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从前,在德国柏林,有一个名叫欧比纳斯的男子,他阔绰,受人尊敬,过得挺幸福。有一天,他抛弃自己的妻子,找了一个年轻的情妇。他爱那女郎,女郎却不爱他。于是,他的一生就这样毁掉了。"


——《暗箱》开篇(又名《黑暗中的笑声》)

看看,在小说一开篇,就自己剧透的作者,在20世纪的文学界,恐怕不多。

电影界,或许也只有侯孝贤一般的讲故事布局大师,才能自信到,即使把故事告诉你,还是有信心让观众拍案叫绝,比如《海上花》,几个妓女和恩客的故事,也能让人久久意犹未尽,念念不忘。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海上花》剧照

这本出版于88年前的"小书"《暗箱》(又名《黑暗中的笑声》),正如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剧透"一样,换成本土语言,其实就是一个电影里,最常见、最狗血、最俗套的"三角恋"的故事。

这个曾经写就富有争议到,"不可忽视"的《洛丽塔》的"天才派"作者,为何会用最"粗劣"的模仿式笔触,去写就这么一个发生在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廉价三角恋的故事?


或许是源于他永远追求的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性;

或许是源于他不喜欢而反对的,诸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可憎的庸才"笔下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表达;

或许是源于他认为"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现实"的看法,而他想以揶揄式模仿写出"深处真正的诗意"。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所以,电影式的三角恋故事,真的廉价到俗套吗?

这难道不是我们生活中时常见到,反而觉得太过"平常",以至于搬上银幕和情节中去,才觉得真实到无聊的故事吗?

如此,意义何在?


想起一部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故事里的种种情节,女主的"见人说人话"的变脸绝技,不正是身为社畜,码农以及营销姐等等"我们"社会工作生存的"必备标准条件"?

其实人长大了,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人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的舞台,于是面对同事的亲和微笑,面对客户得体般的殷勤,面对朋友洒脱友爱,面对家人保持"自我",都需要不断去表演着"自己"的其中一面。


不由得感叹一句:"生活不易,全靠演技。"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如果说,作为"社畜"的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带着面具,演绎着多面的"自我",那么作者纳博科夫用文字构建的"反写实"世界,就像是把放大版社会的"电影艺术",融入到小说的世界里,用"互文"的手法去相互成就。

都说:"人生如戏。"

于是,在《暗箱》的故事里,男主角,一个事业有成,家境殷实的中年男人欧比纳斯,还是做了那个号称"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式的,"谁不爱少女"的浪漫"真爱"之旅。

毕竟,大多数这个阶段的男人,基本都在经历着因为怀孕或者准备怀孕而荷尔蒙失调,变得有点敏感,甚至神经质的妻子的絮絮叨叨,或是莫名的挑三拣四,而"必然"产生的烦躁不堪。

于是,轻则在家中的停车场的车里"自由"磨蹭,重则,如那个时代的娱乐方式看电影一般,试图用黑暗而自由的小段时间,暂时给自己一点喘息或者说释放莫名的燥郁感。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戏剧性的是,正是在这个黑暗的电影院里,欧比纳斯对玛戈一见钟情,从此念念不忘,那种好像遇见了"真爱"般的可贵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

随着一步步,尽在掌握中的"魅力自信",玛戈如欧比纳斯的想象和"设计",被收入囊中。

过上了带着面具的双面生活,一面在家中扮演着事业忙碌不忘关心妻儿的好丈夫,一面在玛戈面前扮演着富有魅力的情人。


故事到这里,即使作者运用了诙谐而精彩的笔触,但任就是一个平常到俗不可耐的"出轨大戏",就像是诸多电影里的"婚姻闹剧的前因",俗套到无聊。

即使拥有极具讽刺的,诸如普世婚姻的复杂,夫妻相处的妥协,以及家庭生活的智慧等等现实意义,但说到底,千家万户的婚姻也好,家庭也罢,其实在各自初始的"情感"被渐渐消磨之后,暴露出来的种种现实,都只不过是无奈而需要相互理解和宽容的"维系之道"罢了。

说穿了,每个时代赋予的"家庭和婚姻",以及个人的看待观点,都会给各种家庭和婚姻的问题,打上"俗套"的烙印,做不过鸡飞狗跳的闹剧,亦或和平以及激烈的分手等"结局"。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然而,精彩的反转正在上演,"戏如人生"的舞台正在转换。

没错,"纯情小白兔"永远只是男人心中的固执存在的白月光,而现实的玛戈,却是一朵伪装成白莲花的带刺罂粟,她在欧比纳斯面前,永远保持着恰到好处,欲拒还迎的"分寸"。

时而可爱,时而迷人,时而清纯,时而可怜,多变的玛戈总有一面勾引着欧比纳斯欲罢不能地"离不开"。

此时,"主演"开始反转,"小妖精"玛戈步步为营地露出真面目,上位,入住豪宅才是她的真实目的。

很显然,在这个舞台上,玛戈的"演技"还是棋高一着,于是,一边与欧比纳斯推拉着,关于离婚的"负责任"论调,一边让他们的"爱情"摆上台面。

即使欧比纳斯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家中屹立不倒,外面红旗飘飘"般两边都要的安抚,但任就挡不住真相大白之后,妻子的坚持出走的"凌迟",以及"真爱"入住之后,被打了"折扣"的欢愉——女儿的过世。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纳博科夫夫妇

正如现实社会普遍的"结局"一样,电影里爽剧"反败为胜"的男人回归家庭,亦或"和平分手"的继续做朋友,终究太少,更多的永远是上位者理直气壮入住,下堂者一无所有赶出。

是非对错,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普遍的现实,真实的情感与物质的纠葛,已经成为凌驾于"爱"上的冰冷利益。


作者纳博科夫是讲了一个俗不可耐的三角恋故事,但是其中运用的揶揄式的讽刺,以及一环套一环般的电影场景的"互文"嵌套,才是讲好这个故事的"艺术价值"。

故事里时空的频繁转换,章节的长短不一,画外音和动作说明的巧妙插入以及"镜头感"的描述语言,诸如"像电影里被遗弃的少女一样"、"像剧场里的灯光一样逐渐转暗"和"像无声电影中的人物那样咀嚼"等等。

这一类看似拙劣的"仿写",不正是一种对电影和小说的双重讽刺:

"流行影片已经俗不可耐,书中人物还要去拙劣模仿,不更可笑。"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黑暗中的笑声,背叛者被背叛

而故事后半段,才真是拥有电影戏剧性的精彩的大反转,或者叫爽剧"打脸"式发展,开始适时地上演了。

没错,正如"背叛者终将被背叛"的电影"真香"定理一样,被欧比纳斯带入"上流社会"的玛戈,与抛弃她的"前任"雷克斯旧情复燃,设下一系列的圈套和陷阱,让欧比纳斯一步步走向灭亡。

出轨者,被戴绿帽,背叛者,也遭背叛;

为情人妻离子散者,必将因为情人一无所有;

企图"导演"别人者,必然被导演"安排"悲剧的结局。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作者纳博科夫在《暗箱》里设计的"三角恋",远远不止俗套的爱恨情仇,更有极具"幻想"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美好"祝愿"。

正如戏剧性的欧比纳斯"意外"双目失明,然后玛戈开始和雷克斯堂而皇之地开始"三人行",就在欧比纳斯的一片黑暗的世界里,愉快地暗度陈仓般,刺激地偷情着。

不正是欧比纳斯当初"欺负"单纯的妻子,演绎着双面人生般,在妻子眼皮底下,堂而皇之的出轨模样?


作者纳博科夫巧妙地运用电影元素中独有的色彩隐喻,让整个故事的画面感加深:

妻子和平静的婚姻生活,是"像百合花一般淡雅"的白色;

和情人玛戈愉快地偷情,是"踩进了一个血红色的水坑"般,代表着情欲的红色;

欧比纳斯自己是"下起一阵黑色的细雨"一般,拥有者厄运失明、自作自受的黑色。

红、白、黑的隐喻在激烈碰撞,正如这个"三角恋"故事的曲折走向,最终一切的故事,开始于黑暗,那个黑漆漆的电影院,也结束于黑暗,欧比纳斯的失明。

黑色隐喻的背后,一是,欧比纳斯有眼睛"看不见",辨别不出雷克斯伪造的名画,看不出玛戈的庸俗虚假和雷萨克斯的奸诈,因为情欲和愚昧遮住了他的双眼,所以"看不见"。

二是,真正失明"看不见"的欧比纳斯的黑暗世界的冰冷,在那个世界里,善永远被摒弃,恶总是得逞,美与丑颠倒,真实被虚假的幻想和拙劣的模仿所"代替"。

《暗箱》:联合前任杀情人,只在故事里有的“背叛者终将被背叛”

纳博科夫

这个"从前"俗套的小故事,这个"表演着相互演戏"的讽刺故事,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在当时被纳博科夫捕捉,摆在舞台上,时至今日的现在,任在不断上演。

现在的我们在社会生活(生存)着,依旧把"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奉为"唯一"的真理和必备的技能。

这句从前悲凉的"预言",到现在依旧紧紧悬在我们上空:

当我们需要依靠虚伪的多面"表演"来维持生活时,用场景式、区别对待式的戴面具示人的行为来划分"扮演的角色"时,所谓真心,所谓诚意,就在这些"认真的敷衍"里,消失殆尽了。

88年了,故事里的欧比纳斯、玛戈和雷克斯,居然成为了现在的常态"身边人",带着虚伪面具的骗子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你我周围,防不胜防的"职业演员"。


可笑,可叹,可悲。



写在最后:

纳博科夫的作品,读起来,总有一种意料之中,又意味深长的高明感,或许是他一向反对用艺术来说教。

所以即使他依旧喜欢描述在道德歧路上徘徊者的恐慌、愧疚和痛苦的主题,却会疏离地为他们安排"不真实"的身份,让读者始终有一种对真实现实的距离感。

引导人们深入联想和思索作品带来的感受,或许,这就是纳博科夫笔下故事,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的魅力所在。

相信我,这本《暗箱》,或者叫《黑暗中的笑声》,真的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