墓葬被盜初期積極蒐集金村大墓原始信息密切相關。他是一箇中國的大罪人,是他把洛陽金村的8座大墓給盜了從1928年至1932年長達4年之久,先後掘盜大墓8座,出土數千件極為珍貴的古代文物。這些文物都被裝進了大大小小的籮筐,再用馬車運到洛陽,然後轉手倒出海外。”維基百科也採用了“懷履光盜挖洛陽金村大墓
”的說法。

我們來看一下被運到國外的這些珍品,這個在國內是極少見的,這批寶藏極可能來自東周王室。但就是這樣頂級的古墓群,竟然在朗朗乾坤之下被瘋狂盜掘數年——這成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距今2000多年的瑰寶啊!

為什麼說在國內現在很少,因為本來周朝這些不樹不封,你就不好找,更何況又被盜了那麼多,所以你很難發現,這些都是在國外才能看到的,全都是中國周朝的王陵中的精品,咱就不說這些精品了,單單一份目錄就能賣幾萬塊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這些東西現在幾乎都在境外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以前一直對國寶散落在海外咬牙切齒 現在想像著這麼多我們國家的巔峰藝術品在各大博物館展出,國外的學生,學者,藝術家在櫥窗前駐足欣賞時,會感嘆我們的中華文明曾經到過如何的高度的情景…… 那些古玉,錯金銀的銅器,美輪美奐,不可方物,製作工藝和審美是怎樣的高度啊。 這種民族的名片證明了我們曾經有過的文明,有這樣的底蘊我們沒有什麼可妄自菲薄的。

落後就要捱揍,我們中國如果強大了,這種屈辱史便不會再有,需要每一箇中國人共同努力,加油中國!


國寶會說話


這可能和西周時期的文化有關係吧,西周不再像商朝那樣崇拜鬼。以至於大型墓葬倒是不少,王陵還沒有確切發現。 在2004年的時候,對周原遺址進行普查時,發現了9座4條墓道大墓,4座3條墓道大墓,還發現車馬坑13處。

有不少專家判定9座4條墓道大墓和4座3條墓道大墓應是周代王陵。因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這麼多條墓道。甚至認為這裡要麼是西周13個王,要麼是周公旦及其子孫。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帶4條墓道的墓葬規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


嗅事江湖


近多年來很多人都在關注周天子的墓葬到底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周的王墓一個都沒有找到,2004年開始挖掘岐山周公廟遺址時,大家都期望那裡是周天子的墓地.18年陝西《華商報》採訪了有關考古學家之後,非常明確指出,周天子墓一個沒有找到.而商代王陵遺址除了河南殷墟外,也沒有任何蹤影.

周王陵至今沒有被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歷史年代久遠,西周的史料記載基本空白

周朝距今也有3000-2000餘年,據說早在西周的一次朝代更迭時,失敗的帝王將史料全部帶走或焚燬,導致後世對周曆史文化及墓葬信息一無所知,考古學家是根據發掘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等出土物上零星的文字及史料,對這一段歷史進行補充,但獲得的有價值信息極少.

2.和當時不封不樹的墓葬形式有關

周實行“陵隨都移”一般說陵墓與都城不遠,但當時陵墓不建封土,不樹立明顯標誌(大量林木),給後世造成極大困擾.

3.和歷朝歷代的瘋狂盜墓行為有關.

既有民盜,又有官搶,戰亂年代尤為猖獗,青銅這種用來製造武器,錢幣的金屬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國家的武力與財富,每逢亂世,諸侯靠盜掘前朝墓葬來鑄兵器.看看摸金校尉.

4.缺乏確切文字文物佐證,導致很多帝王特徵明顯的王陵,不能清晰認定.

清末民初,很多煩殘存的商周大墓被瘋狂盜掘,眾多文物被侵略者盜掘一空,無法獲得準確的文字資料.


看我的帽子漂亮嗎YD


西伯候推翻商紂。

西伯候為現在西伯利亞的錫箔族。

商紂首都為埃及。古巴比倫為肉池酒林。

周的首都肯定也是埃及。後來不停遷都到黃河長江流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