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清明前后,春已到盛期,百花齐放,百鸟齐鸣,一派生机盎然。

这其中,衔泥筑巢的双飞燕,是你必然不会错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燕子,这北归的精灵,拖着独特的尾巴,穿着黑白舞裙,成双成对,无论冬天在多遥远的天边,春天一到,便总是振翅,回到故里。

一路上,莺歌燕舞,斜风细雨,好不热闹。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傍着春天这个流量大咖,定时回巢,双对出入,再加上清雅俏丽的外表,清脆如歌的鸣声,燕子,在古诗词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容忽视,虽身形小巧,却有王者般的影响力!

当然,提起燕子,“赵飞燕”和“燕子楼关盼盼”也是必须带上的话题。

因着燕子的这些特性,在古诗词意象中,燕子的文化属性主要是三大类。走进诗词世界,我们来具体品一品。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01微雨双燕和风飞,春光短暂,太遗憾

既然是春归故里,那燕子,少不了是要在所有春日诗词中,频频登场的。于是,许多诗人词人,在见到春日新燕时,或者表闲情逸致,或者颂春光明媚,或者伤春惜春。

在“春日明星”这个文化属性下,燕子,就不自觉地,让诗人又生发出很多种情绪来。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青草如烟迷醉,缓缓踱步,看早莺争树枝,看新燕啄春泥,这一派生机!

采桑子(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春天正在慢慢远去的?是看到红雨落满地时,还是看到笙歌散尽游人时?

伤春之情难排遣,索性垂下帘子,谁知还偏巧看到,细雨中,双燕归来。

遗恨,更添一重。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02又是一年王谢燕,断魂飘零,太惆怅

年年岁岁,燕去燕来,无论漂泊多远,第二年的春天,燕子总是会归巢,这是自然现象,可是,落在诗人的眼里,心上就会有千般情绪,万种惆怅。

为何?

因为,归太难!

看着燕子回到故里,此时的诗人,可能正客居异乡,也可能正漂泊羁旅,还有可能,不仅身在异乡,志气,也四散飘零,心中大业难成,断魂难归正位。

好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啊!

失题(唐代:徐璧)

双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窥檐向人语,如道故乡春。

如常的清晨,一抬头,忽然发现,屋檐下的巢里,那对燕子回来了,叽叽喳喳的,偷偷探出头来,好像要和我说话,他们好像在告诉我,故乡的春天,是如何的繁花似锦呢!

你看,看着燕子亲切,看着燕子俏皮,只是你再读一遍,就会鼻子一酸,想家了。

白燕(明代: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写燕子,这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了。

袁白燕的名号,不是白叫的。这一首诗,人燕合一,情绪与环境,巧妙交融。

袁凯是明初词人,但他在元末便开始做官了。

朱元璋上位之后,疑忌之心渐浓,大肆屠戮开国重臣,袁凯都看在眼里,他最终虽靠装疯卖傻,苟活寿终,但是内心始终秉承“忠于故国”的信念。

一开口便是“故国飘零事已非”,化用典故为燕子的出场,渲染了一种悲痛的气氛。

他心中的那只洁白雨燕,如高悬的白月,如皑皑白雪,这哪里是说燕子,分明就是在写自己!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03卿自双飞我自独,梦里梦外,太艳羡

出双入对,在诗人看来,可能是浓情蜜意,也可以是心酸泪流。

思念早逝的佳人,或者等待未归的另一半,在这时候,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那心情,该是三分艳羡,三分凄凉,三分期盼,还剩一分不知所措吧。

临江仙(宋代: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我自独立于此,冷看雨燕双飞,想起我们的初见,更觉这燕子无情。

怎么办?只能在琵琶弦上,低眉诉说,对你的思念,可是说着说着,又想起来,当时的明月,照着易散的彩云,唉,好难过。


古诗词意象分享:王谢燕,又双飞,半滴艳羡半泪垂

说到燕双飞,千古伤心盼盼情,只怕是没人会抗议了。

唐多令·柳絮(清代: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飞檐形如燕子的小楼,曾经回荡着关盼盼的多少巧笑倩兮,张郎一去,又萦绕着她的多少哀泣,玉箫声断,燕子楼上燕双飞,卿自沉睡我自颓!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衷情,如何让千古诗人词人,抗拒得了?


​本文参考文献:

1、《君可曾识古诗“燕”》,齐殿贵,著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0-30

2、《唐宋“燕”诗词研究》,申明镜,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