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

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美国史话系列44】

话说巴尔的摩保卫战中,美军将士英勇抵抗,虽然敌强我弱,但英国的炮弹偏偏打不中美军的堡垒。美国在神的保佑之下,躲过了一次劫难,英国从海上登陆的计划失败了。与此同时,英军将领乔治•普雷沃斯率领的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南下,向纽约挺近。但是,中途在尚普兰湖西岸的普拉茨堡遭到一支不足四千人的美军部队阻击。普雷沃斯觉得胜券在握,他想速战速决,先拿下尚普兰湖再进攻纽约。他请求英国海军支援,可谁知美国海军再次出奇制胜,击沉了好几艘英军战舰。普雷沃斯最后不得不放弃进攻纽约,一万多人掉头撤回了蒙特利尔。

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

普拉茨堡战役

1814年夏天,就在酣战之时,英美双方已经开始考虑和谈了。谈判地点选在了比利时的根特市。由于英军在战场上连续受措,英方代表不想立即达成和平协议。于是他们一味拖延时间,想等著再打几场胜仗,扭转不利局面之后再谈,这样也好增加谈判的筹码。英方代表提出的条件很苛刻,他们要求美国将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让给印第安人,还要求美国把缅因州的部分地区划给加拿大,并要重新划定美加边境。

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

根特条约的签署,1814年圣诞节前夕

美方首席谈判代表是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他当然不会接受英国的条件。其实,他对这次谈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在领土问题上,美国绝对不会让步。我们前边讲过,他的父亲非常爱这个国家,他曾经告诉过麦迪逊总统,说宁愿战争永远持续下去,也不会出让一吋美国土地。现在,他的儿子约翰•昆西,毫无保留地延续著父亲的理念。他跟英国代表提出了美国的强硬条件:英国不但要赔偿美国在战争中的损失,还要无条件停止强征美国海员到英军服役,并且要把加拿大划归美国。最后这一条,等于说要把整个北美大陆都给美国管,南到墨西哥湾,北接北冰洋,那英国当然是不可能答应的。不过要求英国不再抓美国海军士兵,应该说是很合理的要求,因为1812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事儿挑起来的。可是,英国连这一条也是一口回绝了。双方谁都不肯做出丝毫的让步,谈判就这样僵持着。约翰•昆西觉得很失望,也没有耐心在根特继续消磨时间了。但是,美方另一名谈判代表,就是国会众议院议长亨利•克莱并没有气馁。他觉得结果不会是约翰•昆西想象的那么糟糕。事实证明,克莱是对的。

英国代表在谈判过程中,突然得知巴尔的摩和普拉茨堡战役中,英军都失败了,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筹码,只得放缓口气,降低条件,也不再要求美国人把西北地区让给印第安人了。不过,英国人毕竟还没死心,他们觉得在北方地区虽然打不过美国,但在南方地区,也许还有机会。这个时候,英国政府派出了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他是威灵顿公爵,叫Authur Wellesley,派他去美国收拾局面。

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

威灵顿公爵1815-1816年画作

这个威灵顿公爵,打仗非常厉害,在旷日持久的拿破仑战争中,所有人对拿破仑都闻风丧胆,只有威灵顿公爵Authur Wellesley,在战场上从来没有输给过拿破仑,屡建奇功。英国人在关键时刻派他出马,可能是想扫扫美国人的威风。英国政府授权威灵顿公爵,可以全权决定是战是退,还是握手言和,不用请示英国政府。英国政府这么做其实挺无奈的,因为如果连能打败拿破仑的人都打不过美国,那就没有人可以再打得过了。

威灵顿公爵出于谨慎,表态说他可以奉命前往美国,但是他不能保证取得胜利。他还说,英军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位新统帅,而是要加强对五大湖地区的控制力。事实上,威灵顿公爵对英国在五大湖地区的前景并不太乐观。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赢得水上控制权的话,派我去了也没用,还不如干脆现在就和美国签署和平协议。他觉得,打仗总得讲个规矩,英军既然屡战屡败,现在就不应该对美国提出割让领土的要求。这等于是打了败仗,还要赖对方点土地,有点不像大英帝国的水平。英国政府最终接受了他的意见,干脆不打了,下令比利时的代表们放弃所有领土要求。美国一看英国让步了,也随即放弃了对加拿大的领土要求。

英国不愿再打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英法之间不再是敌对国的关系,所以原先引发1812战争的很多因素消失了。我们前边讲过,英国看美国人跟法国人有贸易往来很不爽,要求美国要么只跟英国人做生意,要么就给英国佬进贡。另外,为了跟法国打仗,英国急需兵源,所以他们就到海上去抓美国海军士兵。现在这两个因素都没了,英国自然也没理由再去干涉人家的海上贸易,也没理由再去人家船上抓人了。谈判磨蹭了好久,一直到1814年的圣诞节前一天,英美两国谈判代表才签署了一份非常简单的协议,叫作根特和平协议(根特条约)。根据协议,双方同意停火,并同意所有没解决完的纠纷,通过后续谈判解决。

可是,1814年那会儿没有电话、网络、远程无线电报,停战的消息过了好一阵才飘过大西洋。在等待根特谈判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双方还打了最后一仗。这就是英国人不久前还在寄予最后希望的南方战役—新奥尔良战役。1814年的秋天,驻扎在牙买加的英军士兵就未雨绸缪,做好了进攻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城市新奥尔良的准备。11月下旬,一支大约七千五百人的部队从牙买加出发,浩浩荡荡,从水路直逼新奥尔良。与这只有备而来的军队不同,美国官兵这时几乎没做任何应战的准备,只等著挨揍,情况十分危险。

谁知上天不想美国失败,就在关键时刻,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安德鲁•杰克逊出现了。这个人我们后边会多次讲到,因为他是美国的第七位总统。杰克逊将军文武双全,既有运筹帷幄之才,又有经世济民之志,他13岁就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后来又学过法律,然后搬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在那里组建了一支志愿军部队,他担任统帅,打击入侵的英国人。杰克逊曾经还担任过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代表人民发言,颇有政治头脑。我们现在最常用的20美元纸币上印的头像就是安德鲁•杰克逊。

英美两国为何这边签署“根特和约”   那边却打了一场恶战?

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

士兵们对他是既害怕、又敬重,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山核桃”,形容他的性格像核桃一样坚硬。这个类型的强势人物,往往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总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美国2016年大选中的川普,都是这一类的人物。

杰克逊的责任很重,他要保卫整个墨西哥湾地区。1814年早些时候,他和英国人在佛罗里达东部发生过交火,赶跑了几百名英军海军。他原以为英国人会继续攻打佛罗里达一带,所以就把重兵留在了那里,只有一部分人驻守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现在听说英国人要先拿下新奥尔良,他匆忙赶过来,结果途中还生病了。他看到英国大军逼近,美国人却疏于准备,非常生气。他立即严格军法,命令所有人争分夺秒地构筑防御工事。英军部队离新奥尔良就剩几公里的时候,美国的防御安排才大致完成。

杰克逊告诉手下的指挥官们说,“先生们,英国人来了,我们今晚就要行动!”英国士兵本来已经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再发起进攻,结果被杰克逊打了个措手不及。杰克逊的部队在天黑之后偷袭英军,然后立即后撤到新奥尔良以南大约八公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他精心挑选的,右边是密西西比河,左边是沼泽地,军队正前方是开阔的平原。这个地形易守难攻,英军花了好长时间想找出美军防御的薄弱环节都没找到,只好先按兵不动。杰克逊一点也不敢疏忽大意,他白天带人加固防御,晚上派小股部队突袭英军。

1月8日,英军终于大举进攻了。可是美军阵地坚如磐石,英军久攻不下。面对强敌,杰克逊将军是气定神闲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又游刃有余。他在英军离得很远时先用大炮轰,等英军前进到大约150米左右时,才下令开枪。在枪林弹雨中,英军统帅帕克南身受重伤,最后被一枚炸弹炸死。英国准备了几个月的进攻计划,被杰克逊轻而易举地打破了。最后,只有一名英军士兵冲破了美军的防线。在新奥尔良战役中,英军有两千多人伤亡,有五百多人被俘虏,而美军只有13人牺牲。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打了个大胜仗;但同时也是一次没有必要的冲突,因为早在两个星期前,英美双方已经在根特签署了和约,宣布战争结束了。

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美国人赢得了1812战争,英国人也彻底放弃了收复北美殖民地的幻想。1812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根特和约在历史上也并不是个响亮的名字,但这一切的努力却维持了英美两国长达200多年的和平,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在这关键的两年里,美国人不仅面对着来自外部的威胁,也经历了来自内部的压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