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历史沿革


兴山县历史沿革

宜昌市辖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三峡库区西陵峡北侧。东与宜昌市夷陵区接界,南和秭归县毗邻,西同巴东县相交,北与神农架林区接壤,东北连接保康县。总面积2327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6个镇、2个乡:古夫镇、昭君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榛子乡。县政府驻古夫镇。

地处鄂西山区大巴山余脉,巫山山脉与荆山山脉之间,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境内有大小山峰3580座,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14座。最高点位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主峰,海拔2427米;最低点海拔109.5米。矿产资源有磷矿、银钒矿、花岗岩、金矿、煤、硫铁矿等。209国道从境内通过。距长江香溪码头34千米。名胜古迹有汉明妃王昭君的住宅、昭君台、楠木井、娘娘井等,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高岚风景区前后十里画廊,龙门河溶洞等。

旧为楚始封地,旧治高阳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因县治兴起于群山,故名兴山。南北朝周置长宁县(兴山,秭归皆隶长宁)。隋开皇元年(581)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属秭归),唐武德三年(620)分秭归置兴山,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兴山入秭归。

明正统七年(1442)兴山并入巴东县,成化七年(1471)复置兴山县。1949年,建立兴山县政府,先后隶属宜昌专区、宜昌地区和宜昌市。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161号)同意兴山县政府驻地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

1996年,兴山县面积2316平方千米,人口约18.9万人。辖7个镇、6个乡:古夫镇、高阳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兴山县总人口182691人,其中:高阳镇39744人,峡口镇19487人,南阳镇7128人,古夫镇19850人,黄粮镇17111人,高岚镇11089人,水月寺镇14596人,高桥乡16051人,湘坪乡5811人,平水乡4440人,榛子乡10847人,火石岭乡7314人,建阳坪乡9223人。

2001年1月5日,兴山县正式宣布该县由原来的7镇6乡撤并为6镇2乡:除保留原设的高阳镇和高桥乡之外,其它乡镇都进行了调整:撤销高岚镇、建阳坪乡、湘坪乡、平水乡、火石岭乡,将原高岚、建阳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区域依次划归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古夫镇。新的乡镇政府分别驻水月寺、大峡口、南阳河、夫子岩。原火石岭乡14个村分别归属黄粮镇和榛子乡。

2004年末,兴山县总人口184689人。辖古夫、高阳、峡口、南阳、黄粮,水月寺6镇,高桥、榛子2乡,12个居委会、102个村委会。

2009年8月17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兴山县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高阳镇属移民迁建集镇,是兴山县原县城所在地,为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建镇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兴山县常住总人口170630人,其中:古夫镇42425人,昭君镇22809人,峡口镇24582人,南阳镇11195人,黄粮镇21864人,水月寺镇22187人,高桥乡14568人,榛子乡110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