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与“守”——盘点疫情下的市内交通枢纽防控手段

近日,一段地铁乘客候车过程中自觉排出防疫“阵型”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悉,随着各大企业复工复产,平日客流量巨大的北京西二旗地铁站也逐渐恢复繁忙。昌平线最小行车间隔由3分40秒缩至2分,地铁站内井然有序,乘客虽然步履匆匆,但都佩戴口罩,做好防护,自觉排出防疫“阵型”,拉开距离乘车。

面对复工压力,市内交通枢纽将是交通防疫工作任务最重的场所之一。对于地铁站、公交枢纽和出租站台,防控工作既依靠科技力量提升效率,同时交通秩序又需要乘客的自身意识和服务人员的现场指挥共同来克服。今天,我们将为大家盘点疫情下的市内交通枢纽都有哪些“战疫”手段,为未来“健康交通工具”的建设提供参考。

“开”与“守”——盘点疫情下的市内交通枢纽防控手段

01 自发防护措施

因地铁系统较为复杂、造价昂贵、使用时长长、频次高,而暂无“负压地铁”相关的消息与报道。为确保疫情期间地铁乘客的健康,当下的自发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乘坐地铁必须佩戴口罩,进站体温检测,刷码过闸无接触式进出站、分散候车,不扎堆上下车,分散而坐,隔位而坐,不在地铁车站长时间逗留、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等。车站管理者加强车站通风、消毒等工作,控制地铁班次频率,保障地铁工作人员健康。但引人注意的一点是:地铁站中大多数使用中央空调,而中央空调在传染病中的负面影响曾引起了较为惨痛的教训,健康地铁的建设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控制满载率措施

在当下各地实施控制地铁满载率方面,控制进站人数并不能消除乘客的出行需求,进站口处排长队反而更易造成人员聚集感染;增开列车班次虽然能降低车厢满载率,但车厢与车厢之间仍存在着载客人数不一致的差距,易导致部分车厢的满载率超过要求。对此,北京地铁率先对满载率查询功能进行升级,升级后的功能可实时显示车厢满载率情况。乘客可在北京地铁官网、微博菜单、微信公众号菜单以及手机客户端app上使用此查询功能。类似于北京地铁车厢满载率查询这种地铁车厢人数估算及智慧引导系统,类似的系统可以采用视觉信息处理的方式进行车厢人数估计。地铁的每节车厢中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数据即为这种基于视觉信息分析的地铁车厢人数估算方法的切入点。可以实时估算轨道交通车厢人数信息,并通过在线分发系统引导即将上车的乘客进入满载率较低的车厢,以减少部分车厢的拥挤程度、降低疫情下病毒的传播风险、优化乘客的出行体验。

03 公交枢纽防疫措施

公交枢纽相对于其他枢纽,有着通风、开放的天然防疫优势,但也有着分布零散、升级改造成本高的缺点,不适用人力、设备成本过高的防疫方案。已有公交公司从手机软件入手,即在已有的可以看到当前公交车行驶位置、预计到站时间的APP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视觉信息分析的车厢人数估算方法增加车厢人数数据的显示,同时根据人数调整发车班次,严格执行扫码乘车,减少因公交车过度拥挤导致疫情传播风险增加的情况。

04 出租车防疫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的出租车上多了一个塑料膜做成的“简易安全舱”,这是出租车集团的工作人员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司乘双方交差感染做的小发明。多采用最简单的透明塑料膜和U形弯钢丝做成,把出租车的前排整体包裹起来。塑料膜隔绝了车内前后排的空间,谈话、扫码、视线都不受影响,安装简单,成本较低。

“开”与“守”——盘点疫情下的市内交通枢纽防控手段

疫情对市内交通枢纽的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为“健康交通”体系建设吹响了号角,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结合现代化、精细化的综合治理体系,“健康交通”将在未来更好地为人们的出行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