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安業績四年連降:股票基金乏力

本報記者 任威 夏欣 上海報道

日前,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披露,多家基金公司的盈利水平也浮出水面。在2019年權益類基金收益較為樂觀的背景下,多數公募基金都取得不錯的盈利水平,不過也有公司出現下滑。國聯安基金2019年淨利潤2100萬元,同比下滑38.24%,這也是該公司淨利潤近5年來的又一次下滑。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公司淨利潤的下行有多方面原因,可能源於主動管理權益產品規模的減少,還可能與公司固定成本的變動和公司的戰略規劃等有關。

淨利潤連續4年下滑

2019年A股上演結構性牛市,多數權益類產品業績喜人,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為44.81%,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為41.82%。得益於此,多家公募基金賺錢效應尤為明顯。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業內披露業績的32家公募基金中有24家公司在2019年度取得淨利潤的正增長,其中廣發基金和中信建投基金淨利潤翻倍增長。

然而仍有基金公司淨利潤面臨下滑態勢,根據控股股東中國太保年報,國聯安基金2019年淨利潤為2100萬元,同比下滑38.24%。事實上這已經是該公司淨利潤持續下行的第4個年頭。

根據相關年報梳理,2015~2018年,國聯安基金淨利潤分別為2.4億元、1.34億元、3800萬元和3400萬元。

對於公司利潤再度下滑等相關問題,記者已向國聯安基金相關人士發送採訪函,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正面回覆。

“基金公司淨利潤的變化是多種原因綜合體現,”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指出,這其中既有團隊變動的因素,也有公司固定成本的變動,也同樣與公司的戰略規劃息息相關。2015年、2016年兩年由於權益類規模較大,所以整體上淨利潤也相對較高,而隨著近年債券類基金佔比逐漸上升,淨利潤也逐漸趨於平穩,這與債券類基金相較權益類基金綜合收入較少有關。

管理規模是影響基金公司的營收情況的核心指標,但記者瞭解到,國聯安基金目前總管理規模相較於2018年還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根據Wind數據,國聯安基金2019年總管理規模為463.33億元,相對於截至2018年末增長143.81億元。其中權益類產品和債券型基金均有上升態勢。

2019年國聯安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規模為,55.19億元、74.52億元、244.86億元,上述三類產品同比增長36.27、17.3億元、113.74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漲幅尤為明顯。

“債券型基金的增長與控股股東的變換可以說是不無關係,”楊佳星說,一般而言若新的控股股東為保險系、銀行系股東,均會對公司固收類產品給予一定的支持。以保險系股東為例,多年信評等方面的經驗可以很好地補充基金公司固收類產品的短板,同時也不排除為基金公司增加更多固收委外的相關業務,為產品增加更多的資金來源。

2019年的規模相對2018年有所增加,但盈利確進一步萎縮。對此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分析,從各類型基金規模變化來看,2019年債券型以及股票型基金增加幅度較大,但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增加,而貨幣基金、混合型基金上半年規模大幅萎縮,下半年稍有好轉。基金公司盈利主要源於管理費,管理費是每日計提,主動管理混合型基金管理費較高,而規模的萎縮會導致管理費下行。而股票型以及混合型規模的增加主要在下半年,整年的管理費收入較少。

根據Wind數據,國聯安基金目前的股票型基金中,絕大數為被動型產品。僅有兩隻主動型股票基金,規模也不足4億元。拉長時間來看,國聯安基金混合型基金也從2015年上半年末的超500億元的規模下滑至目前的80億元左右。

截至目前,國聯安基金混合型基金共計28只,規模為80.08億元。

楊佳星分析稱,淨利潤的下滑確實在一方面與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較少有關,因為被動產品的綜合收入是相對較低的,但同時也與公司大力發展債券型基金有關,由於債券型基金與被動權益類產品的綜合收入均低於主動權益類產品,所以會出現整體規模上升而淨利潤下滑的現象,但同時,這只是因素之一。

張婷也表示,淨利潤的下行確實主要源於主動管理權益產品規模的減少,主動管理基金的管理費較高。在2015年,股市火爆,該公司利潤較高,隨著規模的下行,利潤也一路下行。這一方面源於A股市場從2016年以來一直呈現疲弱的狀態,另一方面源於該基金公司的產品業績一般,沒有特別出色的基金經理,很難吸納資金。

原股東出清

透過國聯安基金近些年淨利潤下滑背後,原股東國泰君安出清該公司股權的操作在今天看來也算是“明智之舉”。

國聯安基金成立於2003年,是國內首家獲准籌建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由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德國安聯集團(Allianz AG)共同發起設立。

2018年4月,中國太保子公司太保資產通過上海聯交所舉牌受讓的方式收購國泰君安所持有的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交易價格為10.45億元。

2019年是中國太保控股國聯安基金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但並未能止住國聯安基金盈利能力下行的態勢。

記者注意到,國聯安基金總經理孟朝霞曾有多家險企工作履歷,其曾歷任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總經理、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隨後轉戰公募,2009年擔任富國基金副總經理,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擔任融通基金總經理,2017年9月孟朝霞就任國聯安基金總經理。

這樣看來,國聯安基金除“雙保險系”股東外,加之一把手的保險行業工作履歷,國聯安基金的“保險基因”在業內應該是最為濃重的一家。

那麼對於保險系公募基金而言,下設公募基金是為了本身的公募主營業務去盈利,還是為了更好地打理自己的保險資金?

楊佳星指出,兩方面原因都會存在,一方面基金公司由於其盈利模式決定了是一個“旱澇保收”的生意,相較於證券公司更能在牛熊市場轉換中保持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下設基金公司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地做委外等產品,作為旗下資管業務的一部分,不僅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更能節約成本、增厚收益,是大有裨益的。

張婷也持同樣觀點,這兩種情況都會存在,前者會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基金公司的發展方向,設置適合基金公司本身發展的戰略以及產品線設置,而後者更多是為了支持自身保險資金的打理。

作為“雙保險系”公募,國聯安基金先後推出首隻養老目標FOF——國聯安安享穩健養老一年FOF;首隻養老目標日期FOF——國聯安頤享養老目標日期2040。

楊佳星認為,養老目標基金自推出以來,最為核心的宗旨之一就是平滑風險收益曲線,尤其是產品接近目標年份時,合理控制風險顯得尤為重要。保險公司在這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不論是多年積累的養老保險產品管理經驗,抑或是近年創新類養老、年金等產品的管理發行經驗,保險公司均可以對公募基金的養老目標基金的投資運作予以支持,這在業內就可以成為很大的比較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