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後,在新冠疫情防控之下,單位延期復工,學校延期開學,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大家不要出門,儘量減少或杜絕公共接觸,以阻斷疫情的傳播。這裡面,作為餐飲業的飯館、小吃全都停業。大家宅在家裡,定期出去採購物品,相比於以前豐富多彩的生活,日子一下子單調了許多。
隨著疫情受控,進入到3月中下旬,各地開始復工復產,因此,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餐飲業復工的消息新聞。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一個提及率非常高的詞彙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就是“堂食”。
對於這個詞,各類新聞、報道都是直接使用,沒有什麼解釋,讓一部分陌生的人們產生了些許困惑,這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作為消費者,去飯館吃飯,要麼是即時性,臨時組織,要麼是提前計劃,吃什麼,在哪裡吃,簡單商量一下,就成。人多,需要提前預定一下雅間,人少,直接就在大廳。這時,人們一般會說“吃個飯”、“聚一聚”、“喝兩杯”、“待一會兒”、“歇會兒”、“聊會兒”等等這些用語,雖然是吃飯,但一般會弱化一下既是結果、又是形式的吃飯這個稱謂。
國人向來有一種謙虛的美德,對於某些直接的東西,不直接說,相互之間有個照應。同時,很多事兒,也不會直接去說,換一種方式,舉行個形式,更方便,這樣,大家在較為放鬆的氛圍中,把事情就辦了。吃飯,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一種方式,觥籌之間,大家也就理解、默契了。
隨著社會分工的加劇,一家人的吃飯也不再侷限於家庭內部,經常會改善一下,這當然要去飯館;有時,簡單點,叫個外賣。人們的關注點大多是什麼樣的特色菜或特色餐廳,有段時間不吃了,就想去吃。想法已有,就會付諸行動。
在這個消費的過程中,“堂食”這個字眼幾乎不會出現,沒有人會這麼說,也沒聽說過。所以,當最近出現越來越多的“堂食”時,心裡就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找不到參照物時,就會懷疑,此時,年輕人會更容易接受一點,上點歲數的人就會固執、保守一點。
一番周章,最後還是靠詢問飯館的工作人員才搞清楚,“堂食”就是進店吃飯,就這麼簡單。這個詞作為一種專業術語在餐飲服務業內較為熟悉,但面向大眾說的時候很少。雖然,就字面意思,也能想到這層,但很多時候,只有得到“權威”的解釋,心裡才會認可。
開飯館,就是讓人進來吃飯,本身就是“堂食”,這不用說;如何招攬人們進店消費,才是商家需要想辦法的地方。雖然,外賣一度盛行,但是,進店吃飯還是主流。這個在平時正常時候的經營模式,沒有人去琢磨它。
可是,經過了疫情的影響,飯館停業之後重新恢復營業,“堂食”就不得不提了,不僅商家提,政策規定也要提。為了保證安全,新的“堂食”不同以往,減少人員聚集,隔開距離,限定數量,是必要措施,使用“公筷”,會更普遍一些。所以,你會看到這裡的“堂食”怎麼開,那裡的“堂食”有什麼規定,不管如何,總歸是要做到安全就餐,這是前提。
說到這裡,再提一下網上的一些解釋,不要被誤解或誤導。一句話“堂食是指只能在店內消費,不能帶走或外賣。”,就很不好理解,它沒有講清楚“堂食”的本意,會讓人感覺這就是吃自助餐去了,因為只有自助餐是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浪費,更不能帶走。這個時候,相比較來說,自助餐取餐的過程更不容易做到衛生、安全,它不會成為有限開放“堂食”的首選。
我們一直宣傳“不能鋪張浪費”,提倡“光盤”,吃不了就得“兜著走”,這個前提就是“堂食”。我如果只是帶走一份兒回去吃,那就不是“堂食”。如此看來,“堂食”只是一種消費形式,強調場所。總歸是吃個飯,除去疫情防控的要求外,沒有太多的限制,也不會不讓人帶走。
外賣不是“堂食”,不能一塊兒說。現在,有些餐廳作為過渡,也是為了宣傳,為了招攬顧客,會在外面推出一些便民的菜品“外賣”,順便詢問之下,人家會介紹可以進店就餐,也就是“堂食”開放了,不過有限制。
當然,網上還有解釋,說是唐時政事堂的公膳,“每朝會罷,宰相百僚會食都堂,故名”。這好理解,公膳,作為一種福利待遇,當堂能吃多少算多少,帶走就不合適了。
還有,單位的食堂,基本面向內部員工,為了安全起見,可以訂餐,不可以“堂食”,畢竟辦公室不遠,帶走不會帶來不方便。
大家都在說的“堂食”,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閱讀更多 金迪管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