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 中航大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保证“通话”质量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岩韬 报道: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的陆空通话类课程是具有民航特色、课上非常需要互动交流的空管专业课,由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教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疫情防控期间,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持空管专业特色,通话类课程组党员教师尝试多种办法保证授课效果。

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共有25名教师党员,8个课程组。刘永欣是通话类课程组的核心及主力成员,他认为,非常规通话课程不同于常规陆空通话课程,教材内容比较适合阅读,因此视频课以课本内容为演示、重点词句做讲解的形式进行。视频课最大的弊端是缺少互动、相对枯燥、资料有限、重点不清,为了明确知识重点,在录课的时候,刘永欣借助手写笔或鼠标边讲边划,一方面,将重点内容进行标注,避免简单、枯燥的讲解,另一方面,找到了上课写板书的感觉,提高了自己网课制作的积极性。正如刘永欣所说:“非常时期要用非常规手段上非常规通话课”。

疫情期间 中航大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保证“通话”质量

刘永欣录制视频课程时书写电子板书

疫情期间 中航大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保证“通话”质量

课程组教师在线与学生互动交流

陆空通话类课程是“知识+技能”类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很大一部分是听说练习,如何在网络课程中仍保持足够的练习就成为了一大难点,课程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依靠网络会议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刘永欣将网络视频课控制在30分钟左右,进行重点词句的讲解,剩余15分钟召集学生加入腾讯会议,进行英语听说的交流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阶段引导学生用日常英语进行问候和简单交流,起到“热身”效果,学生哪怕说一句“hello”或者发出一句“how are you”,刘永欣都会及时给予回应。然后便是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专业交流。“很多学生还是非常渴望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只闻其声,学生们更加无所畏惧了。”刘永欣说。

由于网课视频有时间限制,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将教学内容100%的呈现出来,因此采取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自学。原本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变成了学生自学内容,起初刘永欣有些担心,但几次作业下来发现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基本达到课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己归纳总结,主动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无奈之举变成了有益尝试,学生学到了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这也恰恰是大学真正应该教授的东西。刘永欣总结说:“我们应该客观看待网络教学,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样能够创造另外一些机会和可能,而这些往往是线下课堂做不到的。”

疫情期间 中航大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保证“通话”质量

刘永欣布置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疫情期间 中航大管制运行与技术系党支部保证“通话”质量

王万乐录制标准单词与词组讲解小视频

通话类课程组骨干教师王万乐尝试了多种录制视频的工具,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她不断优化音视频,丰富知识表达形式,精心挑选适合的背景音乐,力求为学生们打造制作精良、别开生面的线上课程,让屏幕之后的学生喜欢看、看得进。例如讲解标准单词与词组时,王万乐把30多个单词与词组中容易混淆的单词分了7类,专门制作了5个小视频,每个5分钟左右。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往往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制作。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在理解之后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良好反馈,则一切水到渠成。线上教学中,刘永欣通过小视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然后教师在答疑的过程中,随时调取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这是以往线下课堂教学中做不到的。例如,在学生提问KLM的发音时,王万乐首先讲解了发音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在网络上截取了不同来源视频中KLM的发音片段做示范;有的学生提出对英语通话中的口音感兴趣,王万乐立刻推荐了相关书籍和论文,教学活动得到了充分延伸。

刘永欣感慨道:“经过一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对网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的便利性、共享性、开放性等优势毋庸置疑,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取长补短,将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教学是当今及未来教育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广大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初心: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