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佔領"高麗王城,積攢功德的寺院經濟為何被教徒"爬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代詩人杜牧的這句詩,描繪了一幅佛教在中國興盛時期的繁榮畫面。而與我們接壤著的朝鮮半島,自古以來便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又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在高麗朝時期也曾一度創造輝煌的時代。

佛教在高麗王朝的繁榮發展,不僅使高麗僧侶們的地位不斷上升,也使得作為佛教物質載體的寺院聚集了大量有形的、無形的財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寺院經濟。

佛寺

縱觀高麗朝的歷史發展,離不開佛教的同時,也總能窺測到寺院經濟的身影。毫不誇張地說,寺院經濟在高麗社會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高麗朝的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如此舉足輕重的寺院經濟又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呢?其發展對高麗王朝又有何不利影響呢?

一、 佛教在高麗王朝的繁榮興盛

1. 佛教的高光時代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次大陸,大約在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前1年),佛教從印度通過西域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為發展,隋唐更是佛教文化的繁榮時期。公元4世紀以後,佛教輾轉傳入朝鮮半島。

而此時的朝鮮半島處於三國鼎立時代,分別林立著高麗、新羅、百濟三個王朝。佛教傳入高麗的時間大約為公元372年。佛教傳入朝鮮半島後,在三國國王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的發展。由於佛教宣揚護國護王的思想,

得到了高麗統治者的特別青睞,這就使得佛教在高麗王朝時期發展極為興盛。

《高麗史》卷二中能看到有“我國家大業,必資諸佛護衛之力”的記載,統治階級把國家的繁榮興盛寄託於佛教的保護,也正因為如此,高麗王室都積極扶植佛教,在全國各地都建立寺院。如太祖時期,高麗王城(開京)有佛寺70區,幾乎成為一座佛教城市。

2. 居於統治地位的佛教

佛寺

由於高麗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崇信,將佛教視為護國之教,這就把佛教推到了國教的地位。高麗王朝創建者王建的臨終“十訓要”,有三條是關於佛教的。佛教因此也成為高麗五百年教政的大方針,甚至於王子和國王直系親屬中也有不少出家為僧的。

在此基礎上,國家建立了許多寺院、佛塔,在民間舉行了各種各樣的大型佛事活動,更是為僧侶設立了僧科考試製度,授予僧侶國師、王師稱號,讓他們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商討。佛教地位由此可見。

二、 高麗朝寺院經濟形成的原因

1. 什麼是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是伴隨著佛教的興起、發展,寺廟的新建、擴建,僧人的增多,佛事活動的頻繁等多個方面逐步形成的。為了供應僧侶的衣食住行、維修和擴建寺廟、開展正常的佛事活動,寺院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方能維持。

高麗王室篤信佛教,積極投身於各種佛教活動,使得佛教在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統治階級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民眾的行為,以國王為首,向寺院積極施納土地、奴婢、金銀珠寶等財物的行為,也為普通民眾所效仿,致使寺院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也由此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經濟體——寺院經濟。

2. 寺院經濟的構成

佛寺

一個經濟實體的構成是複雜多樣的,寺院經濟同樣如此。以高麗朝來說,寺院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大體離不開寺院田、寺院奴婢和商業活動三個方面。

(1) 寺院田

在封建王朝時期,土地的聚集和佔有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最本質的特徵,同理,土地也是寺院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 高麗一朝,歷代國王都曾向寺院施納過土地,用以維持寺院物質方面的生活。

與此同時,高麗皇室成員、宦官以及民眾也都曾將自己擁有的土地、房舍等施納給寺院,祈求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積攢功德,保佑來世的福分。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便是寺院的僧侶自己購買墓地,也是屬於寺院田產的一部分。如1141年,玄化寺住持闡祥用99990貫文買一處墓地。

但是由於佛教是國家扶植的宗教,僧侶連同所在的寺院都享受著免稅政策,寺院土地的大量積攢,特別是高麗後期政治腐敗、徭役加重的情況下,普通民眾更多的是把土地託付給寺院,

成為寺院的奴隸,為寺院墾荒種地。

這樣就使得寺院具有封建地主的性質,加上不向寺院中徵稅的扶持政策,寺院土地所產出的各種糧食作物都歸寺院所有,使得國家所能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嚴重影響了王朝的賦稅收入。

(2) 寺院奴婢

寺院奴婢一般是國家有記錄的有罪奴婢或者是生活貧困的普通百姓賣身給寺院成為奴婢,也有的是國王向寺院施納土地的時候,另外贈與的一定數量的奴婢。寺院奴婢為寺院從事著廚房、傭人、手工勞動等活動,是寺院經濟的組成部分。在寺院後來開展商業活動的時候,成為一定的勞動力。

佛寺

(3) 商業活動

由於寺院的持續興建,土地、奴婢等田產的不斷增多,一方面造就了寺院僧侶急劇膨脹的心態,他們不再滿足於現有的財富,企圖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更多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由於寺院人數的不斷增加,用以維持生活的土地收入已無法保障正常的衣食住行。

在這樣的情形下,寺院的僧侶們也就拋開了佛教律令,違反誡訓,從事釀酒、經營鹽業甚至高利貸等商業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去獲取經濟利益,積累財富。

3. 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寺院經濟

高麗建立王朝之始,太祖王建出於統治需要,開始大力推行佛教,廣建寺院,並多次給予寺院土地和奴婢,使得寺院經濟開始形成。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文宗時期,佛教迎來了輝煌時期。舉國境內,隨處可見的寺院,以及頻繁舉行的佛事活動,這些都使得寺院經濟不斷地發展壯大。

然而,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寺院經濟也同樣躲不過“由盛而衰“的定理。武臣政變後,繁盛一時的佛教弊端也日益暴露,高麗的寺院經濟也從這時起走向下坡路。

加上蒙古外敵的入侵使得高麗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程朱理學的傳入也不斷地衝擊著佛學,並且隨著朝鮮半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理學更加適合封建專制的統治需求,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打擊了佛教的發展,伴隨著佛教而興的寺院經濟也隨著直至衰落。

佛寺

三、 弊端累累的寺院經濟

高麗王朝一代,隨著寺院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對國家的影響也不斷深入,甚至於嚴重威脅著高麗王朝的統治。

(1) 嚴重拖累國家財政

如前文所提到寺院田的時候所闡述的,大量的土地集中於寺院之中,寺院又享受著免除各種徭役賦稅的待遇,這就使得主要依靠土地產出的稅收賴以生存的封建王朝經濟受到一定的衝擊。而統治階級的盲目崇佛行為,還要通過大量的佛事活動的表現。

如每年春天舉行的燃燈會和冬天的八關會,以及各種祈福、迎喜慶的齋會,這些由國家層面舉行的活動,都是需要國家財政出錢支持的,而且因為代表著國家和皇室的顏面,又往往隆重而盛大,極其奢侈,所耗的財力更是數不勝數,對國家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2) 社會穩定受到威脅

大量的土地和奴婢聚集形成的寺院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游離於法律之外。人們不僅通過向寺院施納土地用以逃稅,而且寺院良民數量的聚集,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力量。擁有經濟和社會基礎的寺院,只要掌控寺院的僧侶們願意,隨時可以發動暴動。

而寺院的僧侶們又被賦予了很大的政治權力,參與到王朝爭權奪利的鬥爭當中,甚至於組建過寺院軍隊,這些都在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高麗王朝的統治,容易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佛寺

而且,整個國家層面的崇尚佛教,使得很多民眾都出家為僧,導致了土地的大量荒廢,在社會上形成了慵懶不務生產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四、 結語

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推崇使得佛教在高麗一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伴隨著佛教發展的寺院經濟也迎來了繁榮興盛。隨著佛學不再被當作是統治層面的知道思想,佛教因此逐漸衰落,寺院經濟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

然縱觀高麗王朝發展歷史,都深著受寺院經濟的影響。企圖依靠佛法保護的王朝,最後卻被寺院經濟所拖累,甚至深受其害,也可謂是無限悲哀。

參考文獻

《韓國佛教史》

《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

《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