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农历3月12日清明节,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了一首《清明》,内容是这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这首《清明》就很具有其特色。虽然唐朝距现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清明时节的中国,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依然是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依然是凝重的表情,步行在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想要借酒浇愁,那也最好喝当地酿造的美酒,那样才有归家的感觉。

作为华夏儿女,在祭祖这一重要的日子里,一定要弄清楚一些相关的习俗和规则,不然会造成对长辈的不尊敬,一片孝心反而被误解。

比如这个问题:“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这个看起来并不矛盾的话题,其实包含了很多细节性的传承,前往不能小视。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清明节其实还有其他的称呼,比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与节日的日期和中国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这不仅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所以,杜牧的诗才会有雨纷纷飞,还有酒兴,甚至还能欣赏杏花。

古人把祭祀祖先的日子选在这一年一度的四月,也确实明智之举。万物复苏之际,后人带着满满的孝心,来到祖辈的坟前,进行修缮和祈福,其本身就有蓬勃发展之意。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提前两天或三天回家,先对祖辈的坟进行修缮。这样不至于在清明节当天,显得那么匆忙,做事宜早不宜晚,这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因为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对长辈的尊敬与缅怀。所以先对其进行修缮,不仅仅是把尊敬之情表达出来,还有对安全方面的考虑。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从民间习俗来看,修坟只能在每年的清明节,在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之后,杂草丛生是肯定无法避免的。而且夏季的暴雨也会使得泥土流失与松动,甚至还要考虑到鼠洞的破坏,特别是对局部地方造成坍塌的现象,要尽心仔细修缮。

坟就是祖辈去世之后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先把家修缮好,再享用祭祀品,这其实细想起来也是人之常情。

在过年的时候,家里也都是先把里里外外给打扫干净,把该修缮的地方修缮好,再穿上新衣裳,迎接一家人的团圆。这祭祖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先把坟修好,再烧纸钱和摆上祭品,先后顺序不要搞反了。

其次,先整理好坟地周围环境,也是对安全的考虑。因为杂草众多,在烧纸钱和放鞭炮时,极易发生意外的大火。事先把存在的隐患给解决掉,在祈福时也能更全神贯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修缮时切记不要乱动坟上的石头,不能一时高兴就换掉认为不好的石头,只能是添加新的石头和泥土进去,让坟更牢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也是习俗的千年传承。既然是祭祖,那就按照祖辈的做事方式来,这也是尽孝心的一种体现。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有何讲究?为何要这样做?


在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等火苗全部熄灭之后再离开,四月的天气容易起风,一时的疏忽,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修坟,可以提前几天回去,主要根据今年的修缮计划而定。

2、祭拜,分为“挂亲”,摆放祭品,烧纸钱,祈福等。挂亲,就是把白皮纸剪成一组一组的长条,挂在木棍上,然后插在坟上。

还记得老一辈在清明常吆喝的一句话:“孝子坟上飘白纸,游子坟上草生青啦,走!挂亲去喽。”清明节挂亲,有前十天和后十天的习俗,前十天是给在家的儿孙安排的,后十天就是为离家的游子安排的,远离家乡的游子一定要记得回来给祖辈挂亲的。

3、叩首,祈福完毕之后,所有人都要跪下来给祖辈行跪拜礼,这也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最后是放鞭炮,象征红红火火,也表示祭祖结束了。清明节,有“清生命之相,明生命真理”的说法,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敬畏和珍惜。今年清明节,您什么时候回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