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窺視”女性的內心世界

前言:第一次讀《莎菲女士的日記》,就被莎菲大膽的內心獨白所震撼,被一個獨立、聰明、多情、細膩的女性形象所吸引。再次翻看,又有許多不同的感受。經典作品就是這樣,每次閱讀都會帶給我們新的啟發。這是90年前的女作家丁玲所寫,即使放在今天,莎菲的大膽、勇敢也依然會被稱讚,更何況還是在那個以男權為主的時代,能做出這麼有勇氣的事,確實不常見。難怪丁玲當年會因《莎菲女士的日記》一舉成名,在文壇上一炮而紅。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女作家丁玲的一部日記體短篇小說,1928年發表於《小說月報》,記錄莎菲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性的種種思考和煩惱。

何為日記?

日記是真實記錄一個人經歷的事情,真實的感受和想法。透過這本日記,我們可以窺視她的內心世界,清楚地看到一個女人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惡。

莎菲在敘事和回憶中,時而思索、感慨,時而想像、幻想,時而又出現閃念、慾望。通過莎菲的日記,我們看到一個豐富、複雜的女性內心世界,細膩而大膽的心理。當你讀懂了《莎菲女士的日記》,你也就讀懂了女人心。

透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窺視”女性的內心世界

01 女人,總是渴望被理解

“我總願意有那麼一個人能瞭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麼?”莎菲最初離開家,就是因為家裡面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是那麼渴望被理解。

每個女人都渴望被理解,真誠理解是親情、友情、愛情中的重要基礎,而不是金錢、地位和權利。莎菲的苦惱在於別人總是不能理解自己,不懂自己內心的想法,“為什麼他僅僅懂得我的無用, 我的可輕侮, 而不夠了解他在我心中所佔的是怎樣的地位! ”

那麼,被理解的感覺究竟是怎樣的?

被理解,簡單來說,就是“你懂我”,它可以是語言,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是面對一件事,對方可以跟自己有相似的感受。無論是葦弟,還是凌吉士都不理解莎菲,不知道她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無論葦弟如何愛她,她始終無法對他動心,無論凌吉士外面多麼好看,還是無法完全俘獲莎菲的心。女人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我懂你”。

劇作家廖一梅在《柔軟》中曾寫道:“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知否知否》裡的小公爺深愛著明蘭,發誓非她不娶。但他真的不夠懂她,不懂她的難處與不易,要說二叔完勝在一個“懂”字。女人被理解時,會覺得對方是無條件接納自己,這份理解帶給她希望,治癒她受傷的心。

透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窺視”女性的內心世界

02 女人,口是心非的矛盾體

莎菲初見凌吉士,便被他的美貌所吸引,“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面龐,薄薄的小嘴唇,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表面上,莎菲裝作對他不感興趣,害得朋友以為她討厭凌吉士,沒過一會兒便把他打發走了。這時候的她又開始後悔,為自己的表現感到懊惱。

莎菲創造了很多次兩人深交的機會, 但凌吉士並不瞭解。莎菲把英文書放在凌吉士面前, 他就真的開始教她,她無奈把書又推開。莎菲說,“ 我有病,不要再來擾我。”他就以為莎菲完全拒絕他了。當凌吉士想跟她進一步發展時,卻騙他說桌上照片裡的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看到凌吉士那驚愕的表情,莎菲得意極了,“他信了。我竟愚弄了他,我得意我的不誠實。”但當凌吉士走後,她又開始懊悔。

有人說,莎菲太作,如此口是心非讓葦弟和凌吉士摸不到頭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女人的正常表現。女人就是這樣,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口是心非,有時候明明很喜歡你,卻不表現出來。

親密關係中,女人為什麼會“口是心非”?

從心理學上來說,女人口是心非的背後,其實是反向形成。

“被禁忌的東西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我們有意壓制某些東西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我們有意地強調什麼的時候就恰好證明人性中有相反的東西存在。有一些大家熟悉的成語可以很好的說明反向形成,如: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等等。——弗洛伊德”

“反向形成”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情感體驗與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相反的。

莎菲面對愛自己的葦弟,和自己迷戀的凌吉士,總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和內心情感相反的行為。比如,她明明覺得葦弟“太不會愛的技巧了”,卻還是要撫摸葦弟的頭,說一些安慰葦弟的話語;她明明渴望凌吉士親近自己,卻要說“不要再來擾我”的話,推開凌吉士。

我想,若是葦弟或者凌吉士能夠看透莎菲的口是心非,他們的結局或許會是另一番場景。適當的口是心非可以調情,過度的口是心非可能會傷害感情,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透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窺視”女性的內心世界

03 女人,也有正常的生理需求和情慾

莎菲大膽的內心獨白,將一個女人對性的好奇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導致莎菲引起極大的爭議,有人說莎菲玩弄男性,有人說莎菲鼓吹性愛。我覺得,這些說法未免有些極端。

女人,袒露正常的生理需求,承認女人也有情慾,這沒什麼過錯。就像莎菲看到好友毓芳和雲霖為了怕生小孩,完全禁慾,她不禁思考,“為什麼會不需要擁抱那愛人的裸露的身體?為什麼要壓制住這愛的表現?”莎菲說,她不相信戀愛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學。是的,這就是一個正常女人該有的正常表現,莎菲只不過在日記裡說出了實話。

可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總是告誡人們女人的身體不是自己的,女人不應該把性拿到檯面上來說。莎菲也說出了自己的困境,“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里面是不會准許任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是於人並不損害的事,所以我只得忍耐著。”如果女人說到性,社會輿論就會開始惡意評價,“嘖嘖嘖,姑娘家家的,一點都不知道害臊。”當女人正視自己的情慾,總是會被貼上“蕩婦”、“不知羞恥”、“飢渴”的標籤。

臺灣女孩楊雅晴,25歲時留學巴黎,她開展了一個“在巴黎吻百個男人”計劃,一年內在巴黎街頭向陌生人­索吻100個,拍下100張親吻照,搭配當下的情境文字,出版《百吻巴黎》。書籍出版後,少部分人覺得她的作品是藝術,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在罵她,而且罵得很難聽。

後來,楊雅晴在TED演講《親愛的女生,你們要拿回自己的身體、情慾和權利》中分享了關於女性表達情慾的看法,最後,她告訴女生,按照自己的意願支配自己的身體、情慾和靈魂。

女人公開表達自己的情慾,為何引來如此強烈的譴責?正如楊雅晴說的那樣,我們的社會對性和情慾其實是很壓抑的,大部分的人對性都有強烈的罪惡感和羞恥感,尤其是對女性的情慾感到羞恥。

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無疑是對女性莫大的不公。如果《莎菲女士的日記》出版時,也有網絡,丁玲和莎菲應該會被罵得更慘吧。性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男女平等,都可以享受它,最重要的要學會釋放掌控,而不是壓抑它。

透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窺視”女性的內心世界

寫在最後:

有人說,“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記,我總有種窺視的感覺,好像是在偷窺一位女士的複雜心思。”

丁玲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創造了女性獨有的心理活動空間。我們從《莎菲女士的日記》看到丁玲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對女性的認識、感覺和評論。透過莎菲的內心,讓我們感受女性的內心世界,讓男人理解女人,也讓女人理解了女人。

莎菲對於生活、感情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帶給我們啟示,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