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陽明心學你們怎麼看?現實中該如何去實踐?

空品視覺


簡單地說,陽明心學就是王陽明對於儒家文化的獨家解說,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揮。

自宋代以來,儒家思想主流的解讀以朱熹的理學為主流。

陽明起初也是朱熹的信徒,“格竹”都格出了病來。好在陽明天資聰穎,學習領悟了儒道釋文化精髓,並受陸九淵等心學前輩的啟發。在個人生涯遭受極大打擊的困頓之下於龍場悟道,創立了嶄新的心學。

從此至今,儒家的思想就主要分為理學與心學兩派。

現以兩派對於《大學》中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在親民”的爭論使讀者一窺區別。

對於“親民”,是兩派最大的爭議所在。程子解釋:“親者,新也。”所以朱熹在大學章句裡把“在親民”改成“在新民”。就是使民眾能夠日新又日新,不斷進步的意思。

而王陽明則依照大學古本“在親民”的親字解釋“親民”為親近民眾,以明明德修身之後的德性到人民群眾中去感化民眾,使大家都能有很好的德性。但無論如何解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其實兩派並沒有重大的不同。因為朱熹的“新民”,必須要通過親民才得以實現。而陽明的“親民”目的就是新民。

至於說到現實中如何實踐,這也是陽明對於儒家思想的發揮——知行合一。簡單地說學習的知識要真正的做到了才算“知”,正真的瞭解“知”了自然就能實踐做到了。

陽明先生的學問博大精深,格致品天下3月30日發表的《由大學之道瞭解理學與心學》一文可進一步瞭解。


格致品天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此處與佛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陽明先生的心學正是對佛陀思想的完美解說。善與惡從心所生,心的兩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去惡行善,只有從日常生活中規範自己,念念不忘時刻警策,才能做到良知、格物。


素食者he


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認為就是說和做要一樣,符合自己的三觀,找到自己的適合的發展方向和個人特長。但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良知,也就是公德,要符合社會的普世價值觀。


龍華蔡老師


“知行合一”。很對解釋很文言,不好理解。我就用大白話來解釋吧。

很多人知道自己明明應該這樣做,卻各種原因沒有按照正確的規矩去做。知行合一告訴人們,應該做的雖然有時候有各種困難,但也要排除困難去做,而不是做不了而不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