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坟,思念先人

几天前接到堂哥的电话,说老家的墓地要迁,征求我的意见。每每接到这样的电话,总让我有几分不能常常回家看看亲戚长辈的愧疚,更有着对父亲无尽的思念。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30多年了,坟几年前已迁过一回,是从老式的土坟移到现在集中的墓地。记不得确切是哪一年的事了,只是还有依稀的印象:接到电话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家乡有变化了,以后也像城里人一样,每年清明可以比较干净、便捷地去扫一下墓;当然,又觉得对老祖宗们又惊动了一次,压在心底的一丝无奈、一份长久以来不能充分呈现的思念刹间开始涟漪开来。好在家里还有长辈,我总是随着他们的意见,说一声:劳你们在家里的同辈长辈们操心了,你们做主就行了!

迁坟,思念先人

确实,移到新式的墓地后,扫墓要方便、简单一些。要是还同过去的老样子,与我而言,当天来回,是蛮费神费力的一件事。家中的习惯,每逢清明节来的前一个礼拜六(老家提早一个星期)的一大早,少壮的男劳力个个准备挖锹、挑担,争先恐后到周边田埂上或是水沟里挖泥、挑担,好一阵忙。挖一个像样的坟头是技术活,合适的可以随意挖取的地方越来越少,水沟里的泥又总是很稀软,不容易成个像样的圆锥体。

而填坟的人,都把自己对长辈的孝心体现在坟体崭新的新土,还有规整漂亮的坟头上。土加的差不多了,再压一沓绶带般的火纸(硫磺纸),一帮人虔诚地一遍又一遍用手里的铁锹敲实刚刚补上的泥土,压得越是厚实越能体现心里的孝敬,身上越脏、流汗越多越是说明懂事有孝心。因此,几乎每个人,尤其是成家的男性,不管多忙都会在这个时候到场,深怕被旁人或是家族人说不懂事、忘本之类难以承受的话语。一年又一年,年年清明填坟,变成了很重要的时点,以致年后不久,老乡见面往往都会问一句:今年清明回去伐!

迁坟,思念先人

我也因为清明,要回去填坟,始终觉得老家、家里人,无时不在看着、等着我回家报告一年的情况(甚至有点述学述职的感觉)。因此,清明、填坟于我又多了一份鞭笞和提醒,支撑我每一天不能懈怠,时刻告诉我要用汗水和思考迎接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所以,每年这一天,都是清早5点左右出发,顶着晨曦里如同烧过纸钱后到处弥漫着的薄雾,伴着细雨或是天边微亮的早霞,一路向西,一刻不停,以能及时赶到祖坟上,拔些许杂草,动几锹土,挑一回担。

家里人一直很体谅我,个个都对我说晚点到场不要紧,老祖宗们不会见怪,路上安全第一。但越是这样说我越是不好意思误了时辰,往往是前脚落地给大家一个个发烟,后脚就拿起家什(工具)急忙忙要干活的样子。越早到,能和大家一起动手,也越似成功地完成了一年中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的程序和内容,丝毫不愿出半点差错。

这一次,是从集中的墓地再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村干部讲大体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因为现在的位置要派用场(我没有细问,估计是美丽乡村规划需要,或是机器人小镇建设要用到这一块地方),只好再次惊动老祖宗们了。按理说,应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和麻烦,原来的碑、原来的顺序,甚至差不多的占地,开个会,几个德高望重的人或是哪一家(大家庭)带个头站出来一响应,采取全村抓阄或是商量的办法,确定好相对集中的位置,按照政府的规划移动一个地方而已。

迁坟,思念先人

但,这一次,于我有点为难了。不仅是因为要给妈妈预留好地方(一提到这里,我就有种窒息般的感觉,妈妈还好好地健在,却要确定这样的事情),重要的是因为同样健在的叔叔(法律上应该叫继父)的原因,要把墓碑如何安排定好,以便家里人好准备,等到他们百年之后一切妥妥当当。说实在,电话里头的我还真没有头绪,家中的习俗也好像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版本,要随各家具体的情况来定。到最终要听做儿子的意见的时候,我真有点秀才遇到兵的感觉。很感激一帮堂哥和仍然健在、却为数不多的几位叔伯对我的重视和意见的采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尽管很少与他们见面,但那份亲切情感如同坟头飘着的纸钱,深深印刻在我穿梭于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的心里,在每个节日,特别是清明、端午和中秋、春节尤为强烈。

几番商量,我决定给妈妈和叔叔单独各留一穴,让他们三个人以后永永远远在一起。我的出发点是他们都是长辈,最亲的人,一定要相互照顾,其它的因素应该要服从这个大前提。当然,我的意见不一定完全合乎家乡的习俗。但最终,家里人还是尊重了我的想法。我也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不管别人家如何安排,只是因为有我,因为是我,作了这样的决定,定——也就定了。而且,也和堂哥叔伯们讲好,今年若没有冲突,我还是照样赶回去,或许会堵车晚到一会,但一定照样烧一刀纸钱,在老祖宗和父亲的墓前,再一次默默祈祷,在阵阵模糊、呛人的烟灰里,表达深深的对祖辈、对父亲的怀念与祭奠。

当然,至于最终迁到哪一块地,我也就没必要多发表建议了。倒是那一抔土、一块碑,一刀纸钱、一个坟头,在我的记忆里抹不去了。迁走的是坟和墓,迁不走的是对家乡和亲戚深深的思念,还有这个闹市里平静冷静的面对现实和每一天的整装待发。

迁坟,照样扫墓。每年,总是要回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