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春雨斜斗笠,微寒亂蓑衣,關山魂牽惹新泥,阡陌草路馬蹄輕。又是一年清明雨,又是一場落花涼。總是在這細雨綿綿的春季,總是在這青山素幡舞的時節,一闋別離,幾瓣愁思,半兩煙雨,梨花風起又清明。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清明是歲月凝聚的淚,淚水化作漫天飛舞的綿綿細雨,淋溼了青山的頭,打溼了親人的心。“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清明好似一首漸入佳境的抒情詩,年復一年在平平仄仄中演繹著悲喜人生,在百轉千回裡述說著人間悲情。一滴雨,幾多淚,一絲霧嵐,幾許哀愁,清明既不沉默也不喧囂,逝者的“清”與生者的“明”在天地間默契交流。“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人杜牧早在千年之前就給清明定下了底調和基色:雨紛紛,欲斷魂。本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早越過農時節氣,演變成了一個與炎黃子孫人人相關的傳統節日。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清明源自“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美麗傳說。春秋時期,介子推為救逃亡的晉文公重耳,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晉文公喝下,當晉文公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晉文公作了國君,介子推卻悄悄地帶著母親到深山隱居。當晉文公曆盡千辛萬苦找到他們時才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親已經死在一棵老柳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悽婉的故事述說著臣對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之情。而現代電影《尋夢環遊記》則把人的死亡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真正斷氣的那一刻,是物理角度的死亡;第二階段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從這個世界抹除;第三個階段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才是真正的死亡,從此再也沒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電影用觸手可及的聲畫詮釋了哲學的三大終極之問: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從哪裡來?只要你靜立塋冢默然,就很容易追尋到答案:父母給了你生命,父母來自祖父母,祖祖輩輩,一脈相傳,有根有源,這就是融入血脈的根,是我們的來處。枝繁葉茂,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卻只有一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到哪裡去?靜立塋冢默然,同樣會得到答案。“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天地悠悠,紅塵滾滾,你我皆是過客,不管你是誰,多麼偉大,這個世界最終都將忘記你的存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悠悠歲月,“前不見來者,後不見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

我是誰?當你真正明白了“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之後,“我是誰?”早已豁然開朗。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是哀思,是感恩,是恩接千載,神遊萬仞的教育和傳承,是子孫不要讓先人“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使命和責任。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梨花風起正清明,一幡素箋寄哀思。走過清明的心殤,掬一捧黃土,燒一推煙火,插一柱馨香,斟一杯美酒,奉一桌貢果,塋冢前,俯首凝視斑駁的碑文,將血脈親情鐫刻心中,來年又是“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聆聽經典:清明 離殤

聲明:文字由作者特別供稿,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旨在傳播欣賞,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做刪除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