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也要性價比

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運動補液怎麼補的問題(超鏈接1和超鏈接2)。現在,回到運動本身,我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運動?做什麼運動最好?多久運動一次?這些問題,柳葉刀和美國心臟協會給出了參考。


健康包含了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兩大部分。而近期發表的兩篇文章,就分別研究了運動對心理與生理的影響,文中的建議實用接地氣。

運動·心理

運動也要性價比

圖源:柳葉刀雜誌官網

不管怎樣,恰當的運動一定比不運動好。

  1. 運動鍛鍊可以讓人更開朗,減少抑鬱的時間(抑鬱天數比不運動人群降低43.2%)。
  2. 相對於不運動的人,進行群體類運動(羽毛球等),騎自行車或有氧操的人心理健康程度最高。另外,即使是步行,也有益心理健康(抑鬱時間降低17.7%)。
  3. 如果有抑鬱症,運動的人每月抑鬱的天數可減少3.75天(34.5%),運動類型的選擇和健康人相似。
運動也要性價比

上面A和B顯示的是健康人群,下圖C和D表示抑鬱的群體,可以看出,運動能調節心情,不同的運動類型效果不同。

運動多長時間對心情調節最有效?

1.研究顯示,運動時間在30~90分鐘效果良好,其中45分鐘的運動效果最好。如果少於45分鐘,調節效果會變差。

2.在不同類型的運動中結果很相似。 運動多長時間對心情調節最有效?

運動也要性價比

基本所有類型的運動的結果都很相似,都是一個“U”字型,其中最低點代表效果最好的運動時間是45分鐘。

多久運動一次就可以改善心情?

1. 無論什麼運動,最好能夠每週運動3~5次或者每個月運動12~20次

2. 每週少於3次或每週5次以上有可能會增加心理健康負擔(專業健身人士可自行調整)。

運動也要性價比

和運動時間相似,運動的頻率結果是一個“平滑的U”字,每週3~5次的運動最心理健康最好。

運動·生理

運動也要性價比

圖源:JAMA官網

體育鍛煉=運動=健身?

一樣。

  1. 體育活動是身體的任何骨骼運動,導致能量消耗。
  2. 運動是有計劃有序進行的身體活動,通常是為了提高健康水平而進行的。
  3. 健身是指在不過度疲勞的情況下進行中度至劇烈運動的能力。

儘管體育鍛煉不一定保證長久的健康,但適宜的鍛鍊會大大降低心臟代謝風險狀況。


健身運動有上限嗎?

恰當的健身對健康有益。

  1. 與經常健身的人相比,不鍛鍊人群的死亡率要高出5倍。
  2. 極限運動有可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注意:這是強調極限運動,通常指遠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一般的運動其實很難達到這樣的程度。)
  3. 文中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高強度的運動會增加死亡風險。就是說,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的有氧運動,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上限。
  4. 實際上,大多數人的運動量遠低於推薦運動量,超出推薦上限的人大多是專業運動員或者健身者等少數。


多少活動量對心血管好?

只要肯開始,一切都不晚。

  1. 與完全不運動的人相比,保持高質量運動的人死亡率是最低的。
  2. 早運動的死亡率不一定比晚運動的低。文章中有提到,就算中年後再增加體育鍛煉,仍然可以降低35%的死亡風險。簡而言之,運動永遠不會太晚
  3. 與完全不動的人比,只要開始了運動,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降低。研究發現,中老年婦女每天額外多花1小時做點簡單的運動(例如悠閒散步等輕度的體育鍛煉),那麼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降低10%。

總之,這些研究和指南表明,有運動總比沒有好,更多更好。因此,減少久坐行為,動起來,才是改善健康的首要目標。

TIPS:對於很人來說,一開始就想著要增加運動強度或者進行一些對抗訓練,往往會因為疲勞或者不適應,難以堅持而中途放棄。其實,養成運動的習慣非常重要,按計劃循序漸進。一旦養成日常的運動的習慣,就可以慢慢過渡到逐漸增加的中等強度甚至是劇烈體育活動水平。


俯臥撐反映心血管健康?

日常中有沒有一些簡單的運動可以測試自己的心血管功能呢?有科學家請來了一群消防員進行研究,發現俯臥撐和心肺功能的聯繫其實挺密切的。如果一個消防員能夠做40個以上的俯臥撐,那麼他的心肺功能很可能比做不了10個的消防員更好,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也更低。但是,畢竟消防員體能比一般人強大,因此具體做多少的數值其實參考意義不大。但是,如果鍛鍊後發現自己做俯臥撐更輕鬆了,那表明你的心血管確實比以前更強壯了。


總結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恰當的運動是保持健康性價比最高的途徑。因此,如果你本身就熱愛運動,不妨繼續堅持,開發運動的多樣性。如果你本身很少運動,不妨從多參加團體運動,騎車代替打車等方面開始。如果你本身是個宅,葛優躺無法擺脫手機,那還是先努力從椅子或者床上起來再說啦。

參考文獻

【1】Chekroud S R , Ralitza G , Zheutlin A B ,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8: S221503661830227X-.

【2】Steven M. Bradley, et al., (2019).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JAMA Netw Open.

【3】Heath G W , Parra D C , Sarmiento O L , et al.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J]. Lancet (North American Edition), 2012, 380(9838):272---281.

【4】Lee I , Shiroma E J , Lobelo F , et al. 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J]. Lancet, 2012, 380(9838):219-229.

【5】Balchin R , Linde J , Blackhurst D , et al. Sweating away depression? The impact of intensive exercise on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 200:218-221.

【6】Samitz G , Egger M , Zwahlen M . Domai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1, 40(5):1382-14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