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莎菲女士的日记》,“窥视”女性的内心世界

前言:第一次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被莎菲大胆的内心独白所震撼,被一个独立、聪明、多情、细腻的女性形象所吸引。再次翻看,又有许多不同的感受。经典作品就是这样,每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新的启发。这是90年前的女作家丁玲所写,即使放在今天,莎菲的大胆、勇敢也依然会被称赞,更何况还是在那个以男权为主的时代,能做出这么有勇气的事,确实不常见。难怪丁玲当年会因《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举成名,在文坛上一炮而红。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女作家丁玲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记录莎菲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性的种种思考和烦恼。

何为日记?

日记是真实记录一个人经历的事情,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透过这本日记,我们可以窥视她的内心世界,清楚地看到一个女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恶。

莎菲在叙事和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像、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通过莎菲的日记,我们看到一个丰富、复杂的女性内心世界,细腻而大胆的心理。当你读懂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你也就读懂了女人心。

透过《莎菲女士的日记》,“窥视”女性的内心世界

01 女人,总是渴望被理解

“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莎菲最初离开家,就是因为家里面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是那么渴望被理解。

每个女人都渴望被理解,真诚理解是亲情、友情、爱情中的重要基础,而不是金钱、地位和权利。莎菲的苦恼在于别人总是不能理解自己,不懂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他仅仅懂得我的无用, 我的可轻侮, 而不够了解他在我心中所占的是怎样的地位! ”

那么,被理解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

被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你懂我”,它可以是语言,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是面对一件事,对方可以跟自己有相似的感受。无论是苇弟,还是凌吉士都不理解莎菲,不知道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无论苇弟如何爱她,她始终无法对他动心,无论凌吉士外面多么好看,还是无法完全俘获莎菲的心。女人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懂你”。

剧作家廖一梅在《柔软》中曾写道:“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知否知否》里的小公爷深爱着明兰,发誓非她不娶。但他真的不够懂她,不懂她的难处与不易,要说二叔完胜在一个“懂”字。女人被理解时,会觉得对方是无条件接纳自己,这份理解带给她希望,治愈她受伤的心。

透过《莎菲女士的日记》,“窥视”女性的内心世界

02 女人,口是心非的矛盾体

莎菲初见凌吉士,便被他的美貌所吸引,“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表面上,莎菲装作对他不感兴趣,害得朋友以为她讨厌凌吉士,没过一会儿便把他打发走了。这时候的她又开始后悔,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懊恼。

莎菲创造了很多次两人深交的机会, 但凌吉士并不了解。莎菲把英文书放在凌吉士面前, 他就真的开始教她,她无奈把书又推开。莎菲说,“ 我有病,不要再来扰我。”他就以为莎菲完全拒绝他了。当凌吉士想跟她进一步发展时,却骗他说桌上照片里的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看到凌吉士那惊愕的表情,莎菲得意极了,“他信了。我竟愚弄了他,我得意我的不诚实。”但当凌吉士走后,她又开始懊悔。

有人说,莎菲太作,如此口是心非让苇弟和凌吉士摸不到头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表现。女人就是这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是心非,有时候明明很喜欢你,却不表现出来。

亲密关系中,女人为什么会“口是心非”?

从心理学上来说,女人口是心非的背后,其实是反向形成。

“被禁忌的东西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我们有意压制某些东西的时候,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我们有意地强调什么的时候就恰好证明人性中有相反的东西存在。有一些大家熟悉的成语可以很好的说明反向形成,如: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等等。——弗洛伊德”

“反向形成”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相反的。

莎菲面对爱自己的苇弟,和自己迷恋的凌吉士,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和内心情感相反的行为。比如,她明明觉得苇弟“太不会爱的技巧了”,却还是要抚摸苇弟的头,说一些安慰苇弟的话语;她明明渴望凌吉士亲近自己,却要说“不要再来扰我”的话,推开凌吉士。

我想,若是苇弟或者凌吉士能够看透莎菲的口是心非,他们的结局或许会是另一番场景。适当的口是心非可以调情,过度的口是心非可能会伤害感情,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透过《莎菲女士的日记》,“窥视”女性的内心世界

03 女人,也有正常的生理需求和情欲

莎菲大胆的内心独白,将一个女人对性的好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导致莎菲引起极大的争议,有人说莎菲玩弄男性,有人说莎菲鼓吹性爱。我觉得,这些说法未免有些极端。

女人,袒露正常的生理需求,承认女人也有情欲,这没什么过错。就像莎菲看到好友毓芳和云霖为了怕生小孩,完全禁欲,她不禁思考,“为什么会不需要拥抱那爱人的裸露的身体?为什么要压制住这爱的表现?”莎菲说,她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是的,这就是一个正常女人该有的正常表现,莎菲只不过在日记里说出了实话。

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总是告诫人们女人的身体不是自己的,女人不应该把性拿到台面上来说。莎菲也说出了自己的困境,“但我知道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会准许任我去取得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无论这是于人并不损害的事,所以我只得忍耐着。”如果女人说到性,社会舆论就会开始恶意评价,“啧啧啧,姑娘家家的,一点都不知道害臊。”当女人正视自己的情欲,总是会被贴上“荡妇”、“不知羞耻”、“饥渴”的标签。

台湾女孩杨雅晴,25岁时留学巴黎,她开展了一个“在巴黎吻百个男人”计划,一年内在巴黎街头向陌生人­索吻100个,拍下100张亲吻照,搭配当下的情境文字,出版《百吻巴黎》。书籍出版后,少部分人觉得她的作品是艺术,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骂她,而且骂得很难听。

后来,杨雅晴在TED演讲《亲爱的女生,你们要拿回自己的身体、情欲和权利》中分享了关于女性表达情欲的看法,最后,她告诉女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身体、情欲和灵魂。

女人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欲,为何引来如此强烈的谴责?正如杨雅晴说的那样,我们的社会对性和情欲其实是很压抑的,大部分的人对性都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尤其是对女性的情欲感到羞耻。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无疑是对女性莫大的不公。如果《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时,也有网络,丁玲和莎菲应该会被骂得更惨吧。性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男女平等,都可以享受它,最重要的要学会释放掌控,而不是压抑它。

透过《莎菲女士的日记》,“窥视”女性的内心世界

写在最后:

有人说,“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总有种窥视的感觉,好像是在偷窥一位女士的复杂心思。”

丁玲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创造了女性独有的心理活动空间。我们从《莎菲女士的日记》看到丁玲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对女性的认识、感觉和评论。透过莎菲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女性的内心世界,让男人理解女人,也让女人理解了女人。

莎菲对于生活、感情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带给我们启示,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价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