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杨广和李世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卡洛斯董


隋炀帝:小名杨广(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字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自幼英俊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后升上国柱。开元8年,杨广率军消灭陈朝,因功进封太尉,后谋夺嫡。开皇12年年,在杨广等人的陷害下杨勇被废,杨广被封为太子。

优点:1. 设置科举制度。2. 保护藏书。

缺点: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暴君但他不是昏君,虽然他对百姓残暴的统治手段让人诟病,隋炀帝在历史上一直被带着暴君的帽子,说他荒淫无度说他穷奢极欲,说正是他的残暴无度才最终将大隋帝国打入深渊。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优点:1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2.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缺点:1掩盖历史,纵容许敬宗恶意编写史事,试图掩盖自己非真正太子事实。

2 玄五门之变,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并诛其家眷,并逼迫其父亲让位。弑兄逼父。

以历史资料显示了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位皇帝的简历和优缺点,区别就是李世民的智商智谋在线,知道怎样去为国家强盛的开拓疆域和有着雄厚的能力和资资源,唐朝时代的繁盛文化;经济领域活跃与外交流频繁,唐朝是最好的时代。李世民除了在皇室战争夺权登基之后这一缺点,始终一路走来对唐代发展功不可没。

反观隋炀帝杨广家与李世民家一样的,都是家中属二的儿子,杨广父亲隋文帝杨坚五个儿子,但是俱内。长子杨勇聪明好学,心术正直,家中母亲喜欢长子杨勇,二儿子杨广也是利用母亲这一点,杨广的小聪明利用母亲喜欢哥哥这一点反过了洗白了自己让母亲误以为哥哥是不学无术的人,母亲就推杨广说服父皇隋文帝杨坚,杨广与李世民一样在皇室家族中杀兄弑父争夺皇帝,那么杨广即是隋炀帝了。当了皇帝之后真的是与唐太宗李世民皇帝有着天壤之别,隨炀帝杨广这一个暴君;还荒淫无度着,把隨朝引入到必输的境地,以至李渊父子们夺权当皇帝开始唐朝时代~。(图片Cr浏览器)


Eleazarchen


今天我们许多人都在替杨广翻案,认为历史对其评价有失公允,比如非要把杨广说成是功亏一篑的圣君,时也命也!同时认为对李世民过于拔高,非要把李世民说成是站在隋朝功劳簿上的摘桃子,揪着他杀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这就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脱离了历史去研究历史!

许多人都说唐朝的基业是站在隋朝的功劳簿上,说李世民的为人和杨广的作风差不多,我们可要来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给李世民留下了什么样的基业?

首先,杨广统治之下,直接让突厥坐大:“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突厥)遂大强盛,势陵中夏——《隋书》。堂堂大一统王朝,继承北周的丰厚基业,却玩成了这个样子,还好意思说什么“功绩和遗产”?

当年杨广开运河,征辽东,征发了近七百万民夫,这些人死亡大半,这直接导致了中原人口剧减、隋末大乱,叛乱四起,突厥寇边,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杨广堪称历史上最坑爹的败家子,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强大的隋帝国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汉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甚至被卖到突厥做努力,后来为了恢复人口和生产力,李世民甚至许多年都一直在花钱赎回成为奴隶的汉人。

再论杨广和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杨广也完全不能和李世民相比,许多人总喜欢拿杨广南征灭陈的功绩说事儿,然而他只不过是挂个名,真正居中策应的是他父亲杨坚,决断战机的是高颎,出谋划策的是杨素,前方作战的名将贺若弼和韩擒虎,杨广这个挂名,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镀金。

而李世民做出了多大的事业?我们且看他22岁之前做了什么?他在统一战争中,经常披坚执锐,带着玄甲军冲阵杀敌,在对薛氏父子的战争中,统兵三万灭了号称拥兵二十万的西秦,以八千追击歼灭宋金刚数万之众,虎牢关之战以三千精锐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顺手灭了王世充,直接为唐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五陇阪之战百骑冲虏阵,惊破突厥数万大军,看李世民的军事生涯,简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

称帝之后的李世民继续开创着他的伟大功业,在他的决策和治理下,中华文明从四分五裂的险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为东亚最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强汉,李世民自称:“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汉唐,还有谁有如此的底气?






九千一生14


 杨广与李世民真的很像,他们天生就有着很多相像的优势,他们都是出身贵且富有才学;他们都是少年立功且称王称帝。但是他们又有着太多的不同,杨广恣情挥洒,最终葬送了强大的大隋王朝;李世民却励精图治,最终开创了大唐盛世。  历史总会时不时的来一点黑色幽默。  相同点  1、杨广与李世民俩人文学修养很深。  2、杨广完成了隋朝江山的一统。李世民完成了唐朝江山的一统。  3、面对边疆异族侵扰,杨广与李世民都曾积极反击。杨广也因此为了历史上到达过西北最远地区的中国皇帝。  4、他们最初都不是太子,并不具有皇位继承人的合法地位,他们都是通过发动政变,杀掉他们的嫡亲兄长后才成为一代帝王。  区别在纳谏。  杨广一生拒绝纳谏,宠信奸佞,最后却是因奸佞而死。而李世民则是主张君臣和谐关系,这是建立在臣子坦诚进谏而皇帝虚心纳谏的基础上。  两人最根本的不同,是对他们的相同做了完全不同的使用,当杨广在浪费自己优势的时候,李世民却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贾大智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其实还是亲戚,李世民的祖母与杨广的母亲是同胞姐妹,分别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四女儿和七女儿,杨广应该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是杨广的表侄。他们俩都是属于官二代,杨广的父亲杨坚建立了隋朝,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杨广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击败了吐谷浑,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李世民东征西杀,混一宇内,是唐朝的实际缔造者,大破吐谷浑和突厥,丰功伟绩,开创了贞观之治。应该这么说,这两个人的能力、资质,还有文治武功,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是最后的结局迥然不同,都跌倒在征伐高句丽,一个是跌倒了再也没起来,一个仅仅是绊了一下。隋炀帝杨广三次征伐高句丽,其中有两次动员了上百万军队,结果都战败了,导致国家的彻底崩溃,当时老百姓有一首歌《无向辽东浪死歌》,人民避战畏战可见一斑。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也犯了这个错误,执意要攻打高句丽,当时全国百姓踊跃参军,“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士气之高可见一斑,其时离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没几年,可惜也是功亏一篑。这两个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隋炀帝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而李世民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李世民)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慢谏自贤,其臣阿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馅事炀帝以保富贵,隋炀帝既狱,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隋炀帝杨广

唐太宗李世民


晴波泡泡


杨广和李世民各有千秋。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讲故事的孟小宝


拿这两个人来做比较很有意思,两人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盛世开创者,看起来毫无相干,再说两人最大的区别前,先要说说两人的相同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都是大一统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起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两人都是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都展示出优于常人的军事政治能力。最后两人的登基之路都有“逼宫”的嫌疑,杨广的仁寿宫之变,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然史书对这两个事件说的并没有很清楚,可以理解,但大家只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时候面对同样的境地,应该怎么做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两人在登基后都积极铲除异己及潜在隐患,杀兄弑弟的事都做了,侄子也一个个处死,剪除了对帝国的潜在威胁。最后一点相似之处,两人的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贡献,大家在关注贞观之治的时候可能忽略了我们杨广在这方面的努力,光是开凿“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条京杭大运河就足以让后世敬仰,当然,有人说杨广的京杭大运河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去扬州游玩,我认为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最主要原因,主要还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教育上更是开创了科举制度,彻底改变了士族阶级垄断仕途的局面,并且这个制度我们延续至今仍在使用。

两人最大的区别,杨广穷奢极欲,李世民休养生息。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政府的积蓄还不能够支撑太大的消耗,而杨广同志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建龙舟,三征高句丽,着实把这个王朝彻底掏空致使民变四起。而李世民同志也征伐过高句丽,但征伐一次不成就停止了。经济上李世民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可以安定生产,并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的欲望。这一点是导致一个亡国一个盛世的最主要区别。


乔治大叔9527


李世民除了开创了贞观之治外好像没什么大表现,杨广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开创科举、开发西域。顶下杨广杨广的最大功绩是消减人口有绝招,短短十数年间能把人口消减近三分之二,神人也,确实应该顶一下; 小李比不了!小李只能灭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 灭薛延陀,设立燕然都护府; 灭高昌等国,400年来再次收复西域,设立安西四镇!\r但是话又说回来个人觉得杨广和李二不是一类人。而且李唐承了不少隋朝的遗泽,像科举,运河,包括杨广对世家门阀的打压之类等。我认为杨广性格有很大的缺陷易怒,刚愎自用。但是雄才大略也称得上,和永乐有点像。杨广被称为炀帝也可以看出李唐也有问题。不得不说隋史是李唐编的。杨广和李二的天下重根本上没法比!


我们以史为师


李世民和杨广同样是残杀手足,后者被称为暴君,前者却被成为明君。

说起这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作为再来做评价:

首先,两人都不是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皇位,光看夺位的手段,杨广是勾结朝臣,诬陷太子,可以说是把大哥给阴了。但是李世民却是直接发动政变,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大哥,甚至连他的孩子都不放过统统杀死,最后逼自己的父亲将皇位传给自己。可以说后者的手段更像暴君的行为,前者还相对的仁慈。其次,他们二人都做了违背伦理的事情,前者不仅娶了死去兄长的妻子,还继承了父亲的老婆,后者也娶了自己弟弟的妻子,完全不顾死去亲人的颜面。但虽然他们做的事都大差不差,可后世的评价却是天地之差。

原因总结起来无非有两点:

第一,杨广是一个亡国之君,所谓成王败寇,胜利者有主动权,一定会将他的缺点无限放大,而李世民呢,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他一上位就开始命人着手书写《隋书》,自然会贬低前朝,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顺天命理所应当。

第二,李世民的故意洗白,他在位期间亲自翻阅史书,将对自己不利的方面都给修改了,这样留给后世的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明君,再与隋书中的杨广相比,那自然是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的差别。所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固定的思维,大家在潜意识里都觉得两人相差非常大。

其实平心而论,杨广错在一时,功在后世,他所建造的京杭大运河确实造福了我们,直至现在还发挥着作用,只是他太过于好大喜功,而李世民也不是那么的完美,也有很多的污点,大家一定要辩证看待。


笔笔一笔呀


要想看到他们最大的区别,先看看他们的相似之处

一 两人军事才能都可以

杨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在公元581年年仅22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随后带领军队南下消灭了陈国,使得他的父亲杨坚统一天下。而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征善战,作战勇猛手下有一批誓死追随的将领,可以说唐朝能统一天下,李世民功劳最大。

二 两个人都是嫡次子出身

李世民与隋炀帝同为次子,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缘故,注定了二者无法按正常程序即位,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杨广为了做皇帝,首先在所有人,尤其是母亲独孤皇后面前树立起一个正直善良,勤俭节约的形象,背地里又讨好庶母宣华夫人,用金银财宝收买她在父皇面前多次诋毁太子杨勇,最终,杨广被改立为太子,理所应当的当上了皇帝。

而李世民也是如此,也是家中老二,大哥李建成才是李渊昭告天下立得太子,而李世民也手中掌握大权,在玄武门制造了兵变,他射杀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弑兄篡位,成为皇太子,之后把持朝政,直到公元626年,李渊退位禅让李世民,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天下。

三 两个人的功劳相比

前期两个人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两个人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在杨广登基后,隋炀帝杨广有着成为想要超越秦始皇的高远志向,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肆意书写他的志向。他开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东方成为政治中心,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李世民称帝之后,更加虚心纳谏,听取群臣意见,文治天下,发展农业,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而且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大败高句丽,而且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李世民的这些功劳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我们比较了两个人的一些重要才能,可以说两个人旗鼓相当,都是特别厉害的领导人,但是为什么两人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杨广身死国灭,留下千古骂名,李世民却流芳千古,成为一代明君,这是为何呢?

而他们的最大的区别之处:

杨广太自负,玩崩的。

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门阀士族很强大。

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

征伐高句丽损失巨大,军中不仅有从普通百姓中征召的士兵,也有从门阀士族中征召前去镀金的子弟,但没想到很多都折在那边了

所以杨广不仅民怨极大,士族门阀也不待见他。

二征高句丽期间,杨素之子杨玄感在杨素被猜忌病逝后起兵造反,内部战乱对百姓,经济造成的损失更大(因为是在繁华地带,自己的地盘打仗)。

后期农民起义,各地造反,其中不乏门阀士族,如唐高祖李渊。

天下重新归唐之后,门阀士族虽然还是很强大,但比隋朝时弱多了。

李世民虽然骄傲但不自负,有杨广这个教训在,他也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杨广明显是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典型啊,只不过玩崩了而已。

大运河,科举制,三征高丽。这三个随便哪个搞定了,都是中国十大帝王的水平,可惜他丫的非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面完成,结果手法不达标,玩死了自己(话说这三件事情,能在一代人内完成,还玩不崩的,中国千年以来,我还真想不出谁能胜任)

李世民就聪明多了,科举制他只是开了个头,门阀的彻底没落还是在他死之后了。高丽是被李世民打的元气大伤,但是高丽的灭亡,是在高宗的时期。高宗时期也是对门阀持续打击的,而且也没彻底打死门阀。门阀完蛋那基本要到宋朝去了。

从对比杨广和李世民的相同之处,我们更能看出他们最大的区别了。


心有明叔一点通


我们读历史,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广度去读,对于历史人物,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对时代的贡献,而不是追究他的私德和家事,研究历史不是看小说,不是粉明星,而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讲,如今叛逆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很喜欢搞翻案,比如非要把杨广说成是功亏一篑的圣君,非要把李世民说成是站在隋朝功劳簿上的摘桃子者。不去讲李世民伟大的军事能力,不去说他彪炳千古的贞观之治,却揪着他杀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这就相当的不公道了。

许多人都说唐朝的基业是站在隋朝的功劳簿上,说李世民的为人和杨广的作风差不多,我们可要来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给李世民留下了什么样的基业?

首先,杨广统治之下,直接让突厥坐大:“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突厥)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隋书》

堂堂大一统王朝,继承北周的丰厚基业,却玩成了这个样子,还好意思说什么“功绩和遗产”?

当年杨广开运河,征辽东,征发了近七百万民夫,这些人死亡大半,这直接导致了中原人口剧减、隋末大乱,叛乱四起,突厥寇边,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杨广堪称历史上最坑爹的败家子,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强大的隋帝国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汉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甚至被卖到突厥做努力,后来为了恢复人口和生产力,李世民甚至许多年都一直在花钱赎回成为奴隶的汉人。

杨家交给李家的不是什么伟大基业,而是一穷二白、遍地烽火、白骨遗荒野的超级烂摊子,李世民没有占杨家什么便宜,所有的功业和土地,都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

再论杨广和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杨广也完全不能和李世民相比,许多人总喜欢拿杨广南征灭陈的功绩说事儿,然而他只不过是挂个名,真正居中策应的是他父亲杨坚,决断战机的是高颎,出谋划策的是杨素,前方作战的名将贺若弼和韩擒虎,杨广这个挂名,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镀金。杨广也曾遭遇过突厥人,却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抱着儿子昼夜痛哭,不知所措,最终还是靠年仅17岁的李世民率部救驾勤王,才逃得了性命,如此奇耻大辱,杨广一生也未能报仇。面对隋末叛乱四起的局面,杨广也没有任何能力组织反击,只能在江都逃避等死,他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军事家。

而李世民做出了多大的事业?我们且看他22岁之前做了什么?他在统一战争中,经常披坚执锐,带着玄甲军冲阵杀敌,在对薛氏父子的战争中,统兵三万灭了号称拥兵二十万的西秦,以八千追击歼灭宋金刚数万之众,虎牢关之战以三千精锐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顺手灭了王世充,直接为唐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五陇阪之战百骑冲虏阵,惊破突厥数万大军,看李世民的军事生涯,简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今日读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看到他扫荡天下的时候,不过20出头,简直令人神往。杨广的战功和李世民相比,提鞋都不配。唐朝第一战神是李靖,第二战神就是李世民。毛主席点评道:“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由于李世民功高盖世,封无可封,唐高祖李渊只能给他封了个“天策上将”的名号,可以开府建衙,位在诸王大将之上,李世民当时的头衔比《冰与火之歌》中龙母丹妮丽丝的头衔都长,他叫“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李世民”。当时,他只有22岁,22岁,现在许多大学生还没毕业,而霍去病已经是骠骑大将军,李世民已经是天策上将,历史上的李世民作为帝王太过耀眼,都让我们忘记了他曾经也是一名威震天下的名将。

许多人都为太子李建成喊冤,认为李建成也是很有才能的,但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盖世,李建成可以和当时的“天下第一人”相提并论吗?在这个基础上,玄武门之变就是必然,不是因为他和李建成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将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杀兄弟,兄弟就要杀李世民。

李渊曾经想把李世民外封,曾对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其实让他回洛阳,建天子旌旗,自带天策府谋臣猛将,那就变成了明朝的朱棣,独霸一方,李建成更加不能挟制他,所以太子极力反对李渊把李世民外放,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然而就是这留在长安的“一匹夫”,依然神兵天降一般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禁军统领被他收买,内外联手,一击即中,就连不是他阵营的李卫公都保持中立,默许了他的行为,可见他是何等的得人心!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天天揪着什么杀兄逼父的私德说事,政治家的私德与功业相比,如蚂蚁比泰山,何足道哉,大唐的大半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无论军事、政治、为人,他都是当时最出色的天选之子,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目光长远,胸怀天下,他还虚怀纳谏,重视人才,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民贵君轻,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由他来执掌,何错之有?

称帝之后的李世民继续开创着他的伟大功业,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贞观十九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他的决策和治理下,中华文明从四分五裂的险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为东亚最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强汉,李世民自称:“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汉唐,还有谁有如此的底气?

柳克述曾经如此评价李世民:“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