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投科創板項目 四類券商“錢緊”有壓力

日前,上交所發佈《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業務指引》(簡稱《指引》),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跟投制度進一步明確。保薦機構必須通過另類投資子公司,以自有資金承諾認購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數量2%~5%的股票,鎖定期24個月。

券商的資本金壓力到底大不大?業內人士觀點不一。有投行人士認為,從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的擬募資規模來看,每個項目的盤子並不大,大部分券商的“彈藥”是充足的。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4月17日獲受理的81家科創板企業中,擬募資不足10億元的有55家,佔比約七成。若根據相關規定計算,81家企業合計所需跟投資金僅在31億元左右,平均每家企業所需跟投資金在3800萬元左右,中位數為3635萬元。即便是保薦了13.5家企業的中信建投證券,所需跟投資金總額暫時不足5億元。

不過,資本金規模比較小的券商、非上市券商、項目多的券商以及負債率相對較高的四類券商資金壓力普遍會大一些。

四類券商資本金壓力大

跟投機制強化了保薦機構的職責,券商將實現從通道型投行到綜合型投行的轉變。券商必須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與保薦企業的利益進行深度捆綁。跟投機制考驗券商資本金實力,券商資本金壓力到底大不大?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認為,從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的擬募資規模來看,每個項目的盤子並不大,大部分券商的“彈藥”是充足的。

北方一家大型券商保薦代表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據統計,申報企業的募資規模大多集中在七八個億左右,按最高5%的跟投比例,一個項目大概投資三四千萬。大型券商一般都準備了20億至30億的跟投資金。“按照一家投行30個億的跟投資金來計算,平均每家科創板企業投資3000萬的話,就可以投資100家。目前科創板申報企業最多的保薦機構,申報數量也沒超過20家。”

上海一家中大型券商分管投行的高管則認為,正常的一個科創板項目承銷費率在6%~8%之間,高於跟投比例,投行收穫的承銷佣金就可以覆蓋跟投的費用。

當然,也有券商明顯感受到了資本金壓力,尤其是,《指引》明確跟投股份的鎖定期為24個月,期限長於除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外的其他發行前股東所持股份。這在約束券商自我控制保薦項目的節奏的同時,也對券商的資本金消耗帶來壓力。

有北方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認為,四類券商的資金壓力會比較大:一是,資本金規模比較小的券商壓力較大;二是,由於融資渠道受限,非上市券商資金壓力比較大;三是,項目越多的券商,短時間內資金壓力會大;四是,從資產負債結構來看,負債率相對較高的券商壓力大些。

不過投行人士普遍表示,不論對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券商,還是中小券商而言,最關鍵的問題都不是資本金壓力,而是是否能拿到好項目。

中信建投所需跟投資金暫不超過5億

從目前獲受理的81家企業來看,除了新近登場的“大塊頭”中國通號擬募資額105億元以外,暫未有其他企業募資額超過50億元。具體來看,擬募資額在20億元~50億元之間的企業有6家;擬募資額在10億元~20億元之間的共有19家;不足10億元的則有55家,佔比近七成。

就81家企業總體情況來看,合計總募資額約在824億元。在考慮到“最高限價”後,證券時報記者根據上述規定計算,81家企業合計所需跟投資金僅在31億元左右,平均每家跟投資金在3800萬元左右,中位數為3635萬元。其中,僅有中國通號和優刻得跟投資金分別為2.1億元和1億元,其餘企業所需跟投規模均未超過億元。

從保薦機構的角度來看,目前獲受理81家企業共涉及保薦機構29家。從各保薦機構的表現來看,分化明顯。“三中一華”(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證券)合計被受理的科創板企業有36家,佔比近五成。

具體來看,中信建投的科創板項目最多,目前已有13.5家企業被受理;中信證券有9家科創板項目被受理,排名第二;中金公司有7家被受理,華泰聯合證券有6.5個項目被受理。

另外,國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分別有5個、4.5個、4個項目獲受理,相對數量較多。民生證券、海通證券、東興證券則各有3個項目被受理。

雖然“三中一華”保薦項目眾多,但按照當前的跟投規則來看,數億元的跟投資金對於龍頭券商來說,並不算壓力山大。

具體來看,此次保薦“大戶”中信建投保薦的13.5家企業中,僅有紫晶存儲、視聯動力、虹軟科技3家擬募資額在10億元以上,且虹軟科技系與華泰聯合證券聯合保薦。其餘11家擬募資額3.5億元~8.76億元不等。虹軟科技為聯合保薦項目,按減半計算的情況下,中信建投跟投這13.5家企業所需資金約為4.88億元。

類似地,中信證券保薦9家企業,擬跟投金額為4.22億元。中金公司擬跟投4.84億元,而華泰聯合證券擬跟投金額為3.2億元。此外,國泰君安擬跟投金額略過2億元,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3家券商跟投規模在1億元~2億元之間,其餘券商所需資金均未過億,整體資金壓力尚好。

無另類投資子公司的券商須加快籌建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指引》的規定,保薦機構必須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以自有資金參與跟投。

中國證券業協會的信息顯示,目前境內共有98家保薦機構,其中59家已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

而暫時沒有另類投資子公司的保薦機構也在加急申請籌備中。今年3月份,浙商證券和南京證券先後發佈公告稱,擬設立全資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

據上交所透露,考慮到極個別保薦機構因特殊原因無法以另類投資子公司形式跟投的情形,政策允許其通過中國證監會和上交所認可的其他方式跟投,同時遵守相關規定和監管要求。

證券時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此規定主要針對不能在境內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的外資控股券商,例如瑞銀證券、瑞信方正、高盛高華等。國內的券商參與跟投必須以另類投資子公司的方式。因此,尚未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的券商應加快籌備和申請。

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券商保薦跟投的過程中,需要非常關注企業因產業週期、技術更替帶來的投資風險。

民生證券董事長馮鶴年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科創板要求券商“跟投”的機制設計,使券商面臨保薦項目上市後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帶來的更大風險和壓力。不具備強大的資本實力、自身融資和風險控制能力,有可能成為限制中小券商參與科創板的門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