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國際“逆勢”增長背後:擴張致負債高企

本報實習記者 茹陽陽 記者 吳可仲 北京報道

在環保行業整體受挫的情況下,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國際”,0257.HK)依然“逆勢”增長。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光大國際營收約376億港元、淨利約52億港元,雙雙實現增長。在這背後,光大國際的主營業務快速發展,各地新建項目不斷增加。不過伴隨而來的,還有毛利率下滑和負債上升,以及有息借貸產生的財務費用增加。

光大國際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做PPP項目前期的投入很大,近幾年公司項目比較多,所以負債就增加了。不過,上海財經大學500強企業研究中心財務與金融學教授、資本市場財務與審計專家宋文閣表示,負債上升,不一定說明風險在上升,還要具體看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只要企業創造的淨利潤能覆蓋財務成本,經營風險就基本可控。

記者注意到,2019年光大國際的財務費用逾18億港元,同淨利之比約為35%。瑞信方面指出,光大國際的盈利增長,部分被增加的財務成本抵銷。資深行業人士張明(化名)表示,2015年後國內垃圾焚燒行業大發展,光大國際新上的項目非常多,帶來了負債的增加。不過其有母公司光大集團,背靠銀行,倒是不缺資金。

營收、淨利雙增

3月18日,光大國際披露2019年業績,在環保行業整體不振的背景下,該公司實現營收約376億港元,較去年增長38%;淨利約52億港元,同比增長20.5%。

作為國內垃圾焚燒發電的頭部企業,光大國際的營收主要來自旗下環保能源、綠色環保、水務和其他四個板塊,這幾大板塊的營收分別為215億港元、93億港元、56億港元和12億港元。其中,主營垃圾焚燒發電的環保能源板塊,貢獻營收近六成;主營生物質綜合利用的綠色環保板塊,貢獻營收超兩成。

在業績公告中,光大國際方面表示,2019年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受“去槓桿”政策影響,融資環境趨緊,環保產業發展受到挑戰。不過旗下各大業務板塊發展態勢良好,當年共簽署78個新項目和6個現有項目補充協議,完成收購5個項目,總投資約316億元;業務也拓展至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和原水保護等新領域。項目建設也有序推進,當年的建設工地曾一度多達120餘個,其中建成投運55個,新開工67個。

2019年,光大國際業務延伸至國內23個省(市)的187個地區,以及德國、波蘭和越南。

在營收的地域構成上,國內市場依舊佔絕對主導,約為371億港元,佔比98%;波蘭、越南和德國市場,合計貢獻約5億港元,佔比不足2%。

根據光大國際方面披露的數據,2019年,其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規模2.8萬噸/日;餐廚垃圾處理規模565噸/日;生物質原料處理規模12萬噸/年;危廢及固廢處置規模106萬噸/年。

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光大國際旗下共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144個,設計處理能力12.32萬噸/日。144個項目之中,已投運、在建和籌建項目分別為83個、31個和30個。

負債率攀升

雖然光大國際業績向好,但其銷售毛利率和淨利率卻處在下降通道之中。

2011年,光大國際毛利率為43%,之後幾年一直保持在45%以上,2016年降至40%以下,後逐步下滑至2019年的31%;淨利率也同步波動,2019年為17%。

對此,宋文閣向記者表示,財務分析是對經營與財務數據的系統研斷,單一財務指標毛利率下降,不一定說明系統或整體有問題。隨著企業的發展,經營成本的上升,毛利率下降很正常,尤其是營業收入的增長低於營業成本的增長,就會造成毛利率的下降。毛利率下降當然也會對淨利率產生影響。

宋文閣認為,往往隨著公司投資項目增多,固定資產投入相應增多,固定資產會通過折舊、資產減值準備等對沖利潤,對當期的利潤產生重要影響,造成利潤下降。從光大國際31%的毛利率、17%的淨利率來看,說明其盈利能力還是好的,如果比產業的平均淨利率高,則是相對有投資價值的。

萬德數據顯示,2018年光大國際毛利率約為35%,同A股上市的15家固廢企業相比,處於中游水平(第7位);同主營垃圾焚燒發電的7家相比,則處於中下水平(第6位)。

光大國際方面人士表示,“隨著公司的發展,管理、人員、研發費用都會增加,這些都是公司持續發展的必要投入,這些成本都會攤薄利潤(帶來毛利率下降)。”

張明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從業務層面來看,毛利率下降,可能跟拿到項目的中標價有一定關係。2015年之前,(市場上)基本沒企業和光大國際競爭,定價上光大國際佔優勢;之後競爭拿項目的企業多了,定價上政府佔優,價格就下來了。光大國際不同地方的項目,中標價差距很大。中標價的下降,應該也是光大國際毛利率下降的一個原因。

記者梳理光大國際2013-2015年年報發現,2013年,該公司項目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2014、2015年開始進入安徽、四川、河南等多箇中部省份。以2019年中標項目來看,大多位於中西部或東部縣級地區,部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價差異巨大,比如,河南固始縣項目的中標價為52.8元/噸,而河北雄安項目則為160.88元/噸。

另外,隨著營收的快速增長,光大國際的負債率也逐年攀升。

2011-2015年,光大國際營收在30億-70億元之間;2016年營收突破百億,為126億元。之後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達338億元。相應地,其債務總額也由2011年的59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668億元。負債率則從2013-2014年間約40%的水平,抬升至近年的60%左右。

光大國際方面人士解釋道,這個正常,因為光大國際是做PPP項目的。此類項目的特徵就是,在前期的建設投入很大;在項目投運之後,才會有第一筆現金迴流。最近幾年,光大國際許多項目市場開拓做得比較好,項目比較多,投資項目的比重就上來了。

該人士表示,光大國際在做項目時,會成立項目公司,一個項目公司會有1/3的註冊資本金,2/3的債務融資,相當於負債率是67%左右。所以拿項目多了後,負債率就會向這個水平去靠攏。

張明告訴記者,光大國際做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最早是在江蘇那邊試點,蘇州和常州的焚燒廠在2010年前後就運營了。其中,蘇州焚燒廠是當時國內做得最好的之一,很多業內的人都去參觀學習。目前,光大國際也是行業內的龍頭,在運營管理、環保等方面都是行業的標杆。

至於光大國際的負債率問題,張明表示,2015年後,是國內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的高峰期,各地項目很多。光大國際這兩年的新建項目,確實也增加得非常多。負債(率)增加,說明公司新建項目在增多。

宋文閣認為,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並不一定說明風險在上升,還要分析資產質量以及盈利能力。企業融投項目,可能近期不賺錢,三五年後就開始慢慢有回報了。但如果所投項目出問題,成了不良資產,或者被新技術替代了,出現不良資產或低效資產,就危險了。

宋文閣進一步表示,企業缺錢需要融資,就涉及到資本結構的問題,可以通過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方式獲得資金。只要企業創造的淨利潤能覆蓋有息負債產生的財務成本,經營風險就基本可控。

光大國際業績公告顯示,2019年其財務費用為18.31億港元,與毛利率和淨利率之比,分別約為16%和35%。瑞信報告指出,2019年光大國際盈利增長,主要受建設收入及運營服務增長推動,但部分被財務成本增加抵銷。

叫停生物質項目?

雖然光大國際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實現增長,但從具體的業務表現看,其主營生物質綜合利用的綠色環保板塊,僅貢獻營收約兩成。

該板塊主要通過建造運營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危廢及固廢處置項目等,來賺取建造和運營帶來的服務收益。

目前,國內多家固廢上市公司的生物質項目都因虧損而難以為繼。加之,可再生能源補貼出現調整,行業中長遠政策預期並不穩定。

張明向記者講道,之前光大國際並不太重視生物質這塊業務,後來因國家提倡才開始做。光大國際多數生物質項目建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邊上,稱為城鄉一體化項目;少部分單獨的生物質項目,也是隻供熱(向園區供熱水、蒸汽等),不發電的項目。在張明看來,生物質項目“收料”問題比較嚴重,成本太高,有時還會碰到料裡摻石頭、摻水等問題,可能損壞爐子。如果不靠補貼,估計一分錢都掙不到。而垃圾發電以垃圾作為原料,資源充足,每天都有人給送上門。

他進一步表示,光大國際主營還是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只是其很小一塊業務。去年光大國際內部就開會決定,所有生物質項目都暫停,且不再發展新的生物質項目。

但據光大國際公告披露,截至2019年底,其綠色環保板塊已投運的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32個,較2018年增長51%;在建項目13個,設計年處理生物質原材料187萬噸。

對此,光大國際方面人士表示,據其瞭解,光大國際生物質在建項目,基本上應該沒有了。該人士稱,在2019年初,綠色環保板塊已經不再新增生物質發電項目了。因為現在國補退出的影響,生物質發電很早就被叫停,所以在建項目應該沒有13個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