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现象究竟是不思进取还是老板借此炒人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用户9143305810906


首先说一下我理解的35岁现象是:职场上35岁的人很少和一些企业不招35岁以上的人。

首先说说为什么职场上35岁以上人很少: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三点:生活压力大,职场晋升难、学习力减弱。

  1. 第一种生活压力大的人,35岁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压在身,如果只靠固定工资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会有其他心思,有能力的会提前准备好客户资源和资金自己创业;或者开个店面,做生意去了。
  2. 第二种想晋升的人,最终会发现只有少数人可以晋升,更上一层楼,更多人的留在这一层,要么服软一直干,要么离开选择新发展。
  3. 第三种学习力减弱的人,不是不愿意学,有时候真的是学不过来,也力所不能及了。当发现自己在公司的贡献越来越少,如果不趁早为自己谋出路,迟早被淘汰。

所以最后留下来的,要么是接受拿少工资,但是稳定工作的编制内从业者;

要么就是干到公司高层,但一般都有背景的高管们;要么就创业公司老板。

小人物都要谋生的,干不了这种表面光荣,实际压力大的要死,还随时被淘汰的工作

宁愿自己干,苦点累点,做点小生意,至少每天赚多少钱心里都有数。

所以以后滴滴打车能打到豪车也别惊讶,不过是生活所迫。

至于为什么公司不愿意招35岁以上的人了?

1、招基层,简单工作不需要经验太丰富,不如招个年轻人,还好管,35岁哪都是职场老油条了。

2、招管理层,内部想晋升的人都挤破头了,你没关系没资源谁招你来当空降兵,又怎么让人相信你有能力管住人,干出事?

3、招技术人员,有技术公司当然愿意招你,就怕哪天你自己干趴下了,自然选择解甲归田。


HR九三


35岁现象我觉得挺可笑的。如果是你能力不行,积累不够,你会有无数种现象。30岁现象,25岁现象,80后现象,90后现象。难道35岁,职业生涯就停止了。难道所有35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不能做到管理层,不能往上走,就要全部被开了?


你如果去看这些标题内容出现的场景,你会发现一些规律哈哈。比如某些公众号的软文,某些短视频的文案,某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许多都是有目的的。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然后给你解决方案。就是参加培训,参加投资理财课程,参加副业创业的项目。

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走到35岁这个年龄段。而这个年龄段的现象就是,大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车贷,左手是养家糊口的责任,右手是自我成长的焦虑。这个现象就变成了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就是商机,通过贩卖焦虑来达成他们的商业目的。


不骗你,我也心甘情愿落入这样的套路。我报过理财班,写作课,加入了个人轻创业的项目。企图通过参加这些课程培训和项目来突围自己很快要来临的35岁。

焦虑啊,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而大部分困扰的问题基本可以通过更多的钱来解决。而加入这些培训学习,确实暂时缓解了一大部分的焦虑。不过这个是短期的,最终需要用真实的变现,拓展自己跟多的收入来源。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虽然我觉得这是商家再贩卖焦虑,我还是觉得自己如果认可的,还是可以去参加,去尝试,去改变。把钱花出去,才能挣回来,我有点迷信,相信能量守恒,相信宇宙的秘密,当你把物理空间和脑袋都填满了一样东西。你就没有空间放入其他东西。
所以要时常做断舍离。打扫房子,清空不用的垃圾。脑袋也是一样。钱袋子也是一样。

花点钱出去,学习别人摸爬滚打的出来的经验,别人可能花了十几年才有的经验,几千块直接买过来也是值得的不是吗?

讯息爆炸的时代,快速阅读,短视频世界,最亲密的是每天陪伴你的手机。

以前看武侠小说里讲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我却更像说。我们都走的太快了,等等灵魂吧。世界转的很快,我们的心要慢下来,去感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不要落入商业舆论的焦虑贩卖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踏实地踩出自己的脚印。

35岁只是人生的第三个十年,是最美好的享受奋斗的时光,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奔35的我们,拍拍肩膀,大步向前走。


Luke在杭州


35岁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不可回避的现象,是由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企业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等等诸多方面因素形成和促成的的一个复杂和系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1.主体上的刻板印象和认知的偏见 一、是标签类的如教育程度、身份头衔、职业信息、过往经验等等缺乏完整和客观的认知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在如性别、阶层、层级、年龄等形成的偏见和误区。 这些都阻碍了对人才的价值的片面性认知和理解,更有某些个人的个性和喜好强调对人才如地域、爱好、兴趣的刚需要求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对错而论。 二、是人力成本的误区:在人力成本上只简单的计算显性成本,而忽略和忽视隐形成本、转化成本、培训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等等。 三、是对劳动力的刻板印象,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还不完全进入智力社会和智力经济时代,大部分的工作、工种、岗位属于体力劳动或与肢体协调性要求有关,随着年龄逐步增大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而新技术、新知识、以及对人才的高期望值,整个社会和人力资本市场还没有造就和形成35岁为代表的中年人力资本的二次开发和再就业的机制,更是推波助澜的加速形成35岁现象的社会合理性和隐性的政策性。 2、从社会人口学结构上来看: 一、是劳动力的市场规律。一般成年人在22岁左右完成大学毕业,一到两年的职业的选择和探索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也就是24岁左右养成职业的成熟度,接下来需要一到三年时间学习行业、专业、工种等实际适用的知识和人际、关系、环境、文化等内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差不多到28岁左右完成职业同一性,并形成自身的相对性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在贡献价值和输出价值一般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新。而在职业信息上,职位、岗位越高就标志越来越稀缺,不但要求能力,更多的是要求忠诚度、需要度,情感度等更复杂的决定要素和更大的风险性。 二、是人口角色规律,随年龄增大会逐渐步入婚姻、家庭,教育子女、瞻仰父母等,扮演角色日趋多元化,导致在工作上的专一度、专注度、投入度上分散精力。自然失去竞争力, 三、是人口进化规律,在35岁后,身体健康、体力、智力、记忆、都处于下降和退化期,更重要的是与年轻人相比在激情、热情、活力上丧失或缺失,没有哪一件公司和企业不希望看见员工的积极性面貌和正能量态度,这不是个体问题,还会影响其他个体和企业整体的问题。 3.从企业角度来看: 一、是合理避免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个员工在一间公司工作到35岁,基本上就满足了十年或以上合同期,就是永久合同,对企业会带来人力成本压力和风险性,就是员工贡献价值和培养发展潜力的高风险。 二、是企业内部需要一种隐形力量鞭策、促动内部人力资源的活力和驱动力,就是借助招聘信息和引进人才刺激内部成长和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没有人才需求也常年招聘和引流人才,这时候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短期需求度变化捡拾到更符合、更性价比的人才。 三、是从企业发展来看,避免裙带关系和企业文化僵化,不断需要补充新鲜力量、为企业带来创造、创作、创新、提升企业技术技能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同时短视和逐利行为,忽视忽略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只招人,只管人,不培养,不开发,工作时间过长等导致员工缺失再学习、再进修的时间、动力和机会。知识技能得不到提升和断代脱节。 四、是企业外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对人才的期望值更高,如跨文化的沟通拓展人才、新兴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人才、前沿前瞻性人才等等,这些人才都需要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过程,不是一般培养与开发和短时间内可以速成解决的问题。何况知识的更新速度快速发展已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4、从客体个人角度来看: 一、是个人能动性问题,到了35岁左右,自身能动性减低:经济压力不再是刚需,个人发展回归理性,思维理念趋于现实。选择重新妥协,不再是以个人为主,而更趋向家庭角色。 二、是在职场中,35岁左右的职位能力要求一般都较高和稀缺,不仅仅是技术、熟练、经验、阅历等,还包括对新生事务的阅读解构能力,多文化跨文化的适应性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智力和独特的悟性。 三、是早起和先期择业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前瞻性,导致职业生涯混乱和缺乏持续热情、激情、专一、专注,是否是自己喜好、最擅长、最具效能的行业和职业,并不断学习提升和进步,永续竞争力。 四、是最重要的,就是长期持续的单调、机械、不断重复的工作形成的惰性和思维定式,难以转型和改变观念,突破不了学习和知识的边界,适应不了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加之信息的封闭和知识的脱节会产生社会的认同感和自我否定,形成妥协、屈从和逃避。 35岁现象虽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鸿沟,但这个坎最核心的还是“自己”,只有突破自我,打开心怀,应积极地看待和对待,社会的进步、刻板和偏见会越来越少,新的工种、工作岗位层出涌现。35岁历经风雨的人生,在心态成熟、情绪控制、情感感知、稳定性、待遇等方面更具有竞争力,互联网的便利性也带来自我学习和进修的可能和现实。这些都带来了可喜和可预知的35岁并不是只有焦虑、抑郁、无所事处,却是另一个明媚靓丽的春天。



高善人力资本管理


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存,35岁年龄的人在公司应当算老员工了,如果能力强的话可能己经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了,但如果能力不行不能以时具进可能会被年轻人顶上,在此时老板再发难炒人鱿鱼也是顺水推舟之事,说好听点是精兵简政节省人力资源,说不好听的是你己经适应不了公司发展的需要了!


迟到的认知者


35岁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步入中年人的门槛,

公司都喜欢年轻人,言出记从,老油条给领导对着干,所以是后者


帅8郭


这是个复杂问题的集合,首先明确的是人力资源成本未必降低,而炒人不是普遍现象。

35岁现象成规模出现的时间也就是近几年,再往前就是4050人员的下岗年代了。

有商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有人体素质下降而生活成本增高的原因,也行业从业者本身能力未必增长的原因。

人是有天花板的,人类文明前年和人类进化的百万年相比是短暂的,人的身体素质巅峰时间和人类寿命时长相比是短暂的。

对于35岁现象可以去了解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为什么当时的纺织厂更愿意用年轻的女工,延续到现在是同样的道理,无非是现在除了身体素质以外还对工作技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降低成本是商人逐利本身驱使的,加上媒体炒作贩卖焦虑。

35岁后还得活下去不是。


培训从业者文智


万恶的资本家找的借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