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口”乏力,如何建構內生式增長的力量?

当“风口”乏力,如何建构内生式增长的力量?

  • <strong>作者:劉孟超 華夏基石集團高級諮詢師

  • 管理諮詢業務或其他合作請加微信s13611264887

<strong>小編說:這是一篇讀後感式的文章,是作者讀華夏基石集團領銜專家施煒老師的《管理架構師》,結合自己的管理諮詢經驗而對企業內生式增長的思考。

<strong>施煒老師的書需要“啃讀”。

↓↓↓

当“风口”乏力,如何建构内生式增长的力量?

<strong>簡介:本書以實體經濟中全價值流(研產銷齊全)企業為原型,適合這類企業——經營規模或大或小——的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閱讀。還有一類目標讀者是管理諮詢人員。由於本書內容整合性強、信息量大,因此,讀懂它幾乎可以理解整個企業。

<strong>本書開篇介紹了企業價值創造活動的內涵,然後回答了三個“如何”:如何將價值創造活動流程化?如何將流程活動組織化?如何將組織中的各個部分協同起來?

回答第一個問題,如何構建各種活動的流程,活動內容包括了牽引性活動(戰略和預算管理)、增值性活動(研產銷)、要素性活動(人力、資金和技術)以及支持性活動(信息、財務等),書中將流程分解到了第三級。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將流程組織化,介紹了組織大小單元的內容及組織中的人的評價方法。組織的各個單元就像是一輛汽車大大小小的零件或模塊,而機制就是如何將這些零件連接起來。“協同”部分論述了三種機制:分別是權力、流程和交易機制。

本書的結構,雖然看起來傳統,但實際上將時代的因素,如互聯網,考慮了進來,同時又避免過分“+互聯網”。信息爆炸和“刷屏”的時代,時髦的新概念滿天飛,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strong>這本書結合中國的管理實踐,帶領我們迴歸常識,迴歸本質,同時又不乏創新。

這是我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是,腦袋裡有了“經緯線”,心裡有了“全局感”。無論是管理崗位上的實踐者還是管理諮詢師,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在一個或幾個領域觀摩或學習,常常難免管中窺豹,因不瞭解“系統”而造成對“部分”一知半解;對於各種各樣的概念,如“流程”、“結構”、“框架”、“模型”、“模式”、“機制”、“系統”和“生態”等等,也是“模糊處理”。這個時候,拿起這本書,似乎幫助讀者撥開迷霧,讓人茅塞頓開。

第三,<strong>為什麼施煒老師如此重視管理體系建設?因為管理體系提高了組織內部運行的效率,這是一種內生式增長。

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在巨大的機會面前,更多地在追求新的“風口”,抓住新機遇,處處“挖坑”而沒有“打深井”,無暇顧及內部的組織建設。宏觀經濟環境的壓力,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對組織能力是巨大的考驗。華為取得今天的成就,而且依然活力極強,行業巨大的機會是一個原因,但公司內部20多年以來持續不斷地管理體系的建設與管理改進才是其根本。

<strong>企業文化是企業內生式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企業文化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企業文化在本書中並未特別強調。流程、體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有的企業內部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即通過流程的建立來代替信任關係的培養。

例如,一名員工在市內送一份身份證複印件都要通過五六個部門檢查之後才能出發——這種流程不僅沒有使效率提升,反而大大下降,這種組織並非真正的流程式組織。對於此種現象,施老師在書中的“協同機制”部分其實已經開了“藥方”,即用權力機制或交易機制來代替流程,以促進效率的提升。這時可能需要人與人之間(或上級對下級之間)的信任和尊重作為“催化劑”。

<strong>內生式增長也需要重視員工,重視人才,重視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心理契約。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營企業的一些工程師,儘管手捧“鐵飯碗”,但是仍覺“吃不飽”。於是,他們每週工作日正常在自己的單位上班,一到週末,就到一些鄉鎮企業“打零工”,為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他們因此被稱為“星期六工程師”。美的也聘請過一些“星期六工程師”。1991年,美的第一次引進了一名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博士,成為第一家引進博士的鄉鎮企業。這埋下了美的重視人才的基因。

另一個例子,筆者在小康股份做調研的過程當中,發現他們的員工幸福感很高。有人說,公司能發展這麼多年是因為我們30年來從未拖欠過供應商貨款,從未拖欠過員工工資。或許這也是他們的員工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公司兌現了產業工人對公司的期望(雖然這個期望看起來簡單),這是個人與組織之間心理契約的一部分。而對於知識型和新生代員工,十分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個別單位或管理者那種“想幹就幹,不想幹就滾”的態度,對員工、對企業自身均是一種傷害。

<strong>對於內生式增長,還可以從NBA的一支球隊——聖安東尼奧馬刺隊身上看到。儘管2018年休賽期經歷了交易核心球員的打擊,新人居多導致本賽季初(2018~2019賽季)球隊戰績一度墊底,但近期他們已經回來了,就目前的趨勢看甚至有可能達到2014年奪冠賽季的水準。這是在媒體的意料之外的,他們通常只看球隊的天賦和球星的個人能力,似乎很少重視管理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也可能是因為這些難以量化評估)。

最後,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書裡是滿滿的“乾貨”。語言之凝鍊,讓人切實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底之紮實,能寫一句話,不用兩句來說。例如,在寫“流程式組織”時,章節的開頭用了三個“凡是”:“凡是按照流程橫向運行打破內部組織邊界的組織就是流程式組織;凡是大部分事務、事項不需要權力干預就能自發運行的組織就是流程式組織;凡是流程簡單、運行高效的組織就是流程式組織”,這是高度濃縮的表達。

<strong>這就是為什麼開頭說“啃讀”——施煒老師走過大江南北,去過的企業成百上千,閱過的書也是堆積如山,有時僅僅一句話,是太多理論和實踐的總結。不禁感嘆施煒老師的博聞強識,他是時代的記錄者和解讀者。

寫作是很辛苦的活兒,三個月完成一本書,著實不易。施煒老師諮詢,寫書,講課“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可能是許多諮詢師所向往的。讀著這本書,有佩服,也心生羨慕。正如書中所言,管理的確 是既要求微觀洞察,又要求宏觀視野的工作。我想,於我而言,這是“碎片”的結束,也是“整合”的開始。

往期回顧

加入<strong>“管理之聲——華夏基石讀友群”,添加微信s13611264887,姓名+公司+職務+聯繫方式,審核通過後即可入群。讀友群定期組織管理知識分享、同行及跨界交流等。

<strong>華夏基石企業成長DNA與企業家思想研究

<strong>——從源頭理解企業

<strong>你為什麼是你? 你怎樣成為你? 你想要成就的你?

<strong>從來處來,到去處去。

<strong>“企業不產生理論,但企業家必須要有思想”

企業家思想是一個企業文化的源頭,是企業DNA的重要成分,是企業政策制定的依據,是企業制度的基石。

<strong>企業成長DNA三大內涵:企業成長史;企業家思想;企業文化制度機理。

<strong>企業成長DNA與企業家思想研究的價值:

<strong>“把思想的雲變成實踐的雨”

  • 梳理企業獨特的成長邏輯和路徑;

  • 挖掘企業成長的原動力,作為企業航程中的海圖和燈塔;

  • 組織隱性知識顯性化。將抽象的價值觀、信念等具象化;

  • 凝聚共識,傳播價值觀和文化。

……

<strong>華夏基石企業成長DNA與企業家思想研究特點:

  • 相比於媒體和出版機構,我們<strong>更懂企業和管理;

  • 我們有深厚的積澱。<strong>積華夏基石近二十年企業文化諮詢經驗,包括華為、聯想、美的、蘇寧、白沙、TCL一批標杆企業文化研究案例。

  • <strong>我們有一支專家隊伍團隊。彭劍鋒、王祥伍等企業文化研究開創者領銜。

  • <strong>不簡單是文化功夫,而是以企業成長與管理學底層邏輯為支撐,以企業和企業家的實踐為主體進行分析研究,最後以客觀理性又不失溫度的文字來駕馭。

近年來代表性客戶:蘇寧易購、中國航天、海爾、興業銀行、東阿阿膠、新希望、傳化集團、歌爾聲學、德邦快遞、柒牌男裝等。

詳情諮詢:13611264887(微信同) 或本公眾號後臺留言,留言註明:成長DNA

關注掃描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獲知更多華夏基石圖書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