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同華夏文明多地起源匯融中原播種四方的觀點嗎?

任斯基


中華文明多地起源匯融中原播種四方。中華文明起源於六大文化搖籃:燕遼紅山、齊魯龍山、江浙良渚、川蜀三星、陝北石峁、晉北陶寺。這些都是唐虞夏前文明,至商代正式入主中原,開啟了商周秦漢新時代。


任斯基


首先肯定的是華夏文明起源是多地起源:

一,古人類演化足跡

從800萬年前的雲南臘瑪古猿化石,到300萬年前湖北南方古猿的牙齒化石,直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8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最早的直立起來行走的人類),5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以及10萬年前的大荔人和許家窯人的智人 ,這都是舊石器時代前期各地方出現的人類足跡。

從山西、河北、內蒙、寧夏,不同地區出土了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公元前6000年到前4000年間的以母系氏族為主調的新石器時代,這都是華夏文明萌芽的粗輪廓。

二,華夏文明起源

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

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河南一帶)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像黃河和長江一樣成為貫穿中國史前文化的兩大幹流。仰韶文化東到河南,西達甘肅、青海,南到湖北,北達河套地區;山東和江蘇地區的龍山文化則以黑陶為特徵,精緻的蛋殼陶,烏漆一般亮光閃爍,上面有巧炒的花紋圖樣,標誌著一個新的文明高度。

三,華夏文明發源、演進

傳說五千多年前,黃帝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部落聯盟逐漸強大。黃帝曾率領自己的部落聯盟打敗了南方的蚩尤部落和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構成了華夏族的雛形。黃帝則被人們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把中華民族的子民稱為炎黃子孫。黃帝之後,先後由堯、舜、禹擔任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神禹、夏後禹、大禹。夏後大禹治水有功,取代了舜的共主地位,登基為天子, 夏朝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文明王朝。

公元前2070~前256年黃河中下游華夏部落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中原最基本的意義是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這一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現指河南一帶。

這是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簡寫由來。

而後由這個地理位置為起點延伸、開始了中國古代跌宕起伏的朝代更迭。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華夏文明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燦爛文化,同時也海納百川兼容異域文化。千年古國創造了沿襲至今的經書史典,人文思想、農耕曆法、手工工業技術、天文、科技、藥理等等。

例如,由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詩》《書》《禮》《易》《樂》《春秋》。

這些經學規定了華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歷年層面塑造了華夏族群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塑造了我們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

中華文明之所以得以流傳,因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

這些文獻提供了華夏文明的豐富畫面。華夏文明同其他世界文明一樣,成為組成和促進全世界文明發展的一個元素。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藍顏色的巧克力豆


贊同


用戶5109403521646鄧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從中華遠古時代的黃帝戰蚩尤丶並炎帝起,到堯.舜.禹.夏.商.周.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興衰變更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下大力氣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和統一度量衡而號令全國為止,這就足以說明華夏文明是多地起源匯融中原播種四方的!


巧奪天工993


不贊同,因為框架的問題。

“華夏文明”一詞中的“文明”,是指“文明特型”,“文明體”。這種語境下的一個“文明”,今天通常理解為國家形態的一個複雜社會。

歷史上很多時期都有大量並存的國家、文化相異的社會,國家的生滅、社會的解體和重構不斷有發生,政治的地理邊界不斷被改寫。不同的社會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假定自古以來,一脈相承?哪些屬於“我”,哪些又是他者?今天的“漢族”,歷史上華夏文化的人群,歷史上華夏之國的國民,這三者與今天的中國是什麼關係?與整個中國歷史是什麼樣一種關係?

中國的歷史足夠悠久,文化底蘊足夠深厚,地域足夠遼闊,不能靠西方民族國家幾百年(最多一千年)的歷史經驗來解讀。中國人必須回應“元清非中國”、“滿蒙非中國”這樣的言論,而西方的框架顯然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既然歷史充滿了聯繫,我們為什麼要固執於孤立的視角?既然歷史是變動不居的,我們為什麼要靜止地看待它?

用“文明”來討論歷史,究竟合不合理,是有助於還是有礙於我們認識歷史的真相?


見微45


只要有利於中國文化傳播的,我都贊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