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的特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普洱茶产区是一个民族聚集区。有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基诺等1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制茶、饮茶习俗各具特色,大大丰富了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会友、以茶作礼、以茶入市、以茶入诗、以茶唱曲、以入艺、以茶经贸,已形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这些,充分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的特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第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普洱茶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性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与内地不同的“茶祖”。在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尝百草,日益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内地茶农尊神农、陆羽为“茶祖”。而普洱茶产区的茶农却尊诸葛亮为“茶祖”。每年农月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诸葛亮在整个茶事活动中,无所不在。这里有许多关于诸葛亮教当地民族种茶、饮茶的传说。在“六大茶山”上,有又高又大的茶树,被称为“茶王树”,传说“茶王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2,多类型、多品种的特点。普洱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野生茶树在普洱茶产区均有分布,普洱市就有7个县有分布,面积约7万亩,最为集中的是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约5000余亩,栽培型茶树在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等地均有分布,共有20多个茶种。在澜沧县景迈山现存有万亩古茶树群。在澜沧邦崴发现有过渡型千年古茶树。

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普洱茶的品种甚多,主要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销藏紧茶、团茶、竹筒茶等。

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的特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3,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品味。普洱茶汤色浓艳剔透,牙条饱壮,香味稳厚。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些独特的品位与普洱茶独特的加工工序有关。

普洱茶的制作工序大体是: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青茶。这时的青茶韵味浓峻、锐烈。毛茶制成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喔堆发酵转熟的就成为“熟茶”。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至5年后就会很好品饮。“生茶”是指毛茶没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依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过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十多年。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其他的茶叶都是品当年的新茶。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著和稳健,便形成普洱茶与其他茶叶不同的独特风韵“越陈越香”。

沿历史轨迹看,普洱茶的加工制作工艺是一个逐渐完善、更新的过程。如,在唐朝,普洱茶是“散收,无采造法”。到明朝便“蒸而团之”。表明当时已在加工揉制“紧茶”了。清朝中期和后期 ,加工制作程序已经完善规范。据张泓《滇南新语》记载:“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芽尖较毛尖壮,采制成团,以2两4两为卒。女儿茶亦芽茶类,取于谷雨后,以1斤至10斤为一团。”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3种。大者一团5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为贡茶后,其制作工艺更进一步发展。“贡茶”的制作极为讲究,第一要采摘上好茶叶,《普洱茶记》云:“于2月间采蕊极细而白……”。第二讲究花色品种,《普洱茶记》云:“每年备贡者,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两5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史称“八色贡茶”。

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的特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