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很少甚至没有发现周朝王陵,为什么?

扛着锄头下扬州


 周王陵不封不树,探寻困难多异议

  商代王陵已确定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西周王陵在哪里?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即: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这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困难。清乾隆年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相传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穆王姬满、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多有异议。

  解放后,考古部门经过多次勘探试掘,在周原境内发现大批西周墓葬,但大多是中小型长方形竖穴墓。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周原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钻探,共发现9座4条墓道大墓,4座3条墓道大墓,还发现车马坑13处。许多专家判定9座4条墓道大墓和4座3条墓道大墓应是周代王陵。因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这么多条墓道。甚至认为这里要么是西周13个王,要么是周公旦及其子孙。也有专家认为这些带4条墓道的墓葬规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尽管意见不统一,但这毕竟为寻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B

  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合族而葬

  现已发掘的西周墓葬制度基本上承袭商代。除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没有墓道,其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族葬制是西周诸侯国墓葬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西周实行的宗法制使得宗族关系强化,人们不仅生前聚族而居,就连死后也要合族而葬,这就形成了族葬墓地制度,即“公墓”和“邦墓”。

  所谓公墓,是天子及其同姓的墓地,即“王之墓域”;所谓“邦墓”,是国中庶民的墓地。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属于“公墓”,它以8座大型墓为主体,中、小型墓及车马坑散布其间,而且墓域没有打破现象。这大型墓是卫国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周围的中、小型墓则是卫国国君的宗族成员墓葬。这处墓地墓葬规模有大有小、墓位排列有尊卑贵贱之分的墓地就是诸侯国公室的“公墓”。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墓地,目前已公布发掘了756座西周墓葬。这些墓葬之间几乎没有相互打破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是同一时期的,由此可见这些数量众多的小型墓葬也是经过事先规划安排的。以4座大墓为中心分布的墓葬是井叔家族墓,是几个不同世代的井叔墓,而规模最大的那座可能就是第一代井叔的墓葬。井叔其人见于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据传世的曶鼎等青铜器铭文,可以推断是周懿王时期的重臣。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可以推断张家坡墓地埋葬的是西周一代居住在丰镐的井叔家族及等而下之的若干个家族的国人墓葬,也就是“邦墓”。

  C

  棺椁等级严格,天子九鼎八簋

  据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有专家结合考古发现,认为“天子棺椁七重”应为“三椁四棺”,“诸侯五重”应为“二椁三棺”,“大夫三重’应为“一椁二棺”,“士再重”应为“一椁一棺”。考古发掘证明文献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搭配使用,与此相应,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掘的虢国太子墓是两周之际的墓葬,随葬的就是七鼎。虢国国君季墓随葬的是七鼎六簋,与其身份相符。

  西周的礼制有一个发展过程。西周早期这种制度并不完善,如近期发掘的湖北随州叶家山111号大墓出土青铜器共计19鼎12簋。这座大墓应是一座西周时期的曾侯墓,如按周礼规定,该墓只能随葬七鼎六簋。但这位曾侯死时列鼎制度尚未最终形成,还属草创时期。直到西周中期,礼仪制度才得以确立。春秋至战国早期,这种礼仪制度尚能得以维持。


跪射俑


  • 自中国开始展开野外考古工作至今一百多年来,发现周王陵的願望,至今没有实现。

因为周王陵的发现,可以解决殷商以前的许多秘密,从而轰动世界。解放以后,新中国的野外考古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仅仅发现了一些周朝的一般墓葬。

  • 这是什么原因𠳿?笔者不揣浅薄,利用有限的知识和资料,试作回答,并请大家指正。

一, 私有制下 墓葬形制的发展

距今五千年前,人们告别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黄河下游一带的居民,因为在劳动中能够生产出超过单纯维持本身的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时,就具备了产生私有制的条件。

  • 这就是位于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

但是,这时大汶口墓葬的形制,只是简单的用原木或者板块档围四壁,几乎没有任何标志。在这个时候,仍然是氏族公共墓地,居民们心中产生了灵魂的概念,但是,还没有永远祭祀的意图。

从大汶口墓地的发掘报告来看,墓葬重叠存在、关系混乱,分为早、中、晚三期,也就充分说明,这个阶段是相当漫长的。

(原始社会的墓葬,地面没有任何标志)

  • 西周时期的墓葬形制 没有质的变化

武王伐纣(公元前1075年)后,成为天下共主,开创了大周王朝。与前朝不同,西周社会生活中最大的变化,那就是“礼乐”制度制定和完善。礼,要求尊守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的森严界限。

它的表现形式是青铜乐器的出现和代表国家威严的饕餮纹青铜器。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重视国家(王室)的权威和要求人们按照礼仪生活的社会。

1973年,北京琉璃河发现西周时期早期墓葬,出土成组铜器,如上图。一些铜器上有“燕侯”字样。

1897年和1955年,北京城郊和马厂沟也分别发现铜器窖藏,器物上都有“燕侯”字样,这就说明,这里的墓葬和窖藏都是地域性封爵地,其价值根本无法与“周王陵”相提并论,而且出土文物都是从泥土中清理出来,说明那时的墓葬形制是简单的土葬方式,从百姓到帝王,死后的处理,仍然沿袭了奴隶社会的埋葬形式,唯一不同的是,随葬品丰富了许多。

(大汶口墓葬)

大周王朝前四百年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漫长时期,社会没有动荡,也就不会出现英雄,有的只是“岁月静好”。

也许是“承平”太久,到周厉王时,对外扩张(这个当然无可非议,可以有),但是对内却是极尽盘剝之能事,任用一个叫“任夷公”的首席“经济学家”,将原有的公产如山林、川泽一概划归王室,禁止人民的入内砍伐渔猎,三年后,发生暴乱,周厉王下课,史称“国人暴动”。至周宣王上台后,西周王朝有了复兴迹象,但是“井田制”的崩溃,使经济又面临危机,侍伏中原四周的夷、狄、蛮、戎卷土重来,一度深入中原。

周幽王即位后,成为褒姒的“裙下之臣”,犬戎乘机攻入镐京。城市残破、一片狼藉。周平王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成周(今河南洛阳)。

至此,周王朝由盛转衰,但是,王朝仍然存在,只是各地大小诸侯并起,明争暗抢周天子的领域,周王室最衰弱时,管辖土地面积仅有二百多公里。

之所以作了上述描写,就是说明周朝朝夕难保,哪有资金支持修建王室陵墓呢?

  • 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周室王陵

总结:秦始皇陵的建成,缘于嬴政的雄才大略和飞扬跋扈的“大一统”格局。从疆域到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驰道、万里长城、秦始皇陵、阿房宫,无一不体现秦王朝以“大”为格局的观念。

周朝的墓上,开始有点封土坟头。《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也就是说按照官爵大小决定坟头的大小,文章开头提到的北京琉璃河的“燕侯”文字青铜器,表明墓主是“侯爵”身份,坟头应该有丘存在,但是,历经千年风雨,早己荡然无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坟头越来越大,墓的称呼也变成“邱”,如赵武灵王的“赵邱”。

到了汉代,由于“灵魂存在”说的广泛认可,“视死如生”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于是,坟墓修得如生前的生活环境一样,中国的“丧葬文化变得复杂而丰富。

时值清明时节,阳光下小雨纷飞,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相信毎个中华儿女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愿意与广大朋友共同交流这个话题,我将有评必复一一请!


良人执戟2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周天子共12位,他们的王陵目前是一座也没有发现(确认),东周的周天子王陵目前共发现了8座,这8座都在洛阳金村。



一般来说,王陵基本上都会在都城内或附近,西周长期定都于丰、镐两京。但考古学家在西周的都城遗址内并未发现西周周天子的陵墓。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们相继调查了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岐山、斗鸡台等遗址,都未发现王陵。并且奇怪的是在历史文献上所说的西周的都城遗址内都还没有发现城墙、城壕等遗迹。


  • 西周的主要遗址


虽然没有发现周天子墓,倒是发现了不少的贵族墓。也发现了不少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比如【何尊】、【利簋】、【大盂鼎】等等。通过对铭文的解读,再结合碳十四的测定,考古学家确定了西周的年代框架。但是,将来如果发现了西周周天子墓,或许会改写也说不定。


东周平王东迁,共历25位周王,已经发现了其中的8座,这8座墓都呈甲字形,与商代的王墓是一样的。但在近代这8座周天子墓里的文物几乎被抢盗一空。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法国巴黎的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的佛利亚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久了,除了因为被盗后发现的周天子墓,为什么其它的王墓这么难被发现,是考古学家发现了没有公布吗?我觉得应该不是。周天子的墓确实难找,原因主要有两点:


1)关于西周周天子墓葬的地点,最可靠的线索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文、武、周公葬于【毕】。”其它的周天子墓应该也在“毕”,但是“毕”在哪太难考证了。年代过于久远。


2)商周时期的墓葬实行“墓而不坟,不树不封”的葬俗。也就是挖个坑埋了但没有封土堆。不做任何标记。当时也没有定期去祭奠先祖的习惯,所以当国破了,改朝换代后,子孙哪里还能记得祖先埋在哪呢?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啦


文物考古聊历史


主要原因是考古没探测到具体位置,保护为主,没有展开全方位的探测,所以找不到周朝的王陵因为我国面积很大,王陵一般在地下10-100米深度,所以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仪器、人员去探测,很花时间、人力、物力。所以我们考古部门、文物保护部门以保护为主,一般不主动发掘。以后会发现的,在洛阳、西安都有。


司马公说历史


洛阳西南侧周山之巅,现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西边的一座大冢为“周灵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紧密相连,名为“周三王陵”。平乐镇1928年发现东周王陵8座。众多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相继出土,而世震惊。金村大墓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可以说件件是精品。然而,这些奇珍异宝还没来得及让国人领略,就惨遭掠夺,大部分已不幸流失海外,分散到、、等多个国家。

之所以周朝的王陵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其墓葬方式采用的是不封不树。即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这样确实就不容易被发现。后来等到秦朝后,大多数皇陵采用的是封土墓。并且由过去的中字型变成了亚字型,所谓封土墓就是会留下一个高而突出的土堆。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沉淀,也不容易被发现。

最容易被发现的是第三种类型:就是“以山为陵”,唐代以后的陵墓基本都是这样,而且大多数在墓地前面都有明显的建筑,就像明清的皇陵在哪里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虽然周朝的墓不容易被发现,但是随着后来人口增多,打井开渠再加上水土的流失,雨水冲击,都有可能使那些古墓从现人间。东周的一些王陵就是因为村民打井被发现的,可惜的是当时处于民国时期,

根本没人去保护这些文物,所以大多数文物都被外国人偷去了。事情发生在1928年,在洛阳白马寺东北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金村,这个地方地处平原,水源丰富,所以村子里的人好打井。但是有一个地方打了井水就会慢慢地耗干,所有人都很奇怪,后来下了一场大雨,土地坍塌,才发现原来地下有很多古墓。里面有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编钟,青铜器,玉器都是宝贝。

一时间很多人都拿着洛阳铲去金村挖宝贝去了。后来这一消息传到了省城,省城都有一些传教士,他们知道后就开始雇佣当地的农民挖掘我国的文物,后来很多周朝的文物都流失海外了。其中有一个叫怀履光的加拿大人就是代表,他明面上办慈善,办学校,办医院,开展救济工作。这些珍贵的文物被盗贼们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运出国。其中华尔纳盗走的玉器精品最多,其他文物被运往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存留国内的文物微乎其微


武子杰222


年代久远加上历史文献记载少

今天我们最了解的商代和周墓葬。 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在宫殿附近找到了道路系统和夯实的土木建筑基础,在安阳的殷墟中,发现了甲骨。 郑州出土的小双桥遗址是商代初期文化最丰富的遗址。 但是,仅发现了少数商周墓,远少于其他朝代的墓,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不管商代如何,周代只有大约3000-2000年前。 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盗墓事件,例如东汉时期举世闻名的曹操盗墓职业化,西晋时期的古墓团伙等着人们,据估计 商周国王的墓无法逃脱。此外,商周国王的墓葬免于这种灾难,可以保存多少。 并非所有的陵墓都有长沙马王堆以外的现代技术。 墓葬在时间的影响下消失了。

截至2019年,除河南省的殷墟外,几乎没有发现或确认过周朝王朝的陵墓。 十多年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岐山发现了一个大型遗址。 但事实证明这是周宫基地。 到2008年左右,在神川县附近发现了``天子六驾'马车,并再次兴奋起来,希望成为周天子的坟墓,但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 考古学家最后得出结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周代墓葬。

一点是悠久, 商朝与周朝之间的距离是几千年前。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记录国家大事的历史学家传统,但是在如此多的战争和战争之后,王朝发生了变化。 最初记录有关皇家陵墓信息的历史记录早已丢失,因此后代不知道这些王子和周亲王被埋葬在何处。


最后是疯狂和严重的盗窃。 数不胜数的文物被偷运到国外并归还给外国人。


地球观澜


我是国宝会说话,不给你拼字数,只给你上干货!

这个我要告诉你,不是说周朝的王陵很少,而是很多,特别是在洛阳地区,以至于现在在洛阳,还有周三王陵。

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洛阳地区有8座周王大墓被盗了,要记住这个人,他就是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事实上,金村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跟他在墓葬被盗初期积极搜集金村大墓原始信息密切相关。他是一个中国的大罪人,是他把洛阳金村的8座大墓给盗了从1928年至1932年长达4年之久,先后掘盗大墓8座,出土数千件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都被装进了大大小小的箩筐,再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手倒出海外。”维基百科也采用了“怀履光盗挖洛阳金村大墓
”的说法。

我们来看一下被运到国外的这些珍品,这个在国内是极少见的,这批宝藏极可能来自东周王室。但就是这样顶级的古墓群,竟然在朗朗乾坤之下被疯狂盗掘数年——这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距今2000多年的瑰宝啊!

为什么说在国内现在很少,因为本来周朝这些不树不封,你就不好找,更何况又被盗了那么多,所以你很难发现,这些都是在国外才能看到的,全都是中国周朝的王陵中的精品,咱就不说这些精品了,单单一份目录就能卖几万块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这些东西现在几乎都在境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以前一直对国宝散落在海外咬牙切齿 现在想像着这么多我们国家的巅峰艺术品在各大博物馆展出,国外的学生,学者,艺术家在橱窗前驻足欣赏时,会感叹我们的中华文明曾经到过如何的高度的情景…… 那些古玉,错金银的铜器,美轮美奂,不可方物,制作工艺和审美是怎样的高度啊。 这种民族的名片证明了我们曾经有过的文明,有这样的底蕴我们没有什么可妄自菲薄的。

落后就要挨揍,我们中国如果强大了,这种屈辱史便不会再有,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努力,加油中国!


国宝会说话


这可能和西周时期的文化有关系吧,西周不再像商朝那样崇拜鬼。以至于大型墓葬倒是不少,王陵还没有确切发现。 在2004年的时候,对周原遗址进行普查时,发现了9座4条墓道大墓,4座3条墓道大墓,还发现车马坑13处。

有不少专家判定9座4条墓道大墓和4座3条墓道大墓应是周代王陵。因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这么多条墓道。甚至认为这里要么是西周13个王,要么是周公旦及其子孙。也有专家认为,这些带4条墓道的墓葬规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


嗅事江湖


近多年来很多人都在关注周天子的墓葬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周的王墓一个都没有找到,2004年开始挖掘岐山周公庙遗址时,大家都期望那里是周天子的墓地.18年陕西《华商报》采访了有关考古学家之后,非常明确指出,周天子墓一个没有找到.而商代王陵遗址除了河南殷墟外,也没有任何踪影.

周王陵至今没有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历史年代久远,西周的史料记载基本空白

周朝距今也有3000-2000余年,据说早在西周的一次朝代更迭时,失败的帝王将史料全部带走或焚毁,导致后世对周历史文化及墓葬信息一无所知,考古学家是根据发掘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竹简等出土物上零星的文字及史料,对这一段历史进行补充,但获得的有价值信息极少.

2.和当时不封不树的墓葬形式有关

周实行“陵随都移”一般说陵墓与都城不远,但当时陵墓不建封土,不树立明显标志(大量林木),给后世造成极大困扰.

3.和历朝历代的疯狂盗墓行为有关.

既有民盗,又有官抢,战乱年代尤为猖獗,青铜这种用来制造武器,钱币的金属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国家的武力与财富,每逢乱世,诸侯靠盗掘前朝墓葬来铸兵器.看看摸金校尉.

4.缺乏确切文字文物佐证,导致很多帝王特征明显的王陵,不能清晰认定.

清末民初,很多烦残存的商周大墓被疯狂盗掘,众多文物被侵略者盗掘一空,无法获得准确的文字资料.


看我的帽子漂亮吗YD


西伯候推翻商纣。

西伯候为现在西伯利亚的锡箔族。

商纣首都为埃及。古巴比伦为肉池酒林。

周的首都肯定也是埃及。后来不停迁都到黄河长江流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