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安德烈·纪德

《窄门》是纪德将爱情的纯洁度推向极致,讲述一对苦难情侣的分分合合,最终无疾而终的悲剧,背后蕴涵着无边的孤寂和心酸。

《窄门》简单来说,阿莉莎和杰罗姆是从小长大的青梅竹马,因小遭遇母亲背叛与逃离的阿莉莎内心渴望保持完美纯洁。于是坚决拒绝世间的欢爱,导致两人的情感只能止步于精神交流。在阿莉莎在孤独终老后,杰罗姆也在她的日记里明白了阿莉莎内心的真实,是相互错过的悲剧。

小说以“宗教”为切入点,展现一对痴男怨女在彼此自以为是的观点里,一直矛盾徘徊的悲剧。那么就以“完美”为角度,来解读《窄门》的背后:人生并不完美,是认清自己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01、爱情和自我难以协调,柏拉图式爱情背后存在的【完美】。

阿莉莎和杰罗姆是青梅竹马,但两人的感情还差最后一步:原来美丽善良的阿莉莎在小时,经历母亲的背叛婚姻后,内心纯洁的她认为只有抛弃红尘的肉体欲望才能获得幸福,所以选择和杰罗姆只限于精神交流的柏拉图式爱情。

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只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单是《窄门》里最初所表达“柏拉图式爱情”,引起读者的很大争议: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只能局限于精神交流,就不能产生“肉体欲望”了?

爱与性都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性而爱”或是“因爱而性”,很多人都定义不清楚。爱情总是夹杂来自肉体的欲望,情不自禁就能冲破精神上的交流,进入肉体欲望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性是情感的助力,局限于单单的精神交流也可成为两人的隔阂,无性婚姻就是精神交流的代表之一。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蔡琴和杨德昌结婚十年,两人一开始就商量好,建立一种有爱无性的关系,不让杂质掺入到他们的爱情里。或许在他们眼里,性是对女神的玷污,只不过后来被媒体曝出杨德昌外遇。

有趣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流社会的男人就会把将妻子视为女神的类似想法,不允许“性”的存在,他们更愿意妻子永远保持清白之身。

所以《窄门》很多文笔都在阿莉莎身上,通过她去记录了很多真实的情绪,反而男主人公杰罗姆存在感低了很多。

两人的交往方式也很特别,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书信。然而阿莉莎在与杰罗姆的书信里都表现出对他浓浓的思念和爱意,见面后却是逃避和推脱的矛盾,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的柏拉图式爱情状态。

然而阿莉莎对柏拉图式爱情的态度,并不全是拒绝肉体欲望,内心还是会对幸福的极度渴望。只不过母亲的出轨行为,让她对婚姻产生怀疑:婚姻目的是性?还是精神上的自由?

这个怀疑,并不是作者安德烈·纪德的写作创意,来源于他本人。因为年幼时在严厉母亲的管教下,对内心有着无比渴望自由。以至于成年后就如《窄门》里男女主人公的表姐弟关系,娶深爱的表姐为妻,但只满足于柏拉图式爱情的精神交流。

所以安德烈·纪德的内心为“阿莉莎”,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性并非那么重要,更是察觉出自己有同性倾向。

纪德在经历精神与肉体之爱完全分开的生活,小说《窄门》就是他那样生活所诞生下来的产物。书中就以第一人称“我”来代替,写进自我真实的想法,也有着对“宗教”的批判和禁欲主义,以至于曾经成为“禁书”。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小说的隐约线是“宗教”为发展点,深刻揭露阿莉莎内心对婚姻的恐惧感、迷失,信仰宗教的最基本原因是希望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但是内心有着矛盾:渴望被杰罗姆的爱,害怕又不敢跨出精神交流的“肉体欲望”阶段。

在西方的宗教文化,总是存在很多禁忌,首当其冲就是“性”。在他们眼里,“性”是罪恶之首,夏娃与亚当的禁忌结合都存在卷宗里。所以,信仰宗教的阿莉莎开始鄙视精神和肉体的快感,切断了自我和现实的联系,同时投入宗教怀抱后,就开始与现实脱节:想要爱情,又想要自由。

正因为阿莉莎信仰宗教,杰罗姆为了她也跟着信仰。当阿莉莎意识到这点后,非但没感到幸福,反而认为是自己阻碍了杰罗姆通往天堂的“窄门”。

纵读两人悲剧是爱情和自我的难以协调,也是对个性与自由冲突的背后是【追求完美】。

很多人都读不懂杰罗姆和阿莉莎的反反复复折腾自己行为与爱情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觉得他们两人追求完美:

阿莉莎因母亲的出轨,觉得爱情过于缥缈,为了避免和母亲那样的悲剧,选择追求局限于精神交流的【完美】;正是阿莉莎追求完美的态度,才是真正吸引到杰罗姆原因。为了匹配起阿莉莎,选择不断迁就、跟随,只想跟上阿莉莎心中最【完美】的情人。

《好心情:新情绪疗法》的作者大卫伯恩斯从咨询了3.5万的谈话后发现追求完美的人,必然会破坏人生快乐和效率,因为我们无形中限制在“完美”的理由。看似完美的人生,是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

杰罗姆和阿莉莎的柏拉图式爱情背后,存在着对彼此完美的追求:阿莉莎主动追求完美无伤害的人生;杰罗姆只是为了匹配起阿莉莎而被动接受完美。

因此两人的爱情产生核心的问题:三种盲目的爱情心理,导致两人无法看懂彼此。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02、三种盲目的爱情心理。

《窄门》是让很多人看不懂,因为它里面夹杂着很多作者的真实思想,有对宗教的批判,也有着对生活的感悟。最为重要的是小说写完后,安德烈·纪德听从别人意见,删减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导致读起来有断层,有些地方难以解释。

安德烈·纪德通过追求完美的阿莉莎与杰罗姆两人,赤裸裸揭露两人始终还是无法看清自己与对方,他们的爱情存在着三种的盲目心理:

①、阿莉莎的【不妥协心理】: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倔强于精神自由,不愿意妥协肉体欲望。

《窄门》里的阿莉莎最难让人理解,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作”:爱杰罗姆表现出浓浓的思想,又没有实质性的肉体欲望,时常犹豫不决,甚至要逼着杰罗姆离开。这让读者很是抓狂,不知道这个女人的追求。

实际上,阿莉莎这样子的行为,看似“清高”、“贤惠”传统保守的女人,也成功引起杰罗姆的注意力。就算是放弃比她更美丽的妹妹也在所不惜,就是固执想要得到她的爱情和认可。

安德烈·纪德借用阿莉莎的口,阐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倔强于精神自由,又不愿意妥协肉体欲望。

阿莉莎原型是作者纪德表姐兼妻子角色“玛德莱娜”,1891年,玛德莱娜因为他们”表兄妹”伦理关系,第一次拒绝纪德的求婚。直到1895年两人才结婚,纪德出于神圣的爱慕心理,在加上同性倾向关系,和玛德莱娜过着有性无爱的婚姻。让安德烈·纪德自己的内心矛盾不已,渴望原生家庭确实的自由,又不愿意妥协自己。

同样的,在初读《窄门》时,我始终觉得这个女人的心理和作者纪德一样的飘忽不定,她连自己的内心都认不清。却想要在精神自由与肉体欲望的冲突里,跨越“无性”。然而,无性的感官接触来维持爱情还是很难的。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夫妻的无性婚姻占比25%,而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导致离婚的原因中,婚内出轨竟然占比一半以上。

安德烈·纪德在彼此不愿意妥协的结局,为读者展现内心孤独无助,以及折射自己本人真实的现实:原型玛德莱娜选择妥协自己,于是她和安德烈·纪德有了一场有爱无性的婚姻。但是阿莉莎不妥协自己。追求精神交流的她最终和玛德莱娜有着一样的结局,是无疾而终。

或许,安德烈·纪德在此处表达对妻子的愧疚,需要理智看待,并不是像杰罗姆那样,去一味地依附着阿莉莎。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②、杰罗姆【依附心理】:爱情的被动是种迷失自己。

《窄门》里的杰罗姆,在很多读者看来,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他时刻跟随着脚步,就连宗教的信仰也是因为阿莉莎的缘故。

小说这样子写到杰罗姆的心理:

世界太大了,什么时候两人才能走到一起,唉,我丝毫没有察觉她设置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圈套,更没有想她会借追求某种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再次把我甩掉。

读者从这段话,还是能感受到杰罗姆的又爱又无奈的感觉。作为从小到大的两人,明白阿莉莎纠结充满理想主义的完美爱情。所以杰罗姆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迁就着她,就希望可以摆脱这种进退两难的样子。

在和阿莉莎交往的日子里,杰罗姆同样也受到她和宗教的影响。为了迁就阿莉莎,把一个作为正常有着肉体欲望的男人,伪装成了“圣人”的形象:在她面前都非常小心翼翼,表现非常单纯的精神交流,不断妥协对方、改变与说服自己。

过度的被动,让此刻的杰罗姆处于依附在阿莉莎身上,生活的一切都随着她转动和改变。

关于“依附式爱情”,我最为印象的是契诃夫《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里的安娜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毅然嫁给52岁高龄的文官莫杰斯特·阿列克谢伊奇,沦为完全依附在他身上的婚姻性质,最终走向迷失和堕落自己的恶果。

《窄门》里的杰罗姆,在小说前期的盲目爱情态度,完全是种人之常情。这种依附式性质的爱情,并不少见。只是这种意义上的“为别人改变”,才是会让人失去真正的自我。

在杰罗姆心里,阿莉莎是高不可攀的,所追求的柏拉图式爱情这种精神恋爱,让他有着非常复杂的情绪:感觉很是虚幻不真实,也在纠结坚持或离去。

直到磕磕碰碰的两人,随着阿莉莎的郁郁而终,杰罗姆终于在她生平的日记里,看到了其真实的想法,原来两人都在讨好彼此。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③、杰罗姆和阿莉莎【卑微心理】:两人相互的讨好,终究没能看到卑微。

前段时间热播的《安家》中的王子健喜欢上了拜金的同学珊珊,尽管对方把无所谓都写在脸上:买车,听到分期付款就翻脸;接珊珊的妈妈,还是因为打电话给心仪对象被拒绝,才叫他帮忙,结果换来的是冷言冷语,甚至还被训斥一通。这是多么卑微的一份爱啊。

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到了后期都是彼此卑微,在阿丽莎日记里坦露对杰罗姆卑微的爱情:我的全部美德只是取悦于他,可是在他身边我又觉得我的美德坚持不了。

她认为自己的美德都是为取悦杰罗姆,而杰罗姆却为了阿莉莎不断改变自己,两人陷入了循环的彼此卑微状态:阿莉莎坚持美德、杰罗姆改变与迁就都是为了取悦。

阿莉莎的生命尽头,自始自终都没能明白自己的执着精神恋爱目的性,就如她日记写道:“我又觉得美德与爱情格格不入的,唉!怎么!我竟不敢把美德看作是自己心灵最自然的流露!蛊惑人心的诡辩!花言巧语的劝说!虚假害人的幸福!”

在我看来,爱情始终还会存在轻微的讨好,只是过了度的讨好是种卑微自己。有时候想想爱情就像双刃剑,一边能指引到幸福,另一边是指引到卑微。这就留给那些为爱不断付出的人最深刻的思考:付出是种成全还是牺牲呢?

安德烈·纪德在结局并没有给出“成全”或“牺牲”的答案。但是就算是相爱的两人,有时候也是会以悲剧收场。

或许,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03、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窄门》是一部追求完美人生的爱情悲伤故事,我们从里面看到的是阿莉莎的逃避、执着追求精神交流,还有着杰罗姆的矛盾、挣扎以及两人的主动或被动样子。

阿莉莎的郁郁而终,在留下的那本满腔情绪的日记里,有着她的后悔与质疑。

安德烈·纪德通过这段看似虚幻的“完美”爱情,让读者感叹不已,到底我们是否有必要追求“完美”吗?

何为完美呢?权谋大师马基雅维利是这样子解释:大部分人都非常满足于外表构建的假象,乐于把家乡当成真实,事物的表象比事物的真相更具有影响力。

实际上,阿莉莎的“完美”只是迷恋表面的美好,宗教所带给她是种精神约束,不敢追求内在的肉体欲望。在那个“听性色变”的年代,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是种人类情感和延续后代的必要行为。

讽刺的是杰罗姆只是为了匹配起阿莉莎的完美,塑造看似完美的形象,让阿莉莎反过来当成偶像,同时也造成两人的相互纠缠:

阿莉莎为了取悦杰罗姆,一直保持着完美的品德;杰罗姆为了博得阿莉莎欢心,一直压抑真实的内心。

所以,真实总是不堪回首的样子,它是离完美有着距离。但要是听从内心与认清自己,那么就算是不完美也会慢慢磨合接近“完美”。

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说过:“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窄门》:人生并不完美,但可以认清自己

如果爱是种成全,那么也要看着对方幸福而幸福着,爱情总需要看清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更好的爱别人,并不是一直妥协。

人生哪有所谓的那么多完美,或许完美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活着就需要面对真实的世界,就算是不想提起的回忆,但它也是成长的见证。

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我们都在努力向往着完美的甜味,这才是《窄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