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農曆3月12日清明節,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首《清明》,內容是這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這首《清明》就很具有其特色。雖然唐朝距現代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清明時節的中國,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依然是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依然是凝重的表情,步行在炊煙裊裊的小山村,想要借酒澆愁,那也最好喝當地釀造的美酒,那樣才有歸家的感覺。

作為華夏兒女,在祭祖這一重要的日子裡,一定要弄清楚一些相關的習俗和規則,不然會造成對長輩的不尊敬,一片孝心反而被誤解。

比如這個問題:“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這個看起來並不矛盾的話題,其實包含了很多細節性的傳承,前往不能小視。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清明節其實還有其他的稱呼,比如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與節日的日期和中國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這不僅僅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所以,杜牧的詩才會有雨紛紛飛,還有酒興,甚至還能欣賞杏花。

古人把祭祀祖先的日子選在這一年一度的四月,也確實明智之舉。萬物復甦之際,後人帶著滿滿的孝心,來到祖輩的墳前,進行修繕和祈福,其本身就有蓬勃發展之意。

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提前兩天或三天回家,先對祖輩的墳進行修繕。這樣不至於在清明節當天,顯得那麼匆忙,做事宜早不宜晚,這是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

因為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對長輩的尊敬與緬懷。所以先對其進行修繕,不僅僅是把尊敬之情表達出來,還有對安全方面的考慮。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從民間習俗來看,修墳只能在每年的清明節,在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打之後,雜草叢生是肯定無法避免的。而且夏季的暴雨也會使得泥土流失與鬆動,甚至還要考慮到鼠洞的破壞,特別是對局部地方造成坍塌的現象,要盡心仔細修繕。

墳就是祖輩去世之後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的“家”,先把家修繕好,再享用祭祀品,這其實細想起來也是人之常情。

在過年的時候,家裡也都是先把裡裡外外給打掃乾淨,把該修繕的地方修繕好,再穿上新衣裳,迎接一家人的團圓。這祭祖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先把墳修好,再燒紙錢和擺上祭品,先後順序不要搞反了。

其次,先整理好墳地周圍環境,也是對安全的考慮。因為雜草眾多,在燒紙錢和放鞭炮時,極易發生意外的大火。事先把存在的隱患給解決掉,在祈福時也能更全神貫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修繕時切記不要亂動墳上的石頭,不能一時高興就換掉認為不好的石頭,只能是添加新的石頭和泥土進去,讓墳更牢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這是最基本的禮儀,也是習俗的千年傳承。既然是祭祖,那就按照祖輩的做事方式來,這也是盡孝心的一種體現。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為何要這樣做?


在燒紙錢的時候,一定要等火苗全部熄滅之後再離開,四月的天氣容易起風,一時的疏忽,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1、修墳,可以提前幾天回去,主要根據今年的修繕計劃而定。

2、祭拜,分為“掛親”,擺放祭品,燒紙錢,祈福等。掛親,就是把白皮紙剪成一組一組的長條,掛在木棍上,然後插在墳上。

還記得老一輩在清明常吆喝的一句話:“孝子墳上飄白紙,遊子墳上草生青啦,走!掛親去嘍。”清明節掛親,有前十天和後十天的習俗,前十天是給在家的兒孫安排的,後十天就是為離家的遊子安排的,遠離家鄉的遊子一定要記得回來給祖輩掛親的。

3、叩首,祈福完畢之後,所有人都要跪下來給祖輩行跪拜禮,這也是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最後是放鞭炮,象徵紅紅火火,也表示祭祖結束了。清明節,有“清生命之相,明生命真理”的說法,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敬畏和珍惜。今年清明節,您什麼時候回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