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現代社會,高考結束後,往往出現一大批舉辦升學宴的興奮家長,其實,對於廣大學子而言,這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但也是邁向成年的一大步。

一個嶄新的世界徐徐拉開帷幕,從懵懂無知的學子,到日漸世故的社會人士,短短几年時間,升學宴的主角們,將實現從孩子到成年人的蛻變。

往前推演千百年,對古代的學子們而言,這種蛻變更加清晰慘痛,幾乎是在頃刻之間,就由白身士子,成為能掌握他人命運的官宦,需要處理方方面面的關係,應對各種官場事務,變化之巨大,足夠讓許多出身貧寒的士子遭遇當頭悶棍:怎麼辦?

好辦。

來一場燒尾宴。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01 燒尾宴的含義

燒尾宴起源於唐代,是新科進士登第後,招待天子或前來恭賀的親友同僚的宴會。

《封氏聞見記》卷五記載“士人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

明代朱國楨《誦幢小品》則記載:“唐進士宴曲江,曰燒尾;而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亦曰燒尾。”

由此可知,除了進士登科,官員們升遷的,按例也要舉辦燒尾宴,以示慶賀,甚至可以邀請皇帝參與,獻食天子。

《新唐書•蘇瑰列傳》中記載:“時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瑰獨不進。及侍宴,宗晉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於帝曰:「宰相燮和陰陽,代天治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衛兵至三日不食,臣誠不稱職,不敢燒尾。」”

蘇瑰因不肯辦燒尾宴,被另一位大臣宗晉卿嘲笑,他解釋說:“糧食太貴啦,老百姓飯都吃不起,衛兵們出現三天不吃飯的情況,我哪裡還敢浪費糧食辦燒尾宴?”

也就是說,在唐中宗時期,燒尾宴非常盛行,是當時官場慣例,皇帝也是默許甚至鼓勵的。

那麼,為什麼這種慶賀登科或升遷的宴會,要叫做燒尾宴呢?

關於燒尾的解釋有三種:一說妖獸變人,唯獨尾巴不能變,因此獸若要為人,只能燒掉尾巴;二說新羊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羊群接受;三說鯉魚躍龍門,將遭遇天火,燒尾後方能化龍。

《三秦記》記載:“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

無論是哪一種解釋,其實中心意思就一條:新來者通過“燒尾”這一舉動,表示出自己加入新群體的決心,一頓“燒尾宴”,就是一張投名狀、一份通行證。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02 痛並快樂的燒尾宴

唐代正是科舉制度蓬勃發展時期,新科進士名單公佈後,皇帝會在曲江賜宴慶祝,是謂聞喜宴,也稱恩榮宴,不過,因為此宴大多是在曲江舉辦,通常也被稱為曲江宴。

其實,曲江宴只是一種泛稱,進士們在榜上題名、等待授官入職期間,會在曲江組織多次飲宴,有同學之間聯絡感情的,也有答謝恩師座主,甚至湊份子宴請皇帝的。

這種宴請,也被視為燒尾宴的一種情況,類似今天的"升學宴"、"謝師宴"等。

當然,皇帝是否出席還是兩說,但同榜進士藉此拉關係、互為臂助,這樣的社交目的還是廣泛存在的。

可是,飲宴太多,也是個負擔,既然是以官場交際為目的,有人請吃,必然也要回請答謝,一來二去,花費不小,因此而苦惱的也大有人在。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唐摭言》中記載了一位叫作盧鈞的相國,少時貧困,初及第的時候,沒錢辦答謝宴,急得抓耳撓腮,所幸有一位神秘人物給他當了一個月僕人,為他租大宅、置辦各種傢俱,最後圓滿地舉辦了宴會。

事後,僕人離奇消失,盧鈞舊地重遊,發現大宅也只是一處破屋,遂懷疑自己的僕人是神明有感,派來幫助自己的。

《唐摭言》:"盧相國鈞初及第,頗窘於牽費。俄有一僕願為月傭,服飾鮮潔,謹幹不與常等。睹鈞偏乏,往往有所資。時俯及關宴,鈞未辦醵,率撓形於色。"

這段故事雖有神秘色彩,但也說明,唐代的高材生們,即使進士及第,也仍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

而操辦一場盛宴,不僅體現著考生個人能力,更展示著相應的人脈關係。

《唐摭言》:"鹹通十四年,韋昭範先輩登第,昭範乃度支侍郎楊嚴懿親。宴度間,帟幕、器皿之類皆假於計司,楊公復遣以使庫供借。"

在這則記載中,韋昭因為是在職官員楊嚴的親戚,得以便利,能夠從公家(計司)借來帟幕、器皿等舉辦宴會的用具,這不僅減少了私人花費,還在同僚面前刷了一把背景和人脈,這也是當時官場的慣常操作。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新科進士們除了舉辦宴會需要諸多考慮,赴宴也有講究。

在唐代,進士及第後,出行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穿戴,稍微不注意,還可能被罰

《唐摭言》中記載:"鹹通中,進士及第過堂後,便以騾從,車服侈靡之極;稍不中式,則重加罰金。蔣泳以故相之子,少年第。時家君任太常卿,語泳曰:'爾門緒孤微,不家從世䘵所為,先納罰錢。慎勿以騾從也。'"

這位進士蔣泳也是故相之子,但家裡卻沒有餘錢可供揮霍,寧願交罰款,也不置備騾車、豪服,可見花費不小,等閒人家置辦不起。

由此看來,一場燒尾宴,規矩甚大,借錢、借東西辦宴會的大有人在,甚至連赴宴都不能太過貧寒,騾馬隨從,必須有相應的裝備。

這種潛在的官場文化,其實正是以各種約定俗成的規矩,來確認和重申官、民之間以及官、官之間的等級森嚴,越是繁瑣和豪華,越能強化等級間的鴻溝。

同時,在頻繁的宴會中,同年、師生間的聯繫更加官切,使之結成官場陣營。

從進士們踏入仕途的第一步開始,這些官場文化就不斷彰顯其威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來人。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03 炫富盛宴

官場是規矩森嚴,也是炫富流行。

對於貧困學子而言,燒尾宴是糖裡夾著玻璃渣,痛並快樂著,但對於那些有錢的世家子弟,燒尾宴就是一場豪華的炫富盛宴。

《唐摭言》中記載:"乾符四年,永寧劉公第二子覃及第;時公以故相鎮淮南,敕邸吏日以銀一鋌資覃醵罰,而覃所費往往數倍。邸吏以聞,公命取足而已。"

一鋌銀是多少呢?一鋌即一綻,也就是五十兩白銀。

這位劉相家的公子劉覃進士及第後,劉公讓邸吏為他準備每天五十兩銀的宴請花費,卻還遠遠不夠,實際花費是這數目的數倍,劉公便讓邸吏按實需給付。

宋太宗時期,一次瓊林宴,皇帝賜下的辦宴經費為二十萬,也即二百貫錢(約等於二百兩銀)。

即使不同朝代,銀錢兌換比例不同,一次私人宴請的花費,與皇家宴請各科進士及第人員127人的花費,能進入一個量級比較,足見唐人豪奢,半點不弱北宋的繁華。

《宋史》記載:"庚申,覆試進士於講武殿,賜宋準及下第徐士廉等諸科百二十七人及第。乙亥,賜宋準等宴錢二十萬。"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除了新科進士們的燒尾宴花費不小,真正豪奢的燒尾宴,其實是那些在職官員們的升遷。

唐代有官員升遷向皇帝獻食的傳統,因此,一頓燒尾宴,便成了權臣討好皇帝的方式。

比如唐中宗時期,韋巨源初任尚書令左僕射時,便在家中設燒尾宴宴請皇帝,這次豪華宴會的菜單部分流傳下來,堪稱奢侈。

根據統計,殘存"韋巨源食單"中,共列有各色菜點58種,其中糕點類20餘種,菜餚類32種,烹調方式主要以蒸、炸、炙、煮為主,還有做工精美的"看菜"素蒸音聲部",約有七十幾件宛若仙子的麵人。

而這份食單,也成為研究唐代飲食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讓後人一窺盛唐風華。

從燒尾宴管窺古代官場宴會文化


04 燒尾宴衰落結局

儘管燒尾宴在歷史上名頭響亮,被視為五大名宴之一,但細論它真正存在的時間,也不過短短二十餘年。

隨著唐朝衰落,這種奢侈的及第、升遷宴請也難以維持,後世雖然仍有不少進士賜宴,如宋代的瓊林宴等,新科進士們也仍會湊份子聚餐,但聚餐的頻率、花費都大幅削減。

究其根本,除了花費太大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統治者為了防止臣屬結黨營私、國器私用。

歷朝以來,及第進士稱呼主考官為座師,依附其門下,甚至在重大朝政上,同僚、師生共同進退、同氣連枝,這使得皇權受到挑戰。

宋、明以來,文臣集團勢力漸盛,與皇權形成制衡之勢,黨派林立、師生氾濫,早已失了科舉本意。

國家選拔人才,原本是為強國富民,人才們自發組織的燒尾宴,卻從一頓簡單的慶賀宴會演變為結黨營私的起始。

官場新手們忙不迭地趕場交際,在一場場觥籌交錯的應酬中,究竟還能保有幾分初心?擔當幾分使命?

由今及古,由古知今,過度宴請的確早當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