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怎麼過?這些事要知道!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掃墓、祭拜先祖的時候,但對於孩子來講,清明節可能就意味著假期,他們可能並不能理解清明節的意義是什麼。所以,作為家長,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傳統節日裡,我們應該教給孩子這三件事情。

清明節的起源與習俗

清明節怎麼過?這些事要知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也稱“寒食節”。

“寒食節”能夠成為節日與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相傳在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讓忠臣介子推出山,命令人火燒綿山,希望用濃煙逼迫介子推下山。然而待火熄滅後,人們發現揹著母親的介子推在一棵柳樹下死了,身邊放著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於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而後一天,則定為清明節。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現在,清明成為節日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更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之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祭拜先祖,感恩教育

清明節怎麼過?這些事要知道!

清明節是中國人“百善孝為先”傳統倫理最好的表現載體,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清明祭祖,向已逝的親人,祖輩先賢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的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同時,可以向孩子講述先輩的豐功偉績,講述先祖艱苦奮鬥的一生。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優良傳統。在此時節,讓孩子從中得到感悟和激勵,對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作用。

尤其是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講一講那些為了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而犧牲的烈士們的英勇事蹟,讓孩子對他們心存敬佩與感恩,懂得安穩的生活來之不易,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並且,現在很多孩子都是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城市當中,對祖輩生活的瞭解知之甚少。正好可以趁此機會,讓孩子多瞭解“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很重要。只有知道自己的原點在哪裡,才能明白自己能走多遠。

生命教育,敬畏生命

清明節怎麼過?這些事要知道!

今年,一場疫情,也讓很多人明白生命的珍貴。所以,家長可以在清明祭祀之時,和孩子聊聊“生命”的話題。引導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從而讓孩子意識到生命是短暫的,唯有不斷努力,砥礪奮進,才不至於虛度光陰。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愛護小動物的生命,以此來引導他們敬畏生命,珍愛生命。

但各位家長也要視孩子的年齡段與接受能力來進行適當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瞭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和孩子聊“生命”這樣的話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徵。

除了上面說的,小編還為大家整理了一份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的禁忌清單,各位同學和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行獲取哦!

最後,小編還想提醒各位同學們:清明假期,除了祭奠先祖之外,學習也不可放鬆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